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玩绎以见异:刘勰的审美接受整体心理效应应论
1
作者
李天道
机构
青海民族学院
出处
《天府新论》
1992年第1期67-70,共4页
关键词
刘勰
审美接受整体心理效应应论
心理 因素
"见异"说
分类号
B83-069
[哲学宗教—美学]
题名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探微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庆龄
赵坤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文摘
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是一种在戏剧情境中完成的撩诱与触动交融、整合、互动的心理过程。戏剧接受的角色效应、集体心理体验和语言体验等共同促使戏剧审美接受心理机制的形成。观众通过与演员和其他观众的直接交流,进入了一种心心相印的交融状态,促成集体心理体验,从而触发感知心理机制,在联想和想象中,观众潜在的审美心理机制得以形成。
关键词
戏剧
审美 接受 心理 机制
集体心理 体验
角色效应
语言体验
Keywords
Drama
Aesthetic Acceptanc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Drama Acceptance's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Drama Acceptance's Character Effect
Drama Acceptance's language Experience
分类号
J80-05
[艺术—戏剧戏曲]
题名 论文艺接受中无睹效应
3
作者
杨健平
机构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共5页
关键词
文艺接受
审美 心理
审美 信息
文艺作品
审美 主体
审美 效应
接受 规律
无睹效应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题名 知音:刘勰的审美接受主体心理建构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天道
李钟霖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63-69,共7页
文摘
审美创作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接受心理效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知音”说,就涉及到接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能力与情感反应模式等内容。音为知者赏,审美接受的生成必须在接受的心理动机与审美创作的兴起之意同步的基础之上。杰出的文艺作品如像“服媚弥芬”的兰花,能使人从审美接受中获得“欢然内怿”的审美愉悦。审美接受是“入情”、“见异”、“自得”,是激发情感、印证情感、协调情感。
关键词
审美 接受
接受 主体
审美 心理 结构
审美 趣味
接受 活动
知音
创作主体
审美 感受
审美 创作
心理 效应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浅析观众与戏剧创作的美学效应
5
作者
覃振锋
机构
<影剧艺术>编辑部
出处
《社会科学探索》
CSSCI
1990年第4期84-86,共3页
文摘
近年来,戏剧发出了 SOS 的疾呼,文艺主管部门和广大戏剧工作者为了拯救戏剧使尽了浑身解数,各式艺术流派眼花瞭乱,各种笔会和会演接踵而来,专家评奖领导颁奖,银屏报端倩影频频,一派歌舞升平景象。然而,“会演与掘墓同时进行” (可人语),一台戏领奖归来亦就偃旗息鼓寿终正寝了,戏剧依然没能走出困境,原因何在?没有观众!尽管我们不时泛谈着“
关键词
戏剧创作
观众审美 心理
戏剧艺术
接受 主体
美学效应
二度创作
接受 美学
外层结构
接受 理论
接受 活动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论文艺欣赏中的排斥效应
6
作者
杨建平
机构
牡师院中文系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28-32,共5页
文摘
一、排斥效应的产生文艺欣赏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是欣赏主体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体味、理解、玩赏,从而获得一种丰富的美感效应的复杂心理过程。然而,我们还须看到,在文艺接受的同时,又有排斥过程的参与。文艺的接受,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接受。接受始终是和排斥相伴而生,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研究文艺欣赏的接受规律。
关键词
文艺欣赏
排斥效应
审美 信息
欣赏主体
审美 心理 结构
文艺作品
审美 趣味
接受 规律
审美 效应
欣赏者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题名 《美感心理研究》
7
作者
左涛
出处
《文艺研究》
1986年第4期137-138,共2页
文摘
彭立勋同志的《美感心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生动风趣,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不乏细致的具体分析。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
心理 研究
整体 把握
形象思维
出版社
心理 过程
心理 特征
艺术创作
现代心理 学
审美 主体
心理 效应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
8
作者
杨建平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4-24,共1页
文摘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指不同民族接受同一种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的差别,它表现为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特殊的审美感受,可分为以下几种。排斥效应:由于审美主体无法接受异族审美信息,因而使作品审美意蕴受到排斥,这就需要对于那些易引起排斥效应的原著内容进行民族处理,使人们易于接受。证同效应:由于作品表现的内容与主体的民族生活经验、民族情感有某些相似或相近处,因而被引为同调,使主体产生的“先碍我心”的强烈审美感受。这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效应。证异效应:在同一民族的欣赏中,能带来肯定性审美效果的作品,在异族欣赏者中却产生了否定性效果。它与排斥效应不同,产生这种效应的审美活动是积极主动的。
关键词
民族差异
审美 效应
排斥效应
审美 感受
作品
心理 反应
审美 信息
民族接受
审美 意蕴
审美 主体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题名 地方台节目改版应强化整体效应
9
作者
时雨
机构
浙江金华电视台
出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地方台
节目改版
整体 效应
电视事业
传播效果
接受 心理
分类号
G229.27
[文化科学]
题名 信息传播与审美效应——谈薛世哲的装潢艺术
10
作者
张晨
出处
《美苑》
CSSCI
1989年第2期4-6,26-27,共5页
文摘
1 倘说整个视觉艺术都当划归“大文化”的范畴,那么,装潢艺术是其中独具特质的一种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密切关联的饰物文化。它作用于人们的消费心理(包括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又作用于人们的审美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对外开放以来。
关键词
审美 效应
世哲
日常生活行为
物质消费
社会价值观念
消费心理
意象群
审美 趣味
整体 构想
出于意表
分类号
J2
[艺术—美术]
题名 语文教学当与美育齐飞
11
作者
李爱红
机构
江苏如东县丰利中学
出处
《中学教学参考》
2009年第10期33-33,共1页
文摘
蔡元培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科目,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并加以挖掘利用,让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便会产生良好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消除学生接受心理上的疲劳感、痛苦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
审美 因素
美感效应
接受 心理
审美 教育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40-01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题名 小品,期待超越
12
作者
权海帆
出处
《当代戏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27,共2页
文摘
戏剧小品确曾火爆了些日月.几乎无人不爱看小品,几乎无人不谈论小品.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文艺晚会上的小品几乎成了节后一些时日人们的中心话题.但是,最近一两年来,小品的火爆势头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似乎有所减弱,人们对小品渐渐产生了不满足甚至厌烦情绪.这是为什么?从小品自身的发展态势和接受环境的变化两个角度审思,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形式的新鲜感丧失之后,小品面对着观众接受心理的调整.
关键词
接受 环境
审美 效应
发展态势
戏剧小品
接受 心理
新鲜感
吸引力
观众
艺术品种
审美 特征
分类号
J827
[艺术—戏剧戏曲]
题名 对电视连续剧可视性的思考
13
作者
蒋星
机构
无锡有线电视台
出处
《视听界》
1993年第1期51-53,共3页
文摘
如何衡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质量?最起码的标志便是它是否具有可视性,是否能激荡起亿万观众产生共同的审美效应和文化心理现象。可视性指的是影视艺术的视象性,即要从视觉上吸引观众的注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就是观众通过欣赏作品能产生一种愉悦,即审美享受。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审美 接受
审美 享受
审美 效应
欣赏主体
结婚一年间
审美 心理
审美 活动
人物命运
现代文明
分类号
G22
[文化科学]
题名 《正大综艺》再换女主持
14
作者
郑昕
出处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6-56,共1页
文摘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正大综艺》近期将再度更换女主持人,现任节目的女主持王雪纯将被孙小梅取代。据该台有关负责人介绍:更换节目主持人的因素很多,不一定就是主持得不好,王雪纯就主持节目而言,还是不错的,但她与程前的形体搭配上,身材过于悬殊,看上去不舒服。
关键词
《正大综艺》
主持人
人的因素
节目的
审美 接受
名牌栏目
整体 形象
抗拒心理
客观效果
节目主持
分类号
G229.2
[文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