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宪权的界限:不可修改宪法条款的地位与性质
1
作者 范继增 王瑜鸿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 2018年第1期81-101,共21页
修宪权处于制宪权和宪定权的中间地带。依据罗兹内伊的理论,修宪权是制宪权的代表,修宪权不能违反制宪权人的意志。摧毁宪法结构和特征的修宪行为构成"违宪的宪法修正案"。尽管制宪者通常在宪法中设定明示或者暗示的不可修改... 修宪权处于制宪权和宪定权的中间地带。依据罗兹内伊的理论,修宪权是制宪权的代表,修宪权不能违反制宪权人的意志。摧毁宪法结构和特征的修宪行为构成"违宪的宪法修正案"。尽管制宪者通常在宪法中设定明示或者暗示的不可修改的宪法条款,但是这些条款的效力并非永恒的,通过革命、政变以及人民行使原初制宪权皆可成为废除不可修改宪法条款效力的渠道。另外,人民拥有的宪法权力边界成为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宪法观冲突的焦点。以合法性依托的民主主义宪法观承认人民通过公投的方式改变宪法的权力,但是共和主义宪法观偏重权力的平衡,限制人民单方面通过公投方式改变宪法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宪权 制宪权 宪定权 不可修改的宪法条款 宪法身份
原文传递
美国《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研究
2
作者 杨楠 刘国柱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18,共16页
美国《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于1982年出台,旨在管控美国报刊杂志与新闻媒体等大众传媒机构对国内外情报人员身份的泄密行为。一方面,《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的出台有效地控制了喧嚣一时的泄密行为,保障了情报人员的人身安全,捍卫了美国... 美国《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于1982年出台,旨在管控美国报刊杂志与新闻媒体等大众传媒机构对国内外情报人员身份的泄密行为。一方面,《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的出台有效地控制了喧嚣一时的泄密行为,保障了情报人员的人身安全,捍卫了美国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该法案对未授权信息泄露的管控使得记者等"公众喉舌"无法有效行使其"第四种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言论自由"的原则。可以说,《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是美国在安全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点的一次尝试。对该法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民主、自由"与"国家安全"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政治 法律 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新闻自由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