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离恨别:人际传播的审美掌握——对江淹《别赋》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龙剑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6-160,共5页
离别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人际传播和精神交往方式,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永恒的母题。江淹《别赋》展示的人际传播中离情别绪的7个图景,就是对这一题材的审美掌握和艺术表达,是其真实的人生经... 离别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人际传播和精神交往方式,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永恒的母题。江淹《别赋》展示的人际传播中离情别绪的7个图景,就是对这一题材的审美掌握和艺术表达,是其真实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特有的精神取向与生命意识的形象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离恨别 人际传播 审美掌握 文学母题 《别赋》
下载PDF
论艺术掌握──兼论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经之 《求是学刊》 1981年第2期20-30,38,共12页
关键词 审美意象 审美掌握 联想和想象 掌握方式 人的实践活动 逻辑 心意 艺术活动 物质活动 物品
下载PDF
浅论艺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
3
作者 邓家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S1期92-98,共7页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对世界的掌握有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四种方式。这一论断为我们研究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和联系,也为我们研究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及与其他掌握的方式的联系,指明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据。
关键词 审美意象 审美掌握 艺术思维 掌握方式 意象思维 宗教 艺术品 审美感情 审美体验 掌握世界
下载PDF
论历史高考的审美掌握
4
作者 吴益民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7年第6期17-18,共2页
论历史高考的审美掌握●吴益民所谓历史高考的审美掌握,就是把历史高考试题当作审美的对象去欣赏、去掌握。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对试题进行体验,发现其中美的意蕴,从而实现问题的突破,是成功解答历史高考试题的一... 论历史高考的审美掌握●吴益民所谓历史高考的审美掌握,就是把历史高考试题当作审美的对象去欣赏、去掌握。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对试题进行体验,发现其中美的意蕴,从而实现问题的突破,是成功解答历史高考试题的一种特殊的途径。适应高考高层次能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高考 审美掌握 高考试题 内容美 形式美 思想性 审美活动 审美原则 历史现象 审美要求
原文传递
试论生产劳动在人类审美意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姜万华 《求是学刊》 1987年第2期68-70,共3页
关键词 生产劳动 人类审美 审美意识 审美掌握 审美关系 产生发展 功利价值 兴味 主观目的 神学思想
下载PDF
论文学的审美本质
6
作者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93年第1X期61-67,77,共8页
文学本质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自从文学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断的探讨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答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每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就会有一个新的解答,正如萨特所说:“各有各的理由:对于这个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逃避,对... 文学本质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自从文学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断的探讨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答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每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就会有一个新的解答,正如萨特所说:“各有各的理由:对于这个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逃避,对于那个人来说,是一种征服的手段。”只要生活在发展,思想在流动,文学在更新,这个问题就将一再地提出来,而答案也将不断产生。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了解文学的一般社会性质,而以马克思的“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这段名言为指导,深入把握文学的特殊本质。于是,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的命题被提出来了并成为越来越趋同的看法。然而,对于这一命题的分析、论述却大相径庭。有人以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为出发点,从创作角度论述;有人以马克思的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从审美掌握的角度进行论述,更有人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从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本质 论文学 作家与生活 人的需要 审美关系 文学作品 审美掌握 文学活动 审美需要 社会审美
下载PDF
也谈艺术的实践性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黑格尔 认识性 认识与实践 艺术作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实践观念 审美掌握 艺术创造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论茅盾的神话美学观
8
作者 曹万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6-42,共7页
茅盾的神话理论,最富于美学价值的有两个内容:对“想象”与“神”的研究。前者是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后者是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手段。本文力图从这两个角度的分析,来清理他的神话美学观,以就教于专家学人。 一、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 茅盾的神话理论,最富于美学价值的有两个内容:对“想象”与“神”的研究。前者是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后者是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手段。本文力图从这两个角度的分析,来清理他的神话美学观,以就教于专家学人。 一、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想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深刻的观点,在于指出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本身就是主体对客体实践的产物:“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由此追溯到心理积淀远不如今日的原始人,他们作为生产力、认识力极为落后的主体,作为实践能力、实践历史远逊于现代人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原始人 神话想象 审美掌握 自然力 美学观 象征 种族 神话艺术 对象化
下载PDF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美学特质比较
9
作者 范景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82-86,共5页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文学创作现象:尽管作家不同,但其美学追求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乃至于神一。于是,文学史中便有了“苏辛”并称、“周柳”并举、“谢陶”风格等等。屈原和庄子,一个以诗歌著称,一个...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文学创作现象:尽管作家不同,但其美学追求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乃至于神一。于是,文学史中便有了“苏辛”并称、“周柳”并举、“谢陶”风格等等。屈原和庄子,一个以诗歌著称,一个以散文见长,二者并称为“屈庄”或“庄骚”,已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共认。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在文学审美过程中,表现出近似的审美掌握方式和角度。本文试就屈庄浪漫主义美学特质的异同作些不成熟的比较,以供行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屈原 屈庄 浪漫主义美学 审美掌握 浪漫主义文学 特质 玄想 作品 美学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