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城市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金云峰 彭茜 沈洁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第4期12-16,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要素中感知情感、想象情感、理解情感等的关系,归纳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人审美认识心理的海绵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把雨水... 文章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要素中感知情感、想象情感、理解情感等的关系,归纳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与人的审美认识心理的一致性,并提出基于人审美认识心理的海绵城市环境建设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把雨水的资源化管理与人对美的自主追求结合起来,科学解决雨水控制利用的同时,通过空间环境的塑造等方式把人的情感方式、生活方式,人的所思所想加以呈现,使海绵城市环境的美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既是表现性的,又是表意性的;既是在场的,又是超越的;最终反应人的精神需求与生态智慧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从而实现城市作为人的栖居之地其庇护环境和慰藉心灵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环境建设 城市美学 人的审美认识 认识心理要素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康德的审美认识论与合目的性 被引量:2
2
作者 申扶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25-30,共6页
康德根据合目的性原则,从对自然的机械认识论转向有机整体的审美认识论,由此从自然合目的性过渡到道德合目的性,从而完成了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双重转向。这不仅实现了批判哲学体系上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弥合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裂痕,... 康德根据合目的性原则,从对自然的机械认识论转向有机整体的审美认识论,由此从自然合目的性过渡到道德合目的性,从而完成了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双重转向。这不仅实现了批判哲学体系上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弥合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裂痕,使自由在自然之中得以感性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认识 合目的性原则 道德合目的性
下载PDF
走向审美认识论的教学过程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业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的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观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际活动中从更高的课程与教学哲学层次上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理念 ,克服主知主义等弊端 ,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的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观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际活动中从更高的课程与教学哲学层次上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理念 ,克服主知主义等弊端 ,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身心和谐的健美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本质 审美认识
下载PDF
审美主体自身因素在审美认识中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承芳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29-30,共2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审美主体内在诸因素——文化素养、文化人格、性格秉赋、特定感情与情绪等在审美认识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内在诸因素 审美认识
下载PDF
白居易在杨柳审美认识上的意义
5
作者 石志鸟 《阅江学刊》 2017年第5期116-123,共8页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也是重要的文化植物之一。在杨柳审美认识史上,中唐文人白居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爱柳种柳,是第一个大力吟咏杨柳的诗人,是唐代创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也是首开《杨柳枝词》唱和的诗人。白居易还开...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也是重要的文化植物之一。在杨柳审美认识史上,中唐文人白居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爱柳种柳,是第一个大力吟咏杨柳的诗人,是唐代创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也是首开《杨柳枝词》唱和的诗人。白居易还开拓了杨柳题材,深化了咏柳主题;以柳象征华而不实的当权者;以柳寓世事变迁、宦海沉浮之叹和怀才不遇之感;以隋堤柳喻亡国之运,在杨柳审美认识上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杨柳 审美认识
下载PDF
感悟:审美认识的本质形式——兼论美学—艺术理论的认识论模式
6
作者 朱贻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7-44,共8页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模式本身的注意,是近年来这个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研究动向。这种新的理论视角的正当性至少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研究并且坚持某一理论的时候,往往为了强调其真理性和有效性,而忘记甚至完全撇开这种理论...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模式本身的注意,是近年来这个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研究动向。这种新的理论视角的正当性至少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研究并且坚持某一理论的时候,往往为了强调其真理性和有效性,而忘记甚至完全撇开这种理论赖以成立、赖以建构的整体框架,模糊了这种理论的适当的范围和边界。随着它变成绝对有效的东西,也就越来越严重地失去了特定的、确切的思想原则。因此,从共时的角度,在同各种理论模式的横向比较中,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当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 艺术理论 审美认识 马克思主义美学 科学主义 思维形式 本体论基础 艺术本质论 基本命题 反映论
下载PDF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认识
7
作者 侯根香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0-82,共3页
文中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美的认识、挖掘和再现,翻译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文学审美意识,提高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审美认识 原文 译文
下载PDF
行政公文文体的审美认识
8
作者 孙莉 尤扬 《写作》 2008年第2期40-42,共3页
行政公文写作所涉及的内容及功能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公文的写作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日常生活,... 行政公文写作所涉及的内容及功能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公文的写作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日常生活,都是公文写作的内容。公文的内容都是社会生活的实际,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丰富广阔,反映出入性的本质力量,因而具有明确的实践意义与人性意义,所以公文的内容充分地表现出了现实美、社会美、人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文文体 行政法规 审美认识 公文写作 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 行政措施 国家大事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审美认识的多义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振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3-87,共5页
审美认识的多义性———这是艺术作品的固有特征。难怪托尔斯泰一再重复说,以切断的形式引用名言“书籍有自己的命运”没有意义。这句名言完整的说法应该这样,“书籍在读者的头脑中有自己的命运”。①不同的读者或读者群对同一作品的... 审美认识的多义性———这是艺术作品的固有特征。难怪托尔斯泰一再重复说,以切断的形式引用名言“书籍有自己的命运”没有意义。这句名言完整的说法应该这样,“书籍在读者的头脑中有自己的命运”。①不同的读者或读者群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渥伦斯基 审美认识 卡列宁 多义性 艺术作品 爱情 上流社会 个性解放
下载PDF
自然境界:审美认识的最高境界及其层次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峰 郭昭第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1-34,共4页
审美的自然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审美的最高境界。由于生命境界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认识由低级到高级依次表现为亲和之美、并育之美与无言之美三个审美认识层次,但是这并不代表自然境界本身的特征。审美认... 审美的自然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审美的最高境界。由于生命境界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认识由低级到高级依次表现为亲和之美、并育之美与无言之美三个审美认识层次,但是这并不代表自然境界本身的特征。审美认识的自然境界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日益沉沦的趋势。这是值得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认识 自然境界 亲和之美 并育之美 无言之美
下载PDF
论感悟为审美认识的本质形式——兼论美学—艺术理论的认识论
11
作者 朱贻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5-99,共5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艺术和审美是作为普遍意识之一种,其本质是对历史存在的真理性反映(认识),而不是对任何经验现象的非本体论的知性认知,更不是对历史实体的知性认知。
关键词 反映 知性 认识 存在 真理性 本体论 本质 历史 审美认识 感悟
全文增补中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审美认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玉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梯田文化 哈尼族 审美认识 民族文化遗产 自然和谐 农耕文明 社会需要 红河州
下载PDF
春秋末期审美认识的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85-95,共11页
在《从文美乐论我国早期美和美感认识及其发展》一文中,曾对文与质、美与善、乐与悲、三对审美范畴作了粗略的探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则着重对雅与俗和与不和两对审美范畴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以达到对春秋末期审美认识发展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 俗乐 春秋末期 审美认识 美学思想 音声 审美艺术 郑声 哲学美学 美感认识 西周末年
下载PDF
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双重性特征——关于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对立与统一 被引量:4
14
作者 付义洁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2-43,共2页
在音乐美学认识功能的讨论中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悖的两种观点 ,即自律论与他律论。两派观点各执一说 ,长期对立。本文通过讨论 ,阐明了笔者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 ,从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整体出发 ,音乐的认识功能具有双重性的特征 ... 在音乐美学认识功能的讨论中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悖的两种观点 ,即自律论与他律论。两派观点各执一说 ,长期对立。本文通过讨论 ,阐明了笔者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 ,从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整体出发 ,音乐的认识功能具有双重性的特征 ,向音乐的自然属性发展 ,侧重表现出自律论的特征 ,向音乐的社会属性发展 ,则侧重表现出他律论的特征 ,自律与他律是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统一体中的不同认识方法 ,自律论与他律论的认识误区是由于只见树木未见森林的认识方法所致 ,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审美认识功能 双重性特征 自律论 他律论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下载PDF
论艺术典型是审美认识的中介——艺术典型哲学性质新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曾宪 《福建论坛》 1983年第4期92-98,共7页
(一)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没有从宏观角度,从艺术系统的本质特征出发,对艺术典型的客观性质进行研究,而仅仅着眼于微观,将其作为现实主义叙事艺术特有范畴来探讨,或习惯于套用一般哲学概念来解... (一)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没有从宏观角度,从艺术系统的本质特征出发,对艺术典型的客观性质进行研究,而仅仅着眼于微观,将其作为现实主义叙事艺术特有范畴来探讨,或习惯于套用一般哲学概念来解释艺术典型的性质,或满足于总结个别艺术典范来归纳艺术典型的特征。其结果是使典型理论研究,或则自身闭锁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典型 叙事艺术 审美认识 美感享受 人物命运 性描写 共名 论凤姐 贾宝玉 典型化方法
下载PDF
关于体育教学质量与审美认识的探讨
16
作者 柯亮 陈亨明 王颖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0-42,共3页
当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之时,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已超越了纯运动技术,具有了精神上更高的追求。根据美学原理中"吸引"和"愉悦"是产生美感的两项不可或缺的条件的理论,要在现代体育教... 当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之时,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已超越了纯运动技术,具有了精神上更高的追求。根据美学原理中"吸引"和"愉悦"是产生美感的两项不可或缺的条件的理论,要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努力克服审美限制,提供审美保障条件,分析审美层次等体育与美学相互联系的思想,从而构建具有审美元素的高水平体育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审美认识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庄学对“死”的审美认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笑风 《中州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25-27,共3页
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同龄的文化问题。“死亡”本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事实上,“死亡”却也是一种极难解释的现象。思想家们由此引发出诸多的哲理思考:从有限到无限、从此岸到彼岸,以及超越、解脱、痛苦、恐惧、忧患等等。对生... 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同龄的文化问题。“死亡”本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事实上,“死亡”却也是一种极难解释的现象。思想家们由此引发出诸多的哲理思考:从有限到无限、从此岸到彼岸,以及超越、解脱、痛苦、恐惧、忧患等等。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同,也就意味着世界观的不同。 生死观在基督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同原罪的观念和得救的希望联系在一起,虚构出尽善尽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审美认识 海德格尔 儒家思想 庄学 理想人格 生与死 自然原则 庄子哲学 基督教
下载PDF
艺术歌曲的审美认识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安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55-56,共2页
一、历史概貌“lied”原意为德国的短诗,多半具有抒情内容(世俗、宗教),是一种多段意义不同的歌词用同一段旋律的形式。它的不足即是诗与音乐的表达不能一致———诗的抒情性内容不能在音乐上反映出来。11、12世纪这种形式... 一、历史概貌“lied”原意为德国的短诗,多半具有抒情内容(世俗、宗教),是一种多段意义不同的歌词用同一段旋律的形式。它的不足即是诗与音乐的表达不能一致———诗的抒情性内容不能在音乐上反映出来。11、12世纪这种形式发展成一种单声部的歌曲,且多是由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审美认识 音乐人类学 舒伯特 音乐与诗 贝多芬 音乐创作 胡戈·沃尔夫 抒情性 曲家
下载PDF
审美认识的理性迷惘与选择
19
作者 杨俊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7,共7页
在西方的审美探索中,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新中国的美学研究中,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除了人们所说的想象、形象思维这些美的认识形式外,审美认识... 在西方的审美探索中,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新中国的美学研究中,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除了人们所说的想象、形象思维这些美的认识形式外,审美认识尚有四种形式:第一,审美的理解。包括审美客体借以显现的符号形式的语义理解、对审美客体的符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渗透、意会性的认识三个方面;第二,审美解释。解释就是审美主体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对审美客体的符号作出说明;第三,审美认知评价。认识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当认识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映时,便形成认知评价;第四,审美再认与模式识别。当过去曾引起我们审美愉悦的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便会随即将其再认、识别出来,并唤起往昔体验过的审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认识 理论理性 认识 审美活动 实践理性 模式识别 认知评价 感性与理性 认识与情感 审美客体
下载PDF
美在情境 价在情境——关于文艺作品审美认识和价值评判的一种理解
20
作者 宋生贵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6-50,共5页
由于文艺活动的特殊性,形成关于文艺作品审美认识和价值评判上的多“值”现象是必然的。对此,不妨变换一下思路去看待,即,变归纳概括、统摄于一的习惯为看重对具体艺术情境的具体感受;变在鉴赏中满足于作出“理解到了什么”的结论为注... 由于文艺活动的特殊性,形成关于文艺作品审美认识和价值评判上的多“值”现象是必然的。对此,不妨变换一下思路去看待,即,变归纳概括、统摄于一的习惯为看重对具体艺术情境的具体感受;变在鉴赏中满足于作出“理解到了什么”的结论为注重对“我在理解”这种实践过程的体认。据此。本文强调指出:对待文艺作品不应以事先认定的某一标准去滤汰取舍,评判高下,而是首先抛却种种成见和审美惰力率真地进入作品的具体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认识 文艺作品 审美情境 艺术作品 欣赏者 审美体验 艺术世界 绘画作品 艺术家 价值评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