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抵抗与审美修复——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功能 被引量:4
1
作者 雷文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8,共4页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抵抗 审美修复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审美抵抗·审美修复·审美救赎——试论《边城》的审美功能 被引量:3
2
作者 雷文彪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5-58,共4页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审美功能 审美抵抗 审美修复 审美救赎
下载PDF
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范秀娟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4期53-57,共5页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的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交流、审美修复和审美抵抗功能表现出来的。民歌节对...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的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交流、审美修复和审美抵抗功能表现出来的。民歌节对于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还需要审美人类学以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民歌节 审关交流 审美修复 审美抵抗 碎片
下载PDF
论电影《刘三姐》的审美意蕴与审美功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文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4-95,共2页
创作于1960年的中国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被誉为"山歌片王"。美丽宜人的自然景观是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电影《刘三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诗意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创作于1960年的中国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被誉为"山歌片王"。美丽宜人的自然景观是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电影《刘三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诗意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同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张力对现代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种种缺失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和审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审美意蕴 审美抵抗 审美修复
下载PDF
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
5
作者 王杰 《文化产业研究》 2006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全球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变化,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元格局中,文化认同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而... 全球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变化,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元格局中,文化认同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民族文化的"他者化"造成了"认同危机"和"表征危机"。民族审美文化的生存、保护和现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风向标和实验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现代大众文化的理念、技术和表达方式引入到传统民歌中,将农业社会的民歌嫁接到当代都市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民歌在现代化和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把大量复杂的文化基因注入传统民歌,使其成为"复调"的审美对象。对于不同文化立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以古老的乡愁为文化特征的民歌,的确也可能出现导致认同的迷茫和文化传统的断裂,但是,也可能激发审美认同模式的改变,从而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在这种文化转型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中,审美抵抗和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在于民族文化意识的深层觉醒与现代艺术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文化仪式 文化认同 审美抵抗
下载PDF
大众文化抵抗支配的美学策略——文化批判理论视域下大众文化的逻辑路径探析
6
作者 谭嘉仪 《华中学术》 2022年第4期48-56,共9页
文化批判理论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文化范畴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派生性与跨学科拓展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介入阐释与批判反思。大众文化是社会现实与审美意识的集合体,其演进历程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文... 文化批判理论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文化范畴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派生性与跨学科拓展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介入阐释与批判反思。大众文化是社会现实与审美意识的集合体,其演进历程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文化批判理论介入社会现实的重要孔径。本文将大众文化置于文化批判理论框架内展开探讨,通过理论的哲学性思维与批判性视角,对大众文化内部矛盾与外在危机具体成因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突破大众文化现实困境的美学策略——通过文化内部的审美救赎与艺术抵抗为大众摆脱资本剥削与反抗权力支配提供一种内在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 审美抵抗 艺术自主 内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