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
1
作者
晏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3,共19页
教师是面向人的灵魂的职业,是最值得尊敬和敬畏的职业。敬畏感和神圣感是教师的情感基础,令受教育者知识得以丰富、德性得以提升是教师的理念基础,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是教师的行动基础。教师除了具备常人拥有的基本德性之外,...
教师是面向人的灵魂的职业,是最值得尊敬和敬畏的职业。敬畏感和神圣感是教师的情感基础,令受教育者知识得以丰富、德性得以提升是教师的理念基础,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是教师的行动基础。教师除了具备常人拥有的基本德性之外,还必须拥有为教师所特有的更加高尚的德性。教师伦理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实现教师使命、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体系、优良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总和。德性与德行构成了教师伦理的主体性方面,德性为体,德行为用,体用结合方为型;除此之外,不同层次的行为规范构成了教师伦理的客体性方面。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为师之道不变,若教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丢失了为师之道,那么也就丢失了教师的精神和灵魂。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工具主义似已成为事实意义上的主流文化,问题教师的不断"涌现"令教师伦理成为突出的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看来,教师伦理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马克思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乃是一种试图用反思、批判与建构的致思范式,它运用建构性原则和范导性原则,对教师伦理做道德哲学意义上的沉思,借以给出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性构成,指明一种培育和践行教师伦理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诉求。依照教师伦理自身的演进逻辑,现代性语境下的教师伦理会以如下四个环节而展开其自身:教师伦理的先行标划-作为问题的教师伦理-作为环境的教师伦理-作为行动的教师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道德哲学
教师伦理
问题教师
主
体性
德性
客体性规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所向与何所为
2
作者
晏辉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3,共9页
如何在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的视阈内规定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具有前提意义。从其内部构成看,首先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德性,亦即令行动者、他人和城邦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之处在整体性的好状态的能力和品质;其次它是一种作为客体性存在...
如何在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的视阈内规定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具有前提意义。从其内部构成看,首先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德性,亦即令行动者、他人和城邦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之处在整体性的好状态的能力和品质;其次它是一种作为客体性存在的观念系统和感受性存在的社会场域,亦即作为习性存贮下来的类意义上的意识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伦理环境。事实证明,如何拥有并切实可行地运用意愿中的德性与规范,才是最为艰难的事情。真实动机、道德革命、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构成了一个自我流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逻辑,以此为基础,将现象学的致思范式充分运用到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分析和论证之中,便有了结构现象学、价值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其间充满了自我开显、自我转换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文明新形态
主
体性
德性
客体性规范
终极之善
自我革命
原文传递
题名
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
1
作者
晏辉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3,共1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研究”(16AZX018)阶段性成果。
文摘
教师是面向人的灵魂的职业,是最值得尊敬和敬畏的职业。敬畏感和神圣感是教师的情感基础,令受教育者知识得以丰富、德性得以提升是教师的理念基础,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是教师的行动基础。教师除了具备常人拥有的基本德性之外,还必须拥有为教师所特有的更加高尚的德性。教师伦理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实现教师使命、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体系、优良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总和。德性与德行构成了教师伦理的主体性方面,德性为体,德行为用,体用结合方为型;除此之外,不同层次的行为规范构成了教师伦理的客体性方面。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为师之道不变,若教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丢失了为师之道,那么也就丢失了教师的精神和灵魂。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工具主义似已成为事实意义上的主流文化,问题教师的不断"涌现"令教师伦理成为突出的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看来,教师伦理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德性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马克思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乃是一种试图用反思、批判与建构的致思范式,它运用建构性原则和范导性原则,对教师伦理做道德哲学意义上的沉思,借以给出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性构成,指明一种培育和践行教师伦理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诉求。依照教师伦理自身的演进逻辑,现代性语境下的教师伦理会以如下四个环节而展开其自身:教师伦理的先行标划-作为问题的教师伦理-作为环境的教师伦理-作为行动的教师伦理。
关键词
现代性
道德哲学
教师伦理
问题教师
主
体性
德性
客体性规范
Keywords
modernity
moral philosophy
teacher ethics
problem teacher
subjective virtue
objective norm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G45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所向与何所为
2
作者
晏辉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出处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3,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JDZD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X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ZD038)。
文摘
如何在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的视阈内规定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具有前提意义。从其内部构成看,首先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德性,亦即令行动者、他人和城邦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之处在整体性的好状态的能力和品质;其次它是一种作为客体性存在的观念系统和感受性存在的社会场域,亦即作为习性存贮下来的类意义上的意识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伦理环境。事实证明,如何拥有并切实可行地运用意愿中的德性与规范,才是最为艰难的事情。真实动机、道德革命、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构成了一个自我流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逻辑,以此为基础,将现象学的致思范式充分运用到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分析和论证之中,便有了结构现象学、价值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其间充满了自我开显、自我转换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伦理文明新形态
主
体性
德性
客体性规范
终极之善
自我革命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现代性语境下道德哲学视域中的教师伦理
晏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何所向与何所为
晏辉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