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文化生态和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均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审美文化史研究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审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当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和自觉的理论导引;对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解决新世纪全球性的诸多普遍问题,开掘丰富的思想资源,奉献有益的行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生态 审美文化 当代意义
下载PDF
秦汉审美文化生态论纲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64,共7页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秦汉审美文化生态的主旋律和大趋势是“大一统”。其主要构成包括自然环境的浸润陶染、科学技术的骄人成就、空前统一的民族与国家、多元多重的文化整合、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大一统”下士的使命和命运等多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审美文化生态 大一统 多元构成
下载PDF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生态之维——以余虹“后人本主义”批评话语为例
3
作者 支宇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9,19,共5页
十八大报告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与使命设定为中国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向与理论指南。余虹的"后人本主义"批评深入发掘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已经蔚为大观的"生态"维度,为我... 十八大报告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与使命设定为中国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向与理论指南。余虹的"后人本主义"批评深入发掘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已经蔚为大观的"生态"维度,为我们审视与分析中国当代生态审美文化尤其是生态艺术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启发与引导,值得我们在学习十八大报告之时深入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生态 文明 余虹 后人本主义
下载PDF
黔东南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特质、价值及开发原则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8-72,共5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浓厚的黔东南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特质。其歌舞艺术、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都体现出民族性、自然性、生态性、古朴性的审美风貌,并为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提供...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浓厚的黔东南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特质。其歌舞艺术、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都体现出民族性、自然性、生态性、古朴性的审美风貌,并为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了别样的美学韵味和体验价值。对于新时期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开发而言,我们需要秉承民族特色性、古朴乡土性、参与体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民族审美文化样态体现出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和谐、互为主体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生态审美文化 特质 价值 开发原则
下载PDF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文化的记忆、书写与传承——以《鄂伦春族文学作品选》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丙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62-69,共8页
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以狩猎民族文化传统、个体的审美体验及生态审美观为核心,定位于民族身份与森林审美文化记忆、日常生活审美体验与绿色书写、生态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传承等层面,建构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史。生态全球化视域下,鄂伦春... 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以狩猎民族文化传统、个体的审美体验及生态审美观为核心,定位于民族身份与森林审美文化记忆、日常生活审美体验与绿色书写、生态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传承等层面,建构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史。生态全球化视域下,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表达人类对自然界的信仰与依赖,提醒人类应站在生命共同体的立场善待家园与万物,观照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互惠共存关系,建构生物共同体的生态审美伦理。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的生态美学研究有助于挖掘狩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脉、生态意蕴和价值,推动鄂伦春族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伦春族 生态审美文化 记忆 书写 传承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的生态审美文化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丙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69-72,共4页
中国电影115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匮乏及其文学影视化作品数量之不足。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包括民间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以其少数民族题材影响观众的生态审美趣味、故国家园的爱恋情怀激发观众的生态审美理... 中国电影115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匮乏及其文学影视化作品数量之不足。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包括民间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以其少数民族题材影响观众的生态审美趣味、故国家园的爱恋情怀激发观众的生态审美理想、生命至上的生态伦理强化观众的审美感受、异域的生态空间塑造观众的审美追求。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影视化能够提升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力与中国电影的生态理念及审美文化品位,促成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传播与跨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影视化 生态审美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岭南潮汕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生态审美文化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孝祥 李沃东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2期1-5,共5页
潮汕地区地处粤闽赣交界沿海地区,河网密布,传统聚落分布其中,资源丰富,在聚落环境理想、规划布局、人居技术三个层面都显现了明显的生态审美文化特征,是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代表性区域。文章基于传统建筑学与美学交叉视角,探究潮汕... 潮汕地区地处粤闽赣交界沿海地区,河网密布,传统聚落分布其中,资源丰富,在聚落环境理想、规划布局、人居技术三个层面都显现了明显的生态审美文化特征,是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代表性区域。文章基于传统建筑学与美学交叉视角,探究潮汕地区的传统民居艺术,推进建筑美学在传统聚落民居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传统聚落 生态审美文化 环境理想 规划布局 人居艺术
下载PDF
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研究——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被引量:4
8
作者 唐衡璇 冯凤举 +2 位作者 陈建国 郭松 唐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3年第3期78-84,共7页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以“和”为理念贯穿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对现代乡村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塑形与铸魂,是一个体现“真、善、美、宜、益”审美规律的人类生存文化模式。生态审美文化为艺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审美的尺度和导向。艺术乡建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美生形态,经由艺术赋能与组织创新,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生态审美文化 和美乡村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生态审美文化的新建构——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9
作者 唐衡璇 冯凤举 +2 位作者 陈建国 郭松 唐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6期121-125,共5页
艺术赋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振兴,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审美文化的构建过程,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生态审美文化的新构建。该文考察传统村落从“生境”到“艺境”的艺术提升、审美地生存和... 艺术赋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振兴,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审美文化的构建过程,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生态审美文化的新构建。该文考察传统村落从“生境”到“艺境”的艺术提升、审美地生存和诗意地栖居生成及村落生态审美文化体系的系统生成机制,艺术赋能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自觉、导向和谐等原则,通过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优秀文化、促进现代城市和传统村落的文化循环相生、营造传统村落生态审美文化场、培养具有生态审美意识的传统村落居民等,建构传统村落生态审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传统村落 生态审美文化 创新性发展 诗意地栖居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生态审美观照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旭彬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以及建设大众的生态审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村 生态审美 生态审美文化
下载PDF
传统村落景观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衡璇 冯凤举 +2 位作者 陈建国 郭松 唐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95-100,共6页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承载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生态景观,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基址选择、环境意象构建、村落绿化、人文景观创造等多种景观生态智慧。需要通过多维生态景观系统耦合、多重生态审美文化体验、多种人文生态景观构建、生...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承载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生态景观,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基址选择、环境意象构建、村落绿化、人文景观创造等多种景观生态智慧。需要通过多维生态景观系统耦合、多重生态审美文化体验、多种人文生态景观构建、生态化和人性化生态景观智慧设计,经由艺术乡建将传统村落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转变,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间找到平衡点,进行传统村落生态景观的现代营造。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传承与发展传统村落景观生态智慧,对传统村落景观予以整体规划并加以改造提升,对传统村落古建筑文旅项目进行开发,依托传统村落优秀乡土文化开展产业培育,探寻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传统村落 景观生态智慧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生态审美文化 和美家园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建构——以鄂伦春族文学为个案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丙珍 《前沿》 2013年第7期149-152,共4页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 鄂伦春族文学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的责任与作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雪梅 李莉 +2 位作者 刘霞 靳晶 吴建平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第1期13-17,共5页
在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的文学艺术教育教学应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一是要担负起"阅读文化"的濡染之责,通过培养和提升阅读主体的精神修养、开设阅读学类课程、... 在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的文学艺术教育教学应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一是要担负起"阅读文化"的濡染之责,通过培养和提升阅读主体的精神修养、开设阅读学类课程、讲授朗读学类专业理论知识等,助力校园朗读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培育,营造"书香校园"的教育文化氛围;二是要担负起"传统文化"的涵养之责,通过面向全校开设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系列课程并提高课程教学的文化深度、加强文学艺术教育与理工及园林和艺术设计等学科专业的融合、开设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文化与文学艺术课程以及文学和国学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等,积淀"国学校园""人文校园"的教育文化底蕴;三是要担负起"生态审美文化"的陶冶之责,通过结合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学大力培育和彰显"生态审美文化"特色,通过美化校园、诗化校园、打造"生态诗意校园"等培育凸显"生态诗意校园"特色的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 文学艺术教育 阅读文化 传统文化 生态审美文化 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
下载PDF
An Exploration of Major Factors i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German Aesthet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14
作者 张政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3期20-38,共19页
The German aesthet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is the self-manifestation of Ger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early modern times. German cultural ecology, comprising German natural, historical,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f... The German aesthet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is the self-manifestation of Ger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early modern times. German cultural ecology, comprising German natural, historical,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has determined 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 German aesthet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and also, realistically,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testant spirit is the soul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tellectual concept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life experience of the Germans, who take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nation. German civic cultural ecology--the social structure, way of life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at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in civil society--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d the form of the German aesthetic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three salient features of German enlightenment thought, i.e.,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ception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beauty, the adjustment of rationalism and the birth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ublic character of art, a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German cultur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MAN CHRISTIANITY civil society aesthetic modernity cultural ecology ENLIGHTEN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