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用户组和客体抽象的权限控制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刁明光 薛涛 潘文勇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111-113,共3页
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组和客体抽象(UGOA)的权限控制模型。该模型在权限管理以及实现系统安全的策略中,通过对主体和客体同时进行抽象,引入了用户组、客体型、客体域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UGOA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八元组形式定义,通过对功能点实... 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组和客体抽象(UGOA)的权限控制模型。该模型在权限管理以及实现系统安全的策略中,通过对主体和客体同时进行抽象,引入了用户组、客体型、客体域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UGOA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八元组形式定义,通过对功能点实现细粒度的权限定义和功能权限管理,降低管理了复杂度,对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进行了有效扩展。该模型已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学院在线教学系统开发中得到验证,实际证明,模型简单实用,安全稳定,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表现现实世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组和客体抽象 用户组 客体 客体域 访问控制 权限管理模型
下载PDF
论真理域
2
作者 杨元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S2期21-26,共6页
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主客体的统一,其统一的程度和范围与主体认知图式相关联,这就必然涉及真理域。探讨真理域,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准确发观、掌握和运用真理,意义重大。真理域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主客体相互作用... 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主客体的统一,其统一的程度和范围与主体认知图式相关联,这就必然涉及真理域。探讨真理域,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准确发观、掌握和运用真理,意义重大。真理域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程度与客体在其运动过程中所显露的范围的统一。真理域和真理的界限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命题。真理的界限是指真理产生后与谬误相对立的真理的划界范围,是真理质的规定性,“它的质就是它的界限。”它着眼于结果,是从静态方面来考察的;而真理域除了包括真理质的规定性外,还包括主体建构、同化对象的域,认识的客体显现的域和联系主客体中介的实践域。由于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客观事物的发展,真理域是变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性认识 认知图式 规定性 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认知 黑格尔 客体域 实践 客观事物 背景知识
下载PDF
世界的逻辑构造与人类的行为实践──“自同态转换群集”之界说兼及对“人本主义哲学”的诠释 被引量:3
3
作者 牛龙菲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8-43,共6页
本文针对R·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而言:世间并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的、先验的“逻辑构造”;人们只是通过不同的行为实践,建构着不同的“逻辑构造”,从而以其各自有别的“逻辑构造”(或称“认知模式”),统摄世间万事万... 本文针对R·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而言:世间并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的、先验的“逻辑构造”;人们只是通过不同的行为实践,建构着不同的“逻辑构造”,从而以其各自有别的“逻辑构造”(或称“认知模式”),统摄世间万事万物。就音乐艺术而言,正是在“乐家心象”、“音乐事象”、“听众心象”、“其它事象”之四象集合而成之“自同态转换群集”之中,人类以其“音乐性”的实践行为,认知、感受、表征、把握着包括“音乐事象”在内之“世间万象”演变、运行之“态势”与“节奏”的“同一”。在此四象集合而成之“自同态转换群集”之中,正是“音乐性”的行为实践,保证了此四象之“自身同一性”、“态势相似性”、“转换这演性”的逻辑关系。换言之,此四象集合而成之“自同态转换群集”之“自身同一性”、“态势相似性”、“转换运演性”的逻辑关系,完全是基于人类“音乐性”行为实践的自身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行为实践 世界逻辑构造 哲学人本主义 自同态转换群集 乐家心象 听众心象 音乐事象 其它事象 客体 客体域
下载PDF
BLP安全模型的改进设计方案
4
作者 申翀 马季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01-203,208,共4页
简要介绍了角色安全策略模型RBAC和BLP,随后对原模型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总结分析,在引入可信度、客体域和完整性规则的前提下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角色管理的扩展型BLP安全模型的相关定义和规则。
关键词 可信度 客体域 完整性 安全模型
下载PDF
评价中理性运动的两个环节
5
作者 冯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7,共5页
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它象一个无法驱散的幽灵,弥漫在人类生活的每一瞬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或许所有的人都或... 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它象一个无法驱散的幽灵,弥漫在人类生活的每一瞬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或许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品味过由评价而带来的希望或失望,欢悦或困惑乃至痛苦。然而,将评价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却是哲学探索的一个新领域。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揭示现实存在的原生状态的本来面目,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超越这种原生状态的制约,指向未来形态,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对评价的研究也理应如此。原生态的评价,鲜花与杂草并生,浊污与清流共存。而对评价所作的认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性评价 评价客体 评价者 客体域 目的系统 认识论 评价活动 评价合理性 亲身体验 评价对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