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审美幻象到审美人类学——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读后
1
作者 丁来先 《百色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25-128,132,共5页
审美幻象理论是王杰教授美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审美幻象理论的立脚点是对于真实的追求 ,充满了一种辩性与历史意识 ,非常重视日常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 王杰 <审美幻象审美人类学> 审美幻象理论 审美人类学
下载PDF
论张艺谋电影与审美幻象 被引量:1
2
作者 赖成彬 赖云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5,共2页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处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是介于传统的线性时间叙述与第六代电影的平面化影像之间的一种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能较好地把时间与空间内在结合起来,而后期的商业片则更...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处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是介于传统的线性时间叙述与第六代电影的平面化影像之间的一种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能较好地把时间与空间内在结合起来,而后期的商业片则更倾向于独特画面的展示,具有唯美的倾向。他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内在结合来建构其特有的意象——审美幻象,这既保留了传统电影的深度意义,又增加了影像的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审美幻象 现代主义
下载PDF
壮族情歌:乡土社会的审美幻象 被引量:3
3
作者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 2010年第6期12-15,38,共5页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情歌 乡土社会 审美幻象
下载PDF
生命意识的审美幻象——论劳伦斯《狐》的历史文本诗学
4
作者 李正学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4期125-133,共9页
劳伦斯中篇小说《狐》,是域外狐小说的杰作。小说巧妙地把狐狸作为生命意识的审美幻象,艺术化地反映了劳伦斯自小对欧洲红狐的熟悉与喜爱,英国古老的猎狐文化传统,猎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猎爱,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劳伦斯个人生活的深切影... 劳伦斯中篇小说《狐》,是域外狐小说的杰作。小说巧妙地把狐狸作为生命意识的审美幻象,艺术化地反映了劳伦斯自小对欧洲红狐的熟悉与喜爱,英国古老的猎狐文化传统,猎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猎爱,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劳伦斯个人生活的深切影响,即他的反战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狐》 生命意识 审美幻象
下载PDF
论阿多诺的审美幻象及其救赎
5
作者 和磊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2期24-26,共3页
“审美幻象”是阿多诺艺术及美学理论的一个关键词,但阿多诺并未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总体上看,在阿多诺那里,审美幻象是艺术作品与外界现实不断对抗与和谐的结果,它保证了艺术的非同一性,是艺术超越性的体现。审美幻象的危机也... “审美幻象”是阿多诺艺术及美学理论的一个关键词,但阿多诺并未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总体上看,在阿多诺那里,审美幻象是艺术作品与外界现实不断对抗与和谐的结果,它保证了艺术的非同一性,是艺术超越性的体现。审美幻象的危机也就是艺术的危机。现代艺术在抵制传统艺术的幻象中,又“通过幻象抵制幻象”,打通了通向乌托邦的通路。阿多诺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艺术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阿多诺 艺术作品 救赎 美学理论 非同一性 艺术超越 传统艺术
下载PDF
在审美幻象中体验美
6
作者 任旭彬 《阅读与写作》 2010年第4期45-46,共2页
美附丽于具体生动的外物形象,客观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内。审美快感的产生与对象的感性形式有关。美的重要特征是形象性,一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具体形象,二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为人感知以后留在内心中的具体表象。美的另一特征是情感... 美附丽于具体生动的外物形象,客观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内。审美快感的产生与对象的感性形式有关。美的重要特征是形象性,一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具体形象,二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为人感知以后留在内心中的具体表象。美的另一特征是情感性,但情感必须由形象来激发和表现。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群羊争先恐后地破门而出,一群穿着破旧的工人拥挤着奔出工厂。卓别林把羊群和人群两个形象并列在一起,是他同情工人的情感在起作用,这两个形象灌注了他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体验美 形象性 情感性 人的意识 感性形式 审美快感 具体形象
下载PDF
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杰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X期46-52,共7页
一、审美幻象问题的产生远古神话告诉我们,人的幸福和自由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科学时代的神话则向我们许诺,幸福和自由存在于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严肃地指出,一切历史之谜的真正解决只能来自人们现实生活关系的改造。
关键词 弗洛伊德心理学 审美幻象 浪漫主义美学 精神分析理论 想象界 审美活动 拉辛 欲望 现代美学 镜像阶段
下载PDF
审美幻象与乌托邦精神的信仰实践
8
作者 王慧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2年第8期120-125,共6页
王杰的《审美人类学》将实证性的人类学与理论性的美学相结合,本文关注审美幻象,聚焦组成幻象的关键概念:审美经验与审美制度,挖掘审美人类学重视地方性审美经验、关注边缘群体的特色。乌托邦精神是对审美幻象的提炼,从中既可以看出王... 王杰的《审美人类学》将实证性的人类学与理论性的美学相结合,本文关注审美幻象,聚焦组成幻象的关键概念:审美经验与审美制度,挖掘审美人类学重视地方性审美经验、关注边缘群体的特色。乌托邦精神是对审美幻象的提炼,从中既可以看出王杰重申信仰价值的勇气,也可以感受到他寻找美育的悲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审美经验 审美制度 审美幻象 乌托邦精神
下载PDF
多音齐鸣与零度风格:多重叠合的审美幻象
9
作者 顾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7-88,共2页
纵观审美文化领域,无论是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好莱坞的梦幻工厂,还是国内"穿越"的表征文本;无论是文本间的交互,还是多种文化素在时空中的颠倒交错,多种审美话语的重叠变形在文化创新的舞台上漫天飞舞。它既是当下人的必然期... 纵观审美文化领域,无论是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好莱坞的梦幻工厂,还是国内"穿越"的表征文本;无论是文本间的交互,还是多种文化素在时空中的颠倒交错,多种审美话语的重叠变形在文化创新的舞台上漫天飞舞。它既是当下人的必然期待,又是当下文化自身发展的诉求,更是文化生产的时代取向在当下中国审美文化变形机制的有效表达,即多音齐鸣与零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多重叠合 多音齐鸣 零度风格
下载PDF
在审美幻象中创造瑰丽的艺术形象——论《牡丹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臧宝荣 《戏剧丛刊》 2014年第4期55-57,共3页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正如汤显祖生前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为一部有着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以缠绵的情感故事为幻象,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写...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正如汤显祖生前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为一部有着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以缠绵的情感故事为幻象,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的文辞以典雅清丽著称,对白生动有趣,在曲词中又兼用北曲泼辣流畅及南词宛转清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审美幻象 艺术形象 杜丽娘 中国戏曲史 瑰丽 艺术表现技巧 汤显祖
下载PDF
文学的美学关怀——评《新世纪文学的变局与审美幻象》
11
作者 付艳红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9-119,共1页
当新世纪文学以一个客观存在出现时,其中所裹挟的文化或者审美现象就会让人们重新回到文学和生活这类根本问题上。这样做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文学史对现代性加以观照或者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更是对人们置身其中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和自... 当新世纪文学以一个客观存在出现时,其中所裹挟的文化或者审美现象就会让人们重新回到文学和生活这类根本问题上。这样做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文学史对现代性加以观照或者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更是对人们置身其中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和自我精神状态的深刻反省。张永禄撰写的《新世纪文学的变局和审美幻象》(2017年12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一书试图对正在变化的中国文学予以宏观把握和整体判断,希望借此勾勒出今日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与未来走势。该书分两个方面:一面介绍“变局”,一面介绍“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审美幻象 法律出版社 关怀 美学 生活方式 中国文学 审美现象
下载PDF
影像系统中的音乐审美幻象——一种意象与形象的嬗变
12
作者 马腾 《戏剧之家》 2021年第25期143-145,共3页
本文以视觉影像声画系统中的音乐与音响的存在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系统美学的整体概念出发,以审美幻象为主要美学立足点,从意识层、心理层、美学层直至创作层去探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图像、声音与图像的幻觉构建,探索音乐与图像在心... 本文以视觉影像声画系统中的音乐与音响的存在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系统美学的整体概念出发,以审美幻象为主要美学立足点,从意识层、心理层、美学层直至创作层去探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图像、声音与图像的幻觉构建,探索音乐与图像在心理与审美创造层面中的异质同构关系;并试图逐步探索出一个完整的“声画美学”语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美学 审美幻象 意象 形象 幻觉构建
下载PDF
审美幻象构建与参与式文化的当代影像表达——以网剧《隐秘的角落》为例
13
作者 陈月瑶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随着媒介融合现象与IP影视化改编的不断成熟,网剧这一新型电视艺术逐渐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剧《隐秘的角落》一方面在叙事、镜头、空间造型美学及功能性配乐等方面进行了精英式的表达,呈现出充斥“余韵”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观众... 随着媒介融合现象与IP影视化改编的不断成熟,网剧这一新型电视艺术逐渐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剧《隐秘的角落》一方面在叙事、镜头、空间造型美学及功能性配乐等方面进行了精英式的表达,呈现出充斥“余韵”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观众倚靠跨媒介互动形式,通过社交媒体、同人写作及视频弹幕等方式参与元文本的重构与反哺,以表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形态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对于探求当代影视艺术发展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参与式文化 《隐秘的角落》 余韵 文本盗猎
下载PDF
论审美幻象与压抑性欲望——以张艺谋电影为例
14
作者 胜晨雨 《戏剧之家》 2017年第24期113-113,共1页
通过观看张艺谋的电影,可以发现,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构建了特有的审美幻象,既保留了电影的深度意义,也增加了观赏性。本文以张艺谋电影为例,探讨其电影中存在的审美幻象与压抑性... 通过观看张艺谋的电影,可以发现,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张艺谋早期电影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构建了特有的审美幻象,既保留了电影的深度意义,也增加了观赏性。本文以张艺谋电影为例,探讨其电影中存在的审美幻象与压抑性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审美幻象 压抑性欲望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审美幻象及高校美育审思
15
作者 陈正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4期57-60,共4页
消费时代及其文化传播媒介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认知与感知方式,电子媒介及其负载的声像符号将人类带入一个审美幻象的虚拟境界。作为信息消费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其获取、接受、处理、传播信息显得便捷而自由。同时他们对信息感知的... 消费时代及其文化传播媒介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认知与感知方式,电子媒介及其负载的声像符号将人类带入一个审美幻象的虚拟境界。作为信息消费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其获取、接受、处理、传播信息显得便捷而自由。同时他们对信息感知的碎片化和感官化趋向隐藏着将其引向审美异化的危险境地。文章从媒介与人的关系维度视角阐释消费时代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载体,进一步分析高校美育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策略。认为高校审美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从现象世界达于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消费社会 世界图像化 高校美育
下载PDF
虚拟在场与审美幻象的价值畸变--粉丝文化、“饭圈”乱象的审美文化分析与反思 被引量:12
16
作者 彭文祥 周洲 《当代电视》 CSSCI 2021年第10期9-13,共5页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饭圈文化呈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在场的新特点,其"投射—交互"机制在表现方式、意义生产、作用和影响力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价值论维度的审美文化分析与反思中,"饭圈"乱...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饭圈文化呈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在场的新特点,其"投射—交互"机制在表现方式、意义生产、作用和影响力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价值论维度的审美文化分析与反思中,"饭圈"乱象的产生与视觉文化偏倚的运行方式、资本逻辑僭越的动力机制存在紧密的关联。为引导粉丝文化和饭圈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当代艺术场中的意义生产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决抵制造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大力强化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和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 虚拟 审美幻象 视觉文化 资本逻辑 价值观
原文传递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范式
17
作者 段吉方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整体把握当代文化经验与审美表达机制问题的独特的理论范式与问题领域,展现了在理论探索与文化反思中整体把握现实文化问题的理论意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幻象与...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整体把握当代文化经验与审美表达机制问题的独特的理论范式与问题领域,展现了在理论探索与文化反思中整体把握现实文化问题的理论意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重视当代文化生产的现实语境与审美体验的现实特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各种挑战,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审美幻象的表征机制,因此不但对当代美学格局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当代文化发展的对话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当代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变形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原文传递
虚拟偶像:超真实、符号化与审美的幻象 被引量:18
18
作者 叶大扬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10期79-85,共7页
据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发布的《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有3.9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二次元用户的规模与日俱增。初音未来、洛天依、翎LING等虚拟偶像的出现,给媒介时代的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 据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发布的《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有3.9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二次元用户的规模与日俱增。初音未来、洛天依、翎LING等虚拟偶像的出现,给媒介时代的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实现的非物质、符号化的超真实形象,建构起了基于消费主义框架的符号消费,在看似主动的数字劳动和参与式创作中,资本、虚拟偶像与粉丝们共同打造了一场审美的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偶像 超真实 符号化 数字劳动 消费主义 审美幻象
下载PDF
从“审美幻象”到“审美实相”——马克思的晚年思考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之回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艳珊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12-123,277-278,共14页
'审美幻象'是王杰教授从马克思晚年思想中提炼的一个美学命题,指的是表现为审美形式的、无法如实反映社会现实关系的意识形态。'审美幻象'的出现乃是由于人类的意识无法全面、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所导致的,因此克服'... '审美幻象'是王杰教授从马克思晚年思想中提炼的一个美学命题,指的是表现为审美形式的、无法如实反映社会现实关系的意识形态。'审美幻象'的出现乃是由于人类的意识无法全面、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所导致的,因此克服'幻象'的出路有两个:其一是透过'审美幻象',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实关系以纠正人们的既有认识偏差;其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完善人类的认知结构,从源头上杜绝'幻象'的出现。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前者,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则侧重于后者。原则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互补性使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许多可以广泛交流的空间。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唯识学派为例,其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双层结构、'审美幻象'产生的原因、'审美实相'的物质基础、基于'实相'的审美理论和认知结构的优化方法等一系列学说,都和马克思晚年对'审美幻象'的思考遥相呼应且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审美实相 古代音乐美学 阿赖耶识
原文传递
选择与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论评
20
作者 李建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1998年第1期449-460,共12页
王杰博士的《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研究》出版了。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现实价值角度看,我以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美学理论著作。轰轰烈烈的中国美学年代已经远逝好些年,尽管中国美学的发展没有终结。
关键词 审美幻象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理论 中国美学 美学理论 理论传统 理论学说 现代美学 美学问题 社会历史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