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本宪法学说史的问题意识及其研究状况
1
作者 王勇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3年第1期88-106,共19页
在日本宪法学史上,宪法解释学的传统较为深厚,是贯通战前与战后宪法学研究的基本线索,是形成连贯的宪法学史的一个未曾断裂的主线。但是,在基于明治宪法典的宪法解释学的繁荣背后,表现出的是宪法学研究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历史遗绪、政治... 在日本宪法学史上,宪法解释学的传统较为深厚,是贯通战前与战后宪法学研究的基本线索,是形成连贯的宪法学史的一个未曾断裂的主线。但是,在基于明治宪法典的宪法解释学的繁荣背后,表现出的是宪法学研究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历史遗绪、政治气氛、学术自主的避畏或消极态度。战后,在逐渐摆脱官僚制宪法学或绝对主义国家观支配的宪法学印迹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科学的宪法学”的萌芽被发现,并成为贯通日本宪法学说史的另一个线索。但由于宪法解释学的技术性主导、昭和宪法正当性论证贫瘠,以及“思想碎片化”等思想史构造上的原因,日本宪法学始终缺乏对自身学说史的整体性反思。这种状况延续至战后宪法学研究,形成了一种观念退隐的倾向。日本宪法学研究日益社会科学化和实证化的同时,关于宪法与其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结构之间的关系状况的学说史、思想史研究仍有待从整体性视角的方面加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说 作为社会科学的宪法 日本宪法
下载PDF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春萍 《北方法学》 CSSCI 2012年第4期33-44,共12页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qu...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课程介绍苏联宪法理论;影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宪法概念、宪法作用、宪法本质、宪法与法制和法治的关系、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宪法学体系等方面;影响的结果可归结为宪法学研究"阶级斗争范式"的形成、以国家学说为核心的宪法学体系建构以及轻视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法 宪法学说 宪法理论
下载PDF
宪法学说史上之“国家”主权说 被引量:2
3
作者 钱宁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128,共5页
"国家"主权说是近代德国宪法学中与人民主权说、君主主权说相似的一种主权学说。国家有机体说、国家法律人格说和主权概念的流传是"国家"主权说产生的理论前提。"国家"主权说的哲学表达是由黑格尔完成的... "国家"主权说是近代德国宪法学中与人民主权说、君主主权说相似的一种主权学说。国家有机体说、国家法律人格说和主权概念的流传是"国家"主权说产生的理论前提。"国家"主权说的哲学表达是由黑格尔完成的,在法学领域的阐述最早由布伦奇利提出,基尔克完成了该学说的经典表述。它也流行于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并对当时的立宪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主权说在宪法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调和了人民主权说和君主主权说的相互对立关系,并且至今仍为一些国家宪法采纳。不过,这种学说因内在的矛盾必然为人民主权说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说 “国家”主权 主权 国家有机体 国家法律人格
下载PDF
论我国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宪法学说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在中国百年宪政史上,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有没有宪法学说?尤其是横跨这两个年代的十年"文革"有没有宪法学说?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这也许是目前我国宪法学界尚没有定论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有什... 在中国百年宪政史上,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有没有宪法学说?尤其是横跨这两个年代的十年"文革"有没有宪法学说?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这也许是目前我国宪法学界尚没有定论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有什么样的宪法制度,也就有什么样的宪法思想和宪法学说。宪政之路,没有停顿。宪法学说,没有空白:不论它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任何时期的宪政及其宪法学说,在这个民族的宪政运动和宪法学说史上,都必然有它特定的地位和独到的思想、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制度 宪法思想 宪法学说 75宪法 78宪法
下载PDF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影响的历时性审视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春萍 《俄罗斯学刊》 2011年第4期44-52,共9页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贯穿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每一个阶段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20世纪20年代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主要围绕宪法与政权和民主的关系展开,20世纪30年代主要围绕苏维埃制的政体形式、保障自...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贯穿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每一个阶段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20世纪20年代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主要围绕宪法与政权和民主的关系展开,20世纪30年代主要围绕苏维埃制的政体形式、保障自由和平等权利等宪法核心内容展开,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则集中体现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文本生成。探寻这一影响过程及其表现,将有助于明确中国宪法学说的未来发展走向,促进学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宪法 中国宪法学说 影响
下载PDF
从“宪法评注”到“宪法学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喻中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0-45,共6页
宪法评注是"根据宪法"的评注,宪法学说是"关于宪法"的学说。宪法评注的成就虽然令人瞩目,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宪法评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的宪法学说。宪法学说既尊重宪法文本,也强调... 宪法评注是"根据宪法"的评注,宪法学说是"关于宪法"的学说。宪法评注的成就虽然令人瞩目,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宪法评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的宪法学说。宪法学说既尊重宪法文本,也强调对于宪法文本的超越,它以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发展从当代中国宪政实践出发的宪法学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评注 宪法文本 宪法学说 宪政实践 宪法解释学
下载PDF
施米特的宪法理论建构及启示——施米特《宪法学说》简析
7
作者 唐冬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施米特的宪法理论建构以其对政治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对宪法的概念及其正当性、宪法的政治要素与法律要素进行阐述得以完成。施米特宪法理论的意义在于重述了存在主义的国家理论,超越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宪法观念。但也面临着对敌友政治的过... 施米特的宪法理论建构以其对政治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对宪法的概念及其正当性、宪法的政治要素与法律要素进行阐述得以完成。施米特宪法理论的意义在于重述了存在主义的国家理论,超越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宪法观念。但也面临着对敌友政治的过度强调和决断论虚无主义的理论危险。于中国宪法学研究而言,施米特的意义在于,通过建构具有普世性的宪法理论进而从知识关怀和方法论层面提供了一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米特 宪法学说 政治决断 中国宪法
下载PDF
近代宪法学说发展的四个阶段
8
作者 孙振庆 《政法论丛》 2010年第6期29-35,共7页
近代宪法学说有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国人不断反省传统的与既存的制度与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人为了早日改变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实现迅速崛立于世界富强国家民族之林的梦想,努力地拿西方... 近代宪法学说有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国人不断反省传统的与既存的制度与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人为了早日改变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实现迅速崛立于世界富强国家民族之林的梦想,努力地拿西方先进的东西特别是西方宪法和宪政来改造中国。此处尝试把近代宪法学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以便更清晰地理出近代宪政运动先行者的求索历程,努力从宪法学说理论及其实践的结合上展现出中国近代宪法学说和宪政运动的演进路线,探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当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宪法学说理论和宪政建设的健康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说 发展阶段 借鉴
下载PDF
试析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对欧美宪法学说的“规抚”理路
9
作者 吴国舫 《学术探索》 2002年第1期59-63,共5页
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的首要学理渊源是近代欧美的宪法学说。循着公共权力的来源、配置、运行以及政府职能演进的逻辑 ,本文从公共权力的来源与归属原理、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行原理、政党政治理论和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演进趋势四个层... 孙中山“权能分别学理”的首要学理渊源是近代欧美的宪法学说。循着公共权力的来源、配置、运行以及政府职能演进的逻辑 ,本文从公共权力的来源与归属原理、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行原理、政党政治理论和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演进趋势四个层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权能分别学理” 欧美 宪法学说 理论
下载PDF
为有源头活水来——评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
10
作者 秦前红 翟明煜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6-160,共5页
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写过一首名为《观书有感》的小诗,其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宪法学欲生生不息地发展,亦需探得历史究竟才能窥其堂奥。
关键词 宪法学说 活水 源头 中国 主编 《观书有感》
原文传递
日本宪法学说的50年
11
作者 高见胜利 崔智友 《环球法律评论》 1998年第2期15-25,共11页
日本宪法学说的50年[日]高见胜利,崔智友译蒋松岩校一引子──作为起点的1934年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公布45年后的1934年,铃木安藏撰写了《日本宪法学的诞生和发展》(丛文阁,新版·法律文化社,1966年)... 日本宪法学说的50年[日]高见胜利,崔智友译蒋松岩校一引子──作为起点的1934年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公布45年后的1934年,铃木安藏撰写了《日本宪法学的诞生和发展》(丛文阁,新版·法律文化社,1966年)一书,作者声称这是鉴于“迄今为止日本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说 宪法 宪法解释 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主义 宪法 客观性 宪法诉讼 日本国宪法 法人格
原文传递
日本宪法学说史中的“国体”概念:一个比较的视角
12
作者 杨陈(译) 《法律方法》 2021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作为日本宪法学说史中最具原创性的观念,国体学说一直以来起到国家整合功能,它提供了一种政治结构,使得能在明治宪法的构架下引入西方的君主立宪体制。自19世纪早期至二战结束,国体学说经过了会泽正志斋的《新论》、福泽谕吉和加藤弘之... 作为日本宪法学说史中最具原创性的观念,国体学说一直以来起到国家整合功能,它提供了一种政治结构,使得能在明治宪法的构架下引入西方的君主立宪体制。自19世纪早期至二战结束,国体学说经过了会泽正志斋的《新论》、福泽谕吉和加藤弘之的自由解释、明治宪法、以及国体明征运动等四个阶段,逐渐从一种内化西方冲击的文化整合机制,退化为军国主义的动员工具。从国体学说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产生的后果,可以发现国体概念的功能以及适当的作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说 国体 政体 国家整合
原文传递
《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 被引量:1
13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3年第19期140-140,共1页
本书是专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硕士而撰写的一本极富启发性的宪法学教材,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该书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控制政府权力为主线,以权力、人权及权力制约的一般理论开头,以宪政结尾,将宪法学的内... 本书是专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硕士而撰写的一本极富启发性的宪法学教材,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该书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控制政府权力为主线,以权力、人权及权力制约的一般理论开头,以宪政结尾,将宪法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宪法学的一般原理”;中篇介绍“基本人权”;下篇介绍“政府权力的控制”。为使宪法成为“活”的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 肖泽晟 宪法 书评 人权
下载PDF
浅析公民宪法意识
14
作者 孙秀民 杨建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23,共2页
浅析公民宪法意识孙秀民,杨建军公民宪法意识是公民关于宪法的观点、思想和知识以及对宪法所特有的心理情绪的总称。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一个整体系统,是在其为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浅析公民宪法意识孙秀民,杨建军公民宪法意识是公民关于宪法的观点、思想和知识以及对宪法所特有的心理情绪的总称。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一个整体系统,是在其为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渗透于公民的思想、理论和价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意识 宪法学说 公民意识 宪法思想 法现象 社会主义宪法 宪法规范 基本权利和义务 评价功能 初级阶段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15
作者 刘慧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6-88,共3页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总结了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 ,创立了监察独立的思想 ,使其成为五权宪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孙中山 监察思想 监察独立 五权宪法学说 政治制度 权能分开学说 监察制度
下载PDF
“三权分立”并不是“高级的民主形态”
16
《岭南学刊》 1987年第3期45-45,共1页
凌河在1月14日《解放日报》撰文指出,“三权分立”只是对某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描绘,属于“政体”的范畴,并不决定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本质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宪法学说的“国体”。即使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凌河在1月14日《解放日报》撰文指出,“三权分立”只是对某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描绘,属于“政体”的范畴,并不决定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本质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宪法学说的“国体”。即使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说在资产阶级政权理论中也只是一个“旧的世界纪录”,它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起了进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立” 民主形态 政权组织形式 资产阶级政权 国家的本质 《解放日报》 国家本质 宪法学说
下载PDF
有5个口袋的中山装却有7层含义
17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第1期55-55,共1页
中山装的形制为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1.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2.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 中山装的形制为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1.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2.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3.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装 《易经》 知识分子 宪法学说 监督作用 监察权 行政权 孙中山
下载PDF
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 被引量:13
18
作者 林来梵 褚宸舸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9,共12页
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与争论,从事实及学理上都无法绕过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追溯"宪政"的学说史源流,此用语本经黄遵宪引自近代日本的译词,最早的重要定义可见诸梁启超有关&... 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与争论,从事实及学理上都无法绕过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追溯"宪政"的学说史源流,此用语本经黄遵宪引自近代日本的译词,最早的重要定义可见诸梁启超有关"立宪君主国政体之简称"的见解,有别于国体的范畴;而严复则明确将立宪与众治相对接,惟其所谓的"民",乃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此后孙中山曾在建国三阶段和民权主义的理论下,将"宪政"理解为民权(民主)实现的政治机制以及建国的目标。而毛泽东的典范性定义以当时政治现实为基础,以实现政治利益为目的,属于一种政治话语。这一定义敏锐地洞见了中国所存在的民主主义潮流是一种可以汲取的政治资源,同时也可用以对抗政治上的敌对力量,统合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建构新的国家体制,并力图以民主赋予这种国家体制以正当性。但实际上,在国家建制完成之后,如何在宪法规范的框架之内适当且有效地限制公共权力,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并由此赋予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则是中国宪政主义的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中国式宪政概念 民主 毛泽东 中国近代 宪法学说
原文传递
《世界宪法动态》序言——关于外国法研究“过多”与“过少”的问题
19
作者 芦部信喜 贺勤 《国外法学》 1979年第5期72-73,共2页
全国宪法研究会,为了纪念日本国宪法施行30周年,于1976年秋和1977年春,曾经两次召开研究会议,对于战后的宪法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关于当时的检查报告以及会员所写的论文,皆发表于1977年《法律时报》临时增刊号的《宪法学说30年的理... 全国宪法研究会,为了纪念日本国宪法施行30周年,于1976年秋和1977年春,曾经两次召开研究会议,对于战后的宪法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关于当时的检查报告以及会员所写的论文,皆发表于1977年《法律时报》临时增刊号的《宪法学说30年的理论与展望》栏目。同时,日本公法学会于1975年全体会议确定以《战后30年世界公法学界的潮流》为题、1977年全体会议确定以《战后30年日本公法学界的潮流》为题,进行了研究。有关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说 日本国宪法 外国法 比较法研究 全体会议 社会主义国家 动态 研究成果 法学界 世界
原文传递
国外法学家简介
20
《国外法学》 1981年第4期2-2,共1页
一汉密尔顿(1757—1804)美囤建国初期政治家、宪法学家。美国独立战争时任华盛顿副官,战后在纽约任律师。1787年作为纽约州代表出席制宪会议,以后发表大量关于宪法方面的文章。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汉密尔顿 宪法学说 制宪会议 法律思想 新托马斯主义 政治家 华盛顿 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