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智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5,共6页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审美公众 审美普遍性 审美社会性
下载PDF
先验、经验与超验:康德关于审美普遍性的三种论证及其旨归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30-34,共5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就审美普遍性作出了先验、经验与超验三种不同维度的论证,这三种论证最终统一于超验论证。由此,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一样,都导向道德神学。
关键词 康德美学 审美普遍性 道德神学
下载PDF
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丽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9-51,共3页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主义相关联的联想意义,而且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文化成员相对广泛地共有的形式—意义的普遍联系之中,以此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普遍性 审美相对论 文化语境 审美人类学 审美原则
下载PDF
论身体美学的“身体”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勇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59,共7页
身体美学的身体,不是赛博格、全息影像、平面图像,而是梅洛-庞蒂现象学所揭橥的“肉身”。肉身是会生老病死的身体,是自然身体,是非人工的身体和前文化的身体。今天在身体美学中混用两种身体观,福柯的社会学身体观和梅洛-庞蒂的本体论... 身体美学的身体,不是赛博格、全息影像、平面图像,而是梅洛-庞蒂现象学所揭橥的“肉身”。肉身是会生老病死的身体,是自然身体,是非人工的身体和前文化的身体。今天在身体美学中混用两种身体观,福柯的社会学身体观和梅洛-庞蒂的本体论身体观。包括舒斯特曼在内的不少学者都用福柯的身体观去质疑梅洛-庞蒂的身体观,这是一种思维层次的错位。肉身作为本体论的概念并不落入社会文化的经验领域。肉身作为前文化的身体保证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审美主体是肉身,审美对象则是肉身性对象。审美对象的第一层次并不是形式,而是肉身,形式也应当是肉身化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肉身 前文化 梅洛-庞蒂 审美普遍性
下载PDF
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误区
5
作者 邓双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1-76,共6页
音乐美学研究中不能将音乐素养与音乐的创作者、欣赏者的道德水准简单化地统而论之。音乐修养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道德水准无关。音乐美是一种无形象、无概念、无观念指向的纯粹性的美,是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美。音乐具有高度的自律... 音乐美学研究中不能将音乐素养与音乐的创作者、欣赏者的道德水准简单化地统而论之。音乐修养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道德水准无关。音乐美是一种无形象、无概念、无观念指向的纯粹性的美,是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美。音乐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它不依附于观念的认同或者形象引起的联想而具有独立美学意义。音乐研究应该遵循音乐的本体特征,首先认识到音乐的形式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观念 形式美感 审美普遍性
下载PDF
蜡像艺术的突破——在复原中创作
6
作者 周雪蓉 《天工》 2020年第1期50-53,共4页
蜡像艺术由西方流入中国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蜡像艺术通过新材料与新科技的运用,其发展的领域得到了更广阔的延伸。艺术家们热衷于蜡像艺术的“超写实”特征,“像”与“不像”形成了蜡像艺术的普遍性审美界定... 蜡像艺术由西方流入中国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蜡像艺术通过新材料与新科技的运用,其发展的领域得到了更广阔的延伸。艺术家们热衷于蜡像艺术的“超写实”特征,“像”与“不像”形成了蜡像艺术的普遍性审美界定。蜡像艺术的普遍性审美界定看上去为艺术家指明了创作的方向,可同时也极大地局限了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如何打破普遍性的审美界定,形成新的审美共识,创作出“具有灵魂”的蜡像作品,是需要探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像艺术 普遍性审美 复原 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