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 |
李春青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2
|
构建大众审美诗学的必要性 |
韦祖庆
|
《贺州学院学报》
|
2008 |
0 |
|
3
|
奥斯维辛之后:审美与入诗──中西审美诗学批判 |
余虹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6
|
|
4
|
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 |
李春青
|
《社会科学文摘》
|
2017 |
1
|
|
5
|
“省略”的诗学审美价值──古典诗词句法特征新探 |
郑卓睿
|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2
|
|
6
|
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传统诗学审美探微 |
张白茹
|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存在与符号的“爱恨纠缠”——童庆炳审美诗学“元话语”建构的符号学阐释 |
颜小芳
|
《东方丛刊》
|
2019 |
0 |
|
8
|
姜夔诗学的审美探索 |
马婧
|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5 |
2
|
|
9
|
审美之维——童庆炳先生的文艺思想及其时代命题 |
李圣传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0
|
苏轼诗中的“人”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
王素美
王献峰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1
|
从“天下文明”到“言立而文明”——“文明诗学”引论 |
张大为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2
|
新诗的诗体流变与诗学呈现 |
鲁原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7 |
0 |
|
13
|
洞见与偏见——《西方正典》中布鲁姆诗学思想考辨 |
汪家海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13 |
0 |
|
14
|
刘禹锡诗论的审美建树 |
马静
|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
2015 |
0 |
|
15
|
在建设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大道上——谈童庆炳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 |
李衍柱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6
|
生命美学:从“新时期”到“新时代” |
潘知常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7
|
论《典论·论文》到《文赋》的美学嬗变 |
李华斌
|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8
|
论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路径 |
李春青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9
|
论苏轼对屈原诗学精神的继承及意义 |
冷成金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0
|
“审美-非审美”文论范式及其效应 |
牟方磊
|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