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1S2和S1S2S3两种程控刺激模式诱发猪心室颤动模型的效果
1
作者 武军元 李志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评价S1S2S3(300/200/190 ms)程控刺激模式诱发心室颤动(VF)的效果。方法本实验研究选取16头雄性家猪随机分为两组:S1S2组(n=8)和S1S2S3组(n=8)。分别经右心室内膜给予40 V、8∶1、步长-10 ms的S1S2(300/200 ms)或S1S2S3(300/200/190... 目的评价S1S2S3(300/200/190 ms)程控刺激模式诱发心室颤动(VF)的效果。方法本实验研究选取16头雄性家猪随机分为两组:S1S2组(n=8)和S1S2S3组(n=8)。分别经右心室内膜给予40 V、8∶1、步长-10 ms的S1S2(300/200 ms)或S1S2S3(300/200/190 ms)程控刺激。比较两种程控刺激模式诱发VF的效果和除颤成功率。结果两组家猪均诱发VF成功。S1S2组诱发VF的S2配对间期主要集中在160~190 ms(6/8),S1S2S3组诱发VF的S3配对间期也集中在160~190 ms(7/8)。S1S2组诱发VF程控刺激的次数明显多于S1S2S3组[9.5(4.0,17.5)vs.3.0(1.3,6.3),P=0.040]。S1S2组诱发VF所消耗时间(s)也明显长于S1S2S3组[71.0(27.0,132.8)vs.19.5(5.0,45.5),P=0.046]。经过VF 4 min后两组猪均复苏成功。S1S2组和S1S2S3组的除颤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5 vs.1.8±0.9,P=0.506)。结论应用程控刺激方法诱发VF猪模型是稳定、可靠的。S1S2S3模式比S1S2模式诱发VF需要程控刺激的次数更少,耗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CA) 室颤动(vf) 程控刺激模式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心室颤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孙雷雷 雷玲艳 +2 位作者 陈蒙华 谢露 陈晓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9-1032,I0002,共5页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心室颤动(VF)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食道快速起搏法建立大鼠心室颤动模型,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组,每组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2、24、48及72 h四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检...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心室颤动(VF)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食道快速起搏法建立大鼠心室颤动模型,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组,每组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2、24、48及72 h四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心肌行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 依达拉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SOD含量在12、24、48及72 h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MDA含量在以上四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镜下观察,依达拉奉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对照组为轻,其中以24 h和48 h最为明显.结论 ROSC后尽早使用依达拉奉,可通过提升体内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起到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室颤动(vf) 缺血-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自主循环恢复(ROSC)
下载PDF
除颤能量的合理选择 被引量:4
3
作者 石宗华 高传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2-725,共4页
目的探求合适的除颤(DF)能量,以期在不降低DF成功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DF对患者的损伤,利于心肺复苏(CPR)成功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07-01-2012-01间快速致死性心律失常而紧急DF的93例患者每次DF前都常规记... 目的探求合适的除颤(DF)能量,以期在不降低DF成功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DF对患者的损伤,利于心肺复苏(CPR)成功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07-01-2012-01间快速致死性心律失常而紧急DF的93例患者每次DF前都常规记录其波形,除颤仪为双相切角指数波型(BTE)。并留取DF前5s的波形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当时所选DF能量、快速致死性心律失常波形与DF成功率的关系。结果①对不稳定性多形性室速、无脉性室速、室扑,应用150J的能量DF,DF成功率极高,几乎可达100%。②室颤(VF)的频率和振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VF时间的延长,VF的频率和振幅会同步迅速变小。③当VF波的振幅≤0.2mV或频率≤200次/min时,150J和200JDF成功率均极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VF波的振幅〉0.6mV或其频率〉4007次/min时,150J或200JDF成功率均高达90%以上,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VF波振幅为0.2-0.6mV或其频率为200—400次/Jmin时,150J或200JDF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对于不稳定多形性室速、无脉性室速、室扑,应首选150J的能量DF;②VF波的频率和振幅呈正相关性,随着VF时间的延长,VF波的频率和振幅会迅速同步变小;③VF波的振幅≤0.2mV或频率≤200次/min时,不适合直接DF,宜首选2min的标准CPR等处理措施,待VF的振幅和频率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行DF;VF波为频率〉4007X/min或振幅〉0.6mV时,宜首选150J直接DF;当VF波频率为200-400次/min或振幅为0.2-0.6mV时,宜首选200J直接D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颤(vf) 除颤(DF) 心肺复苏(CPR) 能量 合理选择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承君 马哲 +4 位作者 白岩松 韩图亚 马永才 曾显坤 迎春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选择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CPR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01 ~2010-01我院收治心室颤动(VF)206例患者,针对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VF持续时间越长,V...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选择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CPR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01 ~2010-01我院收治心室颤动(VF)206例患者,针对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VF持续时间越长,VF振幅越低,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VF的频率是(6.79±2.26)Hz时,有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结论 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是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室颤动(vf) 电击除颤
下载PDF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占朋 廖晓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8-552,共5页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CPR)长期以来都是急诊医学中的研究热点。由于CA发生突然,难以进行临床对照试验,因而动物实验不可或缺,建立一种能够最大限度模拟临床的动物CA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常用于CA和CP...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CPR)长期以来都是急诊医学中的研究热点。由于CA发生突然,难以进行临床对照试验,因而动物实验不可或缺,建立一种能够最大限度模拟临床的动物CA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常用于CA和CPR研究的实验动物大致分为小动物,如大鼠等;中等动物,如家兔等;大动物,如猪、犬等。而就CA诱发方式而言,有电击法、窒息法、钳夹大血管法等。本文就国内外对CPR动物模型的基本要求、种类、制作方法及其特点等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CA) 心肺复苏(CPR) 动物模型 室颤动(vf)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电击除颤技术在心肺脑复苏抢救应用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葵花 《医药论坛杂志》 2011年第22期137-139,共3页
目的对电击除颤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和质量。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5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心室颤动(VF)103例患者,针对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对电击除颤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和质量。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5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心室颤动(VF)103例患者,针对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VF持续时间越长,VF振幅越低,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VF的频率是(6.99±2.31)Hz、振幅超过0.3mV时,电击除颤成功率较高。结论 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是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决定因素,以期提高电击除颤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室颤动(vf) 电击除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