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育审美态度略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道麟 方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3-98,共6页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理应启发另一审美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即语文的审美态度的端正融入其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抓住课文即文字作品而引导青少年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理应启发另一审美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即语文的审美态度的端正融入其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抓住课文即文字作品而引导青少年学生唤起强烈的审美欲望、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形成特定的审美动机、知悉深层的审美意图,进而促使他们的审美态度得以端正,并为重塑新时代迫切需要的“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的“健全的人格”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审美态度 审美欲望 审美需求 审美动机 审美意图
下载PDF
语文教育审美态度略论
2
作者 杨道麟 方芳 《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 2022年第7期3-7,共5页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理应启发另一审美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即语文的审美态度的端正融入其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抓住课文即文字作品而引导青少年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学科,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理应启发另一审美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即语文的审美态度的端正融入其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抓住课文即文字作品而引导青少年学生唤起强烈的审美欲望、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形成特定的审美动机、知悉深层的审美意图,进而促使他们的审美态度得以端正,并为重塑新时代迫切需要的“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的“健全的人格”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审美态度 审美欲望 审美需求 审美动机 审美意图
下载PDF
浅谈语文教育审美态度
3
作者 邓丽雯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7期63-66,共4页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语文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多地从基础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一种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种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在这个过程之中帮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语文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多地从基础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一种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种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在这个过程之中帮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态度。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对于审美的界定和审美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唤起青少年内心的审美欲望,让他们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审美观念。本文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这样的一个结合部进行相应的探讨就这些问题不断地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审美态度 审美欲望 审美需求 审美动机 审美意图
下载PDF
两位追求真爱的自由女性——安娜与康妮的形象分析
4
作者 向丽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7-100,共4页
托尔斯泰与劳伦斯作为特定悲剧时代的清醒感知者,他们在创作中对女性的心理和命运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思考。安娜与康妮美丽聪颖、气质高雅,她们热烈地追求着真挚的爱情,改写着自我的生存困境,两人的反抗都是真实的。她们迥异的生存体... 托尔斯泰与劳伦斯作为特定悲剧时代的清醒感知者,他们在创作中对女性的心理和命运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思考。安娜与康妮美丽聪颖、气质高雅,她们热烈地追求着真挚的爱情,改写着自我的生存困境,两人的反抗都是真实的。她们迥异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归宿是由作者的主观创作心理和审美视角的不同决定的,她们身上其实都承载着作者的创作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自由 安娜 康妮 审美意图
下载PDF
平民形象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观感
5
作者 缪天凯 《剧影月报》 2003年第1期41-41,共1页
《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刚刚播放的时候根本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剧名太“那个”了。一般来说,创作者的审美意图一经形成,就会想方设法用剧名体现出来。再看一看画面,一色的粗布军装,还真有点“那个”。我爷爷奶奶最喜欢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刚刚播放的时候根本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剧名太“那个”了。一般来说,创作者的审美意图一经形成,就会想方设法用剧名体现出来。再看一看画面,一色的粗布军装,还真有点“那个”。我爷爷奶奶最喜欢的革命,很可能就在此片中被编导渲染得如此那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情燃烧的岁月》 电视剧评论 审美意图 表现手法 艺术形态 人物形象
下载PDF
M.C.比尔兹利的双重艺术意图观及其评估
6
作者 徐木 《世界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37,共7页
关于艺术意图问题,M.C.比尔兹利(Monroe C.Beardsley)有着独特的立场。一方面,他始终捍卫意图谬误论,认为对于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解释与作者的意图无关;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审美意图论,认为正是制作者的审美意图构成了定义艺术作品... 关于艺术意图问题,M.C.比尔兹利(Monroe C.Beardsley)有着独特的立场。一方面,他始终捍卫意图谬误论,认为对于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解释与作者的意图无关;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审美意图论,认为正是制作者的审美意图构成了定义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比尔兹利这种看似明显对立的双重艺术意图观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不仅存在着可能的矛盾,而且遭到诸多质疑。不过,无论是他的意图谬误论还是审美意图论都构成了对当代艺术理论过于宽泛性的合理纠偏,这构成了该双重艺术意图观背后最大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意图 意图谬误 以言行事行为 再现 审美意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