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程锦翔 郭彤楼 +2 位作者 谭钦银 王瑞华 张清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4-70,共7页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气藏发育区块。为了深入探索储层特征、物性与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的相关性,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结合物性测试数据,测井资料和压汞数据,对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特征以及...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气藏发育区块。为了深入探索储层特征、物性与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的相关性,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结合物性测试数据,测井资料和压汞数据,对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特征以及储层展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优质储层为生物礁白云岩及鲕粒白云岩,经历过重结晶及多期溶蚀,粒间溶孔最为发育。长兴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5.4%。渗透率平均值为93.41×10-3μm2;飞仙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平均渗透率为132.76×10-3μm2,孔喉结构良好。沉积相控制储层的岩石类型和展布,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控制着储层的物性,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形成则有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白云岩 宣汉-达县地区
下载PDF
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颗粒滩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谢圣阳 王兴志 +3 位作者 梅秋勇 霍飞 李勇 陈玉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0-315,共6页
通过对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的精细观察,利用地震地层综合解释剖面,结合海平面变化,将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滩体在纵横向上发育特征以及不同体系域内的展布进行研究... 通过对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的精细观察,利用地震地层综合解释剖面,结合海平面变化,将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滩体在纵横向上发育特征以及不同体系域内的展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SQ1层序发育期,颗粒滩主要发育于高位体系域时期,且以台地边缘滩为主,纵向上具有向上变粗、变厚,但单滩体厚度变化大的特点;横向上滩体分布不稳定,发育层位具有向南爬升的特点,沿台缘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TSQ2层序发育期,由于填平补齐作用,PG主体演变为局限台地;颗粒滩主要发育于早期高位体系域时期,为台内点滩沉积,滩体沉积厚度较小,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高位体系域 颗粒滩 飞仙关组 宣汉-达县地区
下载PDF
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蒲勇 《南方油气》 2005年第2期15-17,F002,共4页
浅滩、暴露浅滩是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根据钻井揭示,区内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可以有单层或多层叠置,一般单层厚度在0-40m之间变化,多层叠置近400m。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分析和多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浅滩、暴露浅滩是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根据钻井揭示,区内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可以有单层或多层叠置,一般单层厚度在0-40m之间变化,多层叠置近400m。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分析和多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阻抗反演、岩性反演对鲕滩储层进行孔隙度、有效厚度的定量预测;利用能量衰减梯度等进行含气性检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滩 宣汉-达县地区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层 地震预测技术 孔隙度 有效厚度 含气性检测
原文传递
宣汉-达县地区礁滩相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发贵 蒲勇 《南方油气》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通过宣汉-达县地区地震、钻井资料的研究,利用模型正演的方法,分析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礁滩相储层的地震响应模式。飞仙关组暴露浅滩相的地震相响应模式为中强振幅-低频-连续性差、杂乱或透镜状结构的反... 通过宣汉-达县地区地震、钻井资料的研究,利用模型正演的方法,分析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礁滩相储层的地震响应模式。飞仙关组暴露浅滩相的地震相响应模式为中强振幅-低频-连续性差、杂乱或透镜状结构的反射特征,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的地震相响应模式为中低频、弱振幅、空白杂乱反射、透镜状反射结构。储层不发育的陆棚-滩间相的地震相响应模式为中等振幅-中高频-连续性较好的水平层状反射结构。为下一步储层预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储层 地震响应 飞仙关组 长兴组 宣汉-达县地区
原文传递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转化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唐永 梅廉夫 +2 位作者 肖安成 陈友智 罗开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70,共12页
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能量之一,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的研究对油气藏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重建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其构造活动规... 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能量之一,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的研究对油气藏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重建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其构造活动规律。燕山晚期,川东构造带自SE方向的扩展影响到宣汉—达县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断裂和褶皱;喜马拉雅期,川东构造带逐渐趋于平静,大巴山构造自NE方向挤压,造就NW向断裂和褶皱的形成。不同方向、时期、强度的构造应力场叠加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阶段性的构造活动对研究区的叠加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物性,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将岩性油气藏调整为构造-岩性复合控制的油气藏,同时产生的构造应力和岩石中形成的裂缝分别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迹 构造应力场 油气藏 晚中生代-新生代 宣汉-达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