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无功利视域下唯美主义与庄子“心斋坐忘”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丘睿晨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38-42,共5页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庄子的“心斋坐忘”都具有审美的无功利性,社会心理结构赋予二者摒弃世俗的超越性。现实危机导致的理论情绪悲剧意识使唯美主义与“心斋坐忘”具有弥合地带,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只是选择性亲和庄子的“无为”思想,而...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庄子的“心斋坐忘”都具有审美的无功利性,社会心理结构赋予二者摒弃世俗的超越性。现实危机导致的理论情绪悲剧意识使唯美主义与“心斋坐忘”具有弥合地带,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只是选择性亲和庄子的“无为”思想,而与作为庄子道家思想中枢的“心斋坐忘”个体追求产生分离。文化场域和个人性格导致的终极追求视野差异,使唯美主义和庄子“心斋坐忘”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唯美主义 审美无功利 文化差异
下载PDF
将“审美无功利”作为界定艺术的原则是对康德的误读
2
作者 李永胜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2-36,共5页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无功利 自然美 自由美 依附美 《判断力批判》
下载PDF
审美的政治之维
3
作者 吕宏波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1-63,68,共4页
在前现代,审美没有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而出现,艺术总是以服从于政治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原则的兴起,审美政治的维度被隐藏得几乎不可见。事实上,在审美现代性的... 在前现代,审美没有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而出现,艺术总是以服从于政治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原则的兴起,审美政治的维度被隐藏得几乎不可见。事实上,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从康德、席勒到尼采,几乎所有倡导审美现代性的哲学家,都暗含了现实的政治观照。按照政治哲学的观点,审美必须还原至前审美的政治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因此,不论是在前现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审美一直难以摆脱政治的纠缠。在审美世界的背后,始终隐藏了一个政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和盘托出才是真实的审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政治哲学 审美无功利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回到审美现象学——审美的难易论
4
作者 王世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3期19-21,共3页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形象的直接感觉,常常不假思索;审美是欣赏的事物的形象符合自己理想的情趣,而不是要占有实物供己实用。只要没有求利的心态,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境界,并且又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和更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象学 审美难易论 直觉 审美无功利
下载PDF
道家思想“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实现方式的探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5
作者 张鹏祥 伍越 王洪涛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1期111-114,共4页
“涤除玄鉴”是道家的重要命题,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总结了“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造园家通过这三种方式为观者经营一个审美的环境,使得山石花木得以在游人无功利的审美下展现其不同寻常... “涤除玄鉴”是道家的重要命题,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总结了“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造园家通过这三种方式为观者经营一个审美的环境,使得山石花木得以在游人无功利的审美下展现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并选取经典古典园林拙政园作为实例,对园内景观进行分析,具体的论证了“涤除玄鉴”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 涤除玄鉴 无功利审美
下载PDF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审思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国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8-31,46,共5页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力图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束缚,经由其塑造的多重形象和意义促使人们关注环境艺术对人类生存的审美价值,实现艺术和生存的审美关联。基于此,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体现对自然过程的完美融合;应实现功利向审美的超...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力图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束缚,经由其塑造的多重形象和意义促使人们关注环境艺术对人类生存的审美价值,实现艺术和生存的审美关联。基于此,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体现对自然过程的完美融合;应实现功利向审美的超融;应塑造人性化的审美环境,满足人类对于场所感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艺术 自然为体 审美无功利 艺术功能化 场所感
下载PDF
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 被引量:6
7
作者 高建平 《美育学刊》 2011年第4期1-11,共11页
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在中国曾经扮演过某种角色,这个角色后来被文化研究所取代,今天在重新恢复美学的地位时,仍需从文化研究中吸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美学的复兴是经过文化研究并超越文化研究的一种复兴。接纳文化研究,可以使美学研究走出... 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在中国曾经扮演过某种角色,这个角色后来被文化研究所取代,今天在重新恢复美学的地位时,仍需从文化研究中吸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美学的复兴是经过文化研究并超越文化研究的一种复兴。接纳文化研究,可以使美学研究走出"审美无功利"的狭窄圈子。不过,为了给美学寻找一个新的定位,还需要回归审美评价,回归文学自身。另外,还要再次回到马克思主义,使美学成为面对着社会发展,针对着各种各样流行的艺术趋势来发言的一种艺术批判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化研究 美学 审美无功利 审美评价 艺术批判
下载PDF
未完成的设计:建设中国美术文化3.0版
8
作者 孔新苗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4-8,共5页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试图梳理作为知识生产装置的中国美术学科、教育、语言自进入现代形态以来发生的系统结构性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生产装置整体功能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当下中国美术文化建设问题整体把握的上下文逻辑。为表述明晰...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试图梳理作为知识生产装置的中国美术学科、教育、语言自进入现代形态以来发生的系统结构性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生产装置整体功能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当下中国美术文化建设问题整体把握的上下文逻辑。为表述明晰,文章利用目前流行的软件版本标识方式,将中国现代美术文化功能的几次更新描述成"新文化运动1.0版""延安2.0版""21世纪3.0版",以简洁展现学科话语的实践景观,启示当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树文化 审美无功利 艺术服务于人民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中西文化对梁启超“趣味说”的影响探论
9
作者 李萍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10期36-39,共4页
"趣味说"是梁启超重要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的"趣味说"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儒家、道家两个方面;西方文化对其影响主要是休谟的"趣味论"、康德的审美无功利理论等哲学美学思想... "趣味说"是梁启超重要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的"趣味说"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儒家、道家两个方面;西方文化对其影响主要是休谟的"趣味论"、康德的审美无功利理论等哲学美学思想。因此,梁氏的趣味范畴超越了中国传统文论的趣味理论,将中国美学范畴、文论范畴的趣味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它既是人生艺术化与美感之本质的实现,又是生活的动力与意义的体现。该理论对现实社会的反功利主义和抵御物化,让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为物役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味说 儒家 道家 乐感文化 审美无功利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内涵与康德美学之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凡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2期119-120,177,共3页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作渗透着儒道禅三种宗教美学观念,尤其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的审美偏向“无功利性”。将哲学家康德的基本美学思想“无功利目...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作渗透着儒道禅三种宗教美学观念,尤其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的审美偏向“无功利性”。将哲学家康德的基本美学思想“无功利目的性”,从文化思想层面切入,发现其与文人山水画所传达的美学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艺术道德 康德美学 无功利审美
下载PDF
环境体验的审美描述——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审美经验剖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国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2,共4页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联觉,是感觉样式的全面整合。再次,它融合了最独特的地域体验,这种地域体验,使得环境审美经验超融了日常经...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联觉,是感觉样式的全面整合。再次,它融合了最独特的地域体验,这种地域体验,使得环境审美经验超融了日常经验,从而建构起最深沉的家园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审美无功利 日常经验 联觉 家园感
原文传递
悠然之见与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方式
12
作者 陈国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qu...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然之见体现了环境审美过程中感官的全息性,实现了感知的联觉。更为重要的是,悠然之见以一种"悠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从而补救了西方审美方式理论建构中对于审美无功利理论批驳的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方式 悠然之见 感知联觉 审美无功利
原文传递
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考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晏杰雄 陈国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04X期18-20,共3页
城市公共艺术应促成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并进而实现"环境艺术化"和"艺术环境化"的完美融合。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可以从公共艺术的审美本体、审美模式与审美经验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就审美本体而言,公共艺... 城市公共艺术应促成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并进而实现"环境艺术化"和"艺术环境化"的完美融合。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可以从公共艺术的审美本体、审美模式与审美经验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就审美本体而言,公共艺术应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从审美模式来看,应适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而其审美经验应当是审美性与功能性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 山水为体 文化为魂 审美无功利 动观
原文传递
“艺术史”当代书写与“生活美学”建构——兼论刘悦笛新著《世界又平又美》
14
作者 李雷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3-117,124,共6页
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史书写范式,愈发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现实,其势必被更具广泛意义的"全球艺术史"所替代。刘悦笛的新著《世界又平又美》,以一种全球性的广阔视野尝试进行"艺术史"的当代建构... 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史书写范式,愈发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现实,其势必被更具广泛意义的"全球艺术史"所替代。刘悦笛的新著《世界又平又美》,以一种全球性的广阔视野尝试进行"艺术史"的当代建构;同时立足于当今"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景观,扬弃日渐失效的康德"审美无功利"论,试图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新型美学形态——"生活美学"。该美学形态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丰富的艺术化生活经验与人生哲学智慧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和具体的人生关怀,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艺术界 艺术史 审美无功利 生活美学 美术馆
原文传递
在时间之外——王国维论宋诗
15
作者 周景耀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78,199-200,共13页
在王国维有限的关于宋诗的评述中,他对宋诗整体上评价不高,宋诗并不在他设定的文学史谱系之内。王国维如此持论的原因,或可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以康德、叔本华的天才观为思想标准,他认为宋诗非一流天才诗人所出,故难成好诗;(二)他认为... 在王国维有限的关于宋诗的评述中,他对宋诗整体上评价不高,宋诗并不在他设定的文学史谱系之内。王国维如此持论的原因,或可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以康德、叔本华的天才观为思想标准,他认为宋诗非一流天才诗人所出,故难成好诗;(二)他认为宋诗是"羔雁之具",已成为"应酬"的工具,悖逆于审美无功利的则准;(三)立足于文体"始盛终衰"的观念,他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意识,认为宋诗因袭仿造、追求技巧而无新创,故无审美价值,当为宋词取代;(四)他认为宋诗不符合强调写"真情感""真景物"的"意境"标准。王国维以这些来自西方的思想为镜像,映照出宋诗诸多问题,宋诗在其视野内成为负面的存在,遗落于他基于西方观念而建构的文学史谱系之"外"。这些观念捆绑在一起,构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既塑形了王国维"真"文学的内在理路与逻辑起点,亦在其后影响着现代宋诗研究范式的形成,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转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成为审视、筛选、重构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组关键的观念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宋诗 天才 审美无功利 进化论 意境 诗学范式
原文传递
阿诺德·伯林特美学理论的美学经验
16
作者 张俊彦 《艺术品鉴》 2018年第17期57-58,共2页
阿诺德·伯林特(Arnold…Berleant),哲学博士,美国长岛大学退休教授,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享有世界声誉的环境美学专家。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可以概括为'参与美学'。这种理论强调,在自然和艺术中,欣... 阿诺德·伯林特(Arnold…Berleant),哲学博士,美国长岛大学退休教授,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享有世界声誉的环境美学专家。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可以概括为'参与美学'。这种理论强调,在自然和艺术中,欣赏者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应该缩小。伯林特的理论是基于对康德美学无功利理论的批判。这种批判促进了当代美学从艺术审美向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审美转变,突出了文化和物理因素对审美活动的意义。此外,参与美学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局限,让鉴赏者通过与审美对象接触来参与审美活动。但批评者亦有之,认为具有其理论局限性——它忽略了康德美学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只关注康德的审美无功利理论,强调形式,却不包括道德和实践的目的。同时,伯林特也忽视了康德在论证过程中对道德和实践目的的肯定,并夸大了消极无功利理论在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比较审美无功利与参与美学的区别,并从伯林特的美学理论中阐述笔者对艺术与自然的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林特美学理论 参与美学 审美无功利 审美对象 审美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