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亥革命后康梁组建国民党史实发覆
1
作者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57,287,共16页
在清帝逊位之后,康梁放弃虚君共和的主张,以“国民党”名义重组海外党众,争取政党政治的主动性。海外各埠党众接令后反应不一,既有积极响应以符合民国肇建的政治趋势者,如澳大利亚悉尼党众,又有反应迟疑、改组不顺者,如加拿大温哥华总... 在清帝逊位之后,康梁放弃虚君共和的主张,以“国民党”名义重组海外党众,争取政党政治的主动性。海外各埠党众接令后反应不一,既有积极响应以符合民国肇建的政治趋势者,如澳大利亚悉尼党众,又有反应迟疑、改组不顺者,如加拿大温哥华总会。总体而言,康梁重组国民党以挽救海外党务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且在国内发展党务时仍坚持海外、海内两分的组织形式,未能有效形成统一的整体,导致各行其是,甚至梁启超回国后新组的进步党亦有侵夺海外国民党党众之势。随着革命派亦以“国民党”之名竞逐国内政权,康梁一派的“国民党”落寞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宪政会 康有为 梁启超 黎元洪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八旗团体的参政活动 被引量:3
2
作者 尹立芳 《满族研究》 2010年第1期37-42,共6页
清末宪政改革期间,满汉矛盾尤为时人所关注,化除满汉畛域的呼声愈来愈高。裁旗撤防更引发了如何解决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为筹划八旗生计,特设立变通旗制处。由于旗制本身的种种束缚,加上旗制处大臣的因循敷衍,筹办生计措施进展甚缓。... 清末宪政改革期间,满汉矛盾尤为时人所关注,化除满汉畛域的呼声愈来愈高。裁旗撤防更引发了如何解决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为筹划八旗生计,特设立变通旗制处。由于旗制本身的种种束缚,加上旗制处大臣的因循敷衍,筹办生计措施进展甚缓。与此同时,部分八旗志士组织八旗宪政团体,发表演说,希冀以此唤醒沉沦的旗人,自立生存。八旗宪政团体的出现说明满人绝非既有认知中的保守颟顸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生计 变通旗制处 八旗宪政会 八旗公民
下载PDF
近代政党的发轫——对清末立宪运动下政党的考察
3
作者 赵林凤 《商情》 2011年第11期93-93,共1页
随着近代政党观念的传播和清末民主立宪的开展,1911年上半年,政学会、宪政实进会、辛亥俱乐部、宪友会相继成立,中国的第一批合法政党出现。这批政党虽然在组织成员中有官僚和立宪派之分,在政治主张上有激进和保守之别,但很大程度... 随着近代政党观念的传播和清末民主立宪的开展,1911年上半年,政学会、宪政实进会、辛亥俱乐部、宪友会相继成立,中国的第一批合法政党出现。这批政党虽然在组织成员中有官僚和立宪派之分,在政治主张上有激进和保守之别,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实进 政学 宪友
下载PDF
康有为改组“保皇会”前后史事考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大文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9,共12页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在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1906年10月,康有为设想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党)。①同年12月,熊希龄主张改名为帝国宪政会并同梁启超商讨改组方...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在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1906年10月,康有为设想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党)。①同年12月,熊希龄主张改名为帝国宪政会并同梁启超商讨改组方案,康有为接受梁启超、熊希龄的方案。1907年3月,"帝国宪政会"、"中华帝国宪政会"正式成为康有为等人新的身份标识。清廷党禁的持续、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帝国宪政会的自身局限等多种合力,造成了保皇会第一次改组后即面临认同危机:革命派等其他政治势力未接受其新形象,帝国宪政会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身份认同。1912年,康有为等计划改帝国宪政会为国民党,此计划最终夭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保皇 帝国宪政会 改组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平息以后立宪思潮的继续高涨 被引量:1
5
作者 卞修全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6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清末 请愿运动 立宪思潮 责任内阁 宪友 宪政实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