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英国宪章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1
作者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宪章派诗歌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产物,它所要埋葬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与自由主义,但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内在于现代性的,都是对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它们的分歧是现代性内部的分歧。宪章派...
宪章派诗歌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产物,它所要埋葬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与自由主义,但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内在于现代性的,都是对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它们的分歧是现代性内部的分歧。宪章派诗歌内容上突出的特点在于描写了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工人阶级挖掘自身主体性、自我确证的过程。工人阶级从自身处境出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客体地位,形成了群体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宪章派诗歌不仅本身的价值叙事内在于现代性,而且通过主体性这一现代性的原点和核心,参与了新的世界体系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现代性
自我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创作的公共性
2
作者
肖四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8-52,共5页
宪章派诗歌创作的公共性,在生成过程与内容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生成过程上,宪章派诗歌具有强烈的在场感与“广场性”,不仅公众广泛参与,而且借助报刊杂志、广场集会等公共平台进行创作。在内容上,紧紧围绕新港起义、反谷物法、人民宪...
宪章派诗歌创作的公共性,在生成过程与内容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生成过程上,宪章派诗歌具有强烈的在场感与“广场性”,不仅公众广泛参与,而且借助报刊杂志、广场集会等公共平台进行创作。在内容上,紧紧围绕新港起义、反谷物法、人民宪章等涉及工人权利的重大社会文化议题进行创作。生成过程以及内容和主题的公共性内涵,使宪章派诗歌呈现出强烈的介入性、干预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引起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但同时,它又以柔和委婉、具有美学力量的文学形式,让工人们的政治诉求易于被统治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生成过程
内容
公共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的文学性问题
3
作者
肖四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3-99,共7页
既有研究将英国宪章派诗歌看作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回避其文学性。事实上,它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在属性上,它并不是宪章运动的附庸,而是具有自身发展逻辑与内在结构的文学运动。在内容上,它以内在于现代性的价值叙事参与了新世界的建构,体...
既有研究将英国宪章派诗歌看作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回避其文学性。事实上,它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在属性上,它并不是宪章运动的附庸,而是具有自身发展逻辑与内在结构的文学运动。在内容上,它以内在于现代性的价值叙事参与了新世界的建构,体现出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以"在场感"的新文学样态,和以政治生活为审美对象与创作目的的新审美范式,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与划时代意义。文学性既指文本的文学性,也包括接受的文学性。对宪章派诗歌接受史的梳理与反思,也是文学性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文学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变化
4
作者
肖四新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35-40,共6页
宪章派诗歌内容上突出的特点在于描写了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工人阶级挖掘自身主体性,自我确证的过程。三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明显体现出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变化。工人阶级从自身处境出发,认识...
宪章派诗歌内容上突出的特点在于描写了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工人阶级挖掘自身主体性,自我确证的过程。三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明显体现出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变化。工人阶级从自身处境出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客体地位,形成了群体的自我意识,并通过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社会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参与了新的世界体系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宪章派诗歌
主体性
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宪章派诗歌的伦理道德观
5
作者
张洪敏
王佃春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6-27,共2页
宪章派诗歌是被列宁誉为“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宪章运动的产物。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宪章派诗人对幸福、自由、贫富、等级、正义、善恶等伦理道德基本条目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他们诗...
宪章派诗歌是被列宁誉为“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宪章运动的产物。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宪章派诗人对幸福、自由、贫富、等级、正义、善恶等伦理道德基本条目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他们诗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反映了前人的思考成果,又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特殊境遇以及由此而来的特殊的伦理道德观念。本文试图克服以前宪章派诗歌研究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缺陷,客观地评价宪章派诗歌对伦理道德思想方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
诗人
伦理道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宪章派诗歌中的“自然”隐喻
被引量:
1
6
作者
刘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68,共5页
本文讨论了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中作为隐喻出现的自然,指出,数量众多的自然隐喻显示了宪章派诗歌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审美的形式,它既赋予了宪正点章运动以合法性和必然性,也给宪章派提供了自我认识和深入...
本文讨论了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中作为隐喻出现的自然,指出,数量众多的自然隐喻显示了宪章派诗歌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审美的形式,它既赋予了宪正点章运动以合法性和必然性,也给宪章派提供了自我认识和深入思考宪章运动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自然
隐喻
原文传递
将宪章派诗歌星座化:杰拉德·麦西、瓦尔特·本雅明与弥赛亚主义的用途
7
作者
姚建彬(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70-190,312,共23页
通过将宪章派诗人杰拉德·麦西的作品与本雅明的作品予以星座化,不难发现,麦西对于历史所持的救世主式洞见预见了本雅明自身的救世主信念的多个方面。他作为一名诗人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星座化",即一种有意义的时间(过去...
通过将宪章派诗人杰拉德·麦西的作品与本雅明的作品予以星座化,不难发现,麦西对于历史所持的救世主式洞见预见了本雅明自身的救世主信念的多个方面。他作为一名诗人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星座化",即一种有意义的时间(过去和现在的)联合。这一联合使得那些分散的"弥赛亚时间的碎片"聚集拢来,从而赋予现在以足够的力量,去"冲破历史的连续统一体",并且开辟全新的、公正的社会秩序。对于本雅明和麦西两人来说,在对于革命的弥赛亚特质的信仰和对于人类力量的信奉之间并没有矛盾。这两个作家都在寻求可选择的暂时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短暂性有能力救赎过去和现在,这种可选择的暂时性只有通过借助当下对"同质的、虚空的时间"的否定才能够获得。他们两人都坚持要求集体性人类力量的必要性。就绝对的断裂而言,两者都想象弥赛亚式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作品中的弥赛亚主义都萦绕着千禧年主义的幽灵。麦西作品中的弥赛亚冲动象征着革命期望的在场,千禧年则通过将这些期望延迟到某个非特指的未来时间,从而给麦西提供了一种应对历史失败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星座化
杰拉德·麦西
本雅明
弥赛亚主义
原文传递
宪章派诗歌中的阶级共同体形塑
8
作者
张和龙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4-81,206,207,共10页
在文学研究界,“阶级”作为一个批评概念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荣光,但纵观英国工人阶级斗争史与工人阶级文学史,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永远没有过时。英国宪章派诗歌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实践与斗争实践的产物。宪章派诗人通过描写工人阶级共...
在文学研究界,“阶级”作为一个批评概念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荣光,但纵观英国工人阶级斗争史与工人阶级文学史,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永远没有过时。英国宪章派诗歌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实践与斗争实践的产物。宪章派诗人通过描写工人阶级共同的疾苦与生存处境,诉诸劳工阶层共有的阶级情感,用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将工人们的个体情感询唤为工人阶级的情感共同体。宪章派诗人经常采用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构建工人阶级的集体身份意识,用团结理念形塑工人阶级的社群主义身份认同。宪章派诗人还主张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阶级联合,用国际主义精神形塑跨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直接影响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建构。宪章派诗歌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工人阶级意识与共同体精神卓立于19世纪英国文坛,其社群主义价值观与国际主义精神拓宽了英国诗歌的主题边界与艺术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章
运动
宪章派诗歌
阶级
共同体
社群主义
原文传递
欧洲文化史上宗教与诗歌关系的嬗变
9
作者
蔡德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7-74,共8页
一部源远流长、卷帙浩繁的欧洲文化史,宗教与诗歌分别占据着显赫的篇章。它们各自以自己的特点组成有序的系统,即一个关于宗教的系统,一个关于诗歌的系统,而把两者联系起来组合成另一个系统有没有可能?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宗教与...
一部源远流长、卷帙浩繁的欧洲文化史,宗教与诗歌分别占据着显赫的篇章。它们各自以自己的特点组成有序的系统,即一个关于宗教的系统,一个关于诗歌的系统,而把两者联系起来组合成另一个系统有没有可能?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宗教与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有分有合,但是,从古代到近代的人类认识史中,可以发现宗教与诗歌并不是不相干的。只要找出系在两者之间的那条“纽带”,就不难探求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发展,这种整体中的联系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第二,恩格斯曾经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发展为基础的。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作品
人类认识史
现实斗争
文艺思潮
积极浪漫主义
奥吉亚斯
近代
诗歌
革命
诗歌
宪章派诗歌
讽刺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标准管见
10
作者
王钦韶
《天中学刊》
1987年第1期8-16,共9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创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文学就是马克思研究的领域之一。他和恩格斯一起对文学所作的深入地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创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文学就是马克思研究的领域之一。他和恩格斯一起对文学所作的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研究,使他们有了一系列独创的发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体系,建立了崭新的文艺批评观,提出了独到的文艺批评标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标准
批评观
马克思墓
数学领域
批评原则
济金根
马恩
批评理论
格律恩
宪章派诗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轮流谈论政治和诗歌”
被引量:
1
11
作者
迈克·桑德斯
姚建彬(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33-52,共20页
本文源自一个更大的研究宪章派诗歌的项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断言宪章派诗歌具有能动作用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尝试辨别宪章派诗歌中体现出的历史知识属于哪一个特殊种类。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两首宪章派诗歌,...
本文源自一个更大的研究宪章派诗歌的项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断言宪章派诗歌具有能动作用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尝试辨别宪章派诗歌中体现出的历史知识属于哪一个特殊种类。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两首宪章派诗歌,借此来验证前面两个理论部分的实际应用。本文指出,"宪章派想象"既支持着宪章派诗歌所欣赏的能动作用,也构成了体现在宪章派诗歌中的历史知识的独特形式。宪章派诗歌通过使工人阶级的自修者接触新的观念而在总体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发挥了能动作用。宪章派诗歌能动地塑造了宪章运动的价值观、策略和身份认同,而不是对它们的被动反映。宪章运动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近乎本能式的理解:审美是对功利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的任何抵抗的必要组成部分。宪章派诗歌展示了一种超出宪章运动正式的理论能力的政治理解程度。宪章派诗歌捕捉"解决的社会经验"的能力及其提高我们感受力的能力的联姻,既构建了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知识,也构建了其自身政治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宪章派
想象”
宪章派诗歌
能动作用
意识形态斗争
历史知识
独特形式
原文传递
弥赛亚主义与千禧年愿景——迈克·桑德斯访谈
12
作者
张蕴艳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238-246,共9页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笔者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进行访学,师从迈克·桑德斯副教授,他是英国激进美学的领军人物伊莎贝拉·阿姆斯特朗的弟子。访学期间迈克·桑德斯与笔者进行过多次谈话,就美学、文学与...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笔者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进行访学,师从迈克·桑德斯副教授,他是英国激进美学的领军人物伊莎贝拉·阿姆斯特朗的弟子。访学期间迈克·桑德斯与笔者进行过多次谈话,就美学、文学与政治、中英民主与现代性、诗歌与意识形态幻象等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本次访谈聚焦于迈克·桑德斯的著作《宪章主义诗歌:美学、政治与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德斯
宪章派诗歌
千禧年
曼彻斯特大学
伊莎贝拉
美学理论
现代性
宪章派
诗人
本雅明
阿姆斯特朗
原文传递
题名
英国宪章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1
作者
肖四新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2YJA75202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1CWW05)
文摘
宪章派诗歌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产物,它所要埋葬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与自由主义,但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内在于现代性的,都是对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它们的分歧是现代性内部的分歧。宪章派诗歌内容上突出的特点在于描写了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工人阶级挖掘自身主体性、自我确证的过程。工人阶级从自身处境出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客体地位,形成了群体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宪章派诗歌不仅本身的价值叙事内在于现代性,而且通过主体性这一现代性的原点和核心,参与了新的世界体系的生成。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现代性
自我意识
Keywords
Chartist Poetry
Modernity Connotation
self consciousness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创作的公共性
2
作者
肖四新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8-52,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英国宪章派文学及其历史命运”(12YJA752029)
文摘
宪章派诗歌创作的公共性,在生成过程与内容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生成过程上,宪章派诗歌具有强烈的在场感与“广场性”,不仅公众广泛参与,而且借助报刊杂志、广场集会等公共平台进行创作。在内容上,紧紧围绕新港起义、反谷物法、人民宪章等涉及工人权利的重大社会文化议题进行创作。生成过程以及内容和主题的公共性内涵,使宪章派诗歌呈现出强烈的介入性、干预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引起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但同时,它又以柔和委婉、具有美学力量的文学形式,让工人们的政治诉求易于被统治者接受。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生成过程
内容
公共性
分类号
I56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的文学性问题
3
作者
肖四新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3-99,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202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1CWW05)
文摘
既有研究将英国宪章派诗歌看作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回避其文学性。事实上,它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在属性上,它并不是宪章运动的附庸,而是具有自身发展逻辑与内在结构的文学运动。在内容上,它以内在于现代性的价值叙事参与了新世界的建构,体现出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以"在场感"的新文学样态,和以政治生活为审美对象与创作目的的新审美范式,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与划时代意义。文学性既指文本的文学性,也包括接受的文学性。对宪章派诗歌接受史的梳理与反思,也是文学性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文学性
Keywords
chartist poetry
literariness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变化
4
作者
肖四新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35-40,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2YJA75202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1CWW05)
文摘
宪章派诗歌内容上突出的特点在于描写了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工人阶级挖掘自身主体性,自我确证的过程。三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明显体现出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变化。工人阶级从自身处境出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客体地位,形成了群体的自我意识,并通过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社会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参与了新的世界体系的生成。
关键词
英国
宪章派诗歌
主体性
变化
Keywords
Chartist poetry
subjectivity
change
分类号
I561.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宪章派诗歌的伦理道德观
5
作者
张洪敏
王佃春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出处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6-27,共2页
文摘
宪章派诗歌是被列宁誉为“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宪章运动的产物。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宪章派诗人对幸福、自由、贫富、等级、正义、善恶等伦理道德基本条目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他们诗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反映了前人的思考成果,又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特殊境遇以及由此而来的特殊的伦理道德观念。本文试图克服以前宪章派诗歌研究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缺陷,客观地评价宪章派诗歌对伦理道德思想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
诗人
伦理道德
分类号
I56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宪章派诗歌中的“自然”隐喻
被引量:
1
6
作者
刘渊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68,共5页
文摘
本文讨论了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中作为隐喻出现的自然,指出,数量众多的自然隐喻显示了宪章派诗歌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点。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审美的形式,它既赋予了宪正点章运动以合法性和必然性,也给宪章派提供了自我认识和深入思考宪章运动的途径。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自然
隐喻
Keywords
Chartist poetry nature metaphor
分类号
I56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将宪章派诗歌星座化:杰拉德·麦西、瓦尔特·本雅明与弥赛亚主义的用途
7
作者
姚建彬(译)
机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
不详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70-190,312,共23页
文摘
通过将宪章派诗人杰拉德·麦西的作品与本雅明的作品予以星座化,不难发现,麦西对于历史所持的救世主式洞见预见了本雅明自身的救世主信念的多个方面。他作为一名诗人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星座化",即一种有意义的时间(过去和现在的)联合。这一联合使得那些分散的"弥赛亚时间的碎片"聚集拢来,从而赋予现在以足够的力量,去"冲破历史的连续统一体",并且开辟全新的、公正的社会秩序。对于本雅明和麦西两人来说,在对于革命的弥赛亚特质的信仰和对于人类力量的信奉之间并没有矛盾。这两个作家都在寻求可选择的暂时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短暂性有能力救赎过去和现在,这种可选择的暂时性只有通过借助当下对"同质的、虚空的时间"的否定才能够获得。他们两人都坚持要求集体性人类力量的必要性。就绝对的断裂而言,两者都想象弥赛亚式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作品中的弥赛亚主义都萦绕着千禧年主义的幽灵。麦西作品中的弥赛亚冲动象征着革命期望的在场,千禧年则通过将这些期望延迟到某个非特指的未来时间,从而给麦西提供了一种应对历史失败的途径。
关键词
宪章派诗歌
星座化
杰拉德·麦西
本雅明
弥赛亚主义
分类号
I56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宪章派诗歌中的阶级共同体形塑
8
作者
张和龙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4-81,206,20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19ZDA293)。
文摘
在文学研究界,“阶级”作为一个批评概念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荣光,但纵观英国工人阶级斗争史与工人阶级文学史,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永远没有过时。英国宪章派诗歌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实践与斗争实践的产物。宪章派诗人通过描写工人阶级共同的疾苦与生存处境,诉诸劳工阶层共有的阶级情感,用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将工人们的个体情感询唤为工人阶级的情感共同体。宪章派诗人经常采用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构建工人阶级的集体身份意识,用团结理念形塑工人阶级的社群主义身份认同。宪章派诗人还主张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阶级联合,用国际主义精神形塑跨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直接影响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建构。宪章派诗歌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工人阶级意识与共同体精神卓立于19世纪英国文坛,其社群主义价值观与国际主义精神拓宽了英国诗歌的主题边界与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宪章
运动
宪章派诗歌
阶级
共同体
社群主义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欧洲文化史上宗教与诗歌关系的嬗变
9
作者
蔡德予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7-74,共8页
文摘
一部源远流长、卷帙浩繁的欧洲文化史,宗教与诗歌分别占据着显赫的篇章。它们各自以自己的特点组成有序的系统,即一个关于宗教的系统,一个关于诗歌的系统,而把两者联系起来组合成另一个系统有没有可能?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宗教与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有分有合,但是,从古代到近代的人类认识史中,可以发现宗教与诗歌并不是不相干的。只要找出系在两者之间的那条“纽带”,就不难探求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发展,这种整体中的联系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第二,恩格斯曾经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发展为基础的。但是。
关键词
诗歌
作品
人类认识史
现实斗争
文艺思潮
积极浪漫主义
奥吉亚斯
近代
诗歌
革命
诗歌
宪章派诗歌
讽刺诗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标准管见
10
作者
王钦韶
出处
《天中学刊》
1987年第1期8-16,共9页
文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创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文学就是马克思研究的领域之一。他和恩格斯一起对文学所作的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研究,使他们有了一系列独创的发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体系,建立了崭新的文艺批评观,提出了独到的文艺批评标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浅见。
关键词
文艺批评标准
批评观
马克思墓
数学领域
批评原则
济金根
马恩
批评理论
格律恩
宪章派诗歌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轮流谈论政治和诗歌”
被引量:
1
11
作者
迈克·桑德斯
姚建彬(译)
机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33-52,共20页
文摘
本文源自一个更大的研究宪章派诗歌的项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断言宪章派诗歌具有能动作用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尝试辨别宪章派诗歌中体现出的历史知识属于哪一个特殊种类。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两首宪章派诗歌,借此来验证前面两个理论部分的实际应用。本文指出,"宪章派想象"既支持着宪章派诗歌所欣赏的能动作用,也构成了体现在宪章派诗歌中的历史知识的独特形式。宪章派诗歌通过使工人阶级的自修者接触新的观念而在总体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发挥了能动作用。宪章派诗歌能动地塑造了宪章运动的价值观、策略和身份认同,而不是对它们的被动反映。宪章运动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近乎本能式的理解:审美是对功利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的任何抵抗的必要组成部分。宪章派诗歌展示了一种超出宪章运动正式的理论能力的政治理解程度。宪章派诗歌捕捉"解决的社会经验"的能力及其提高我们感受力的能力的联姻,既构建了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知识,也构建了其自身政治能动作用。
关键词
“
宪章派
想象”
宪章派诗歌
能动作用
意识形态斗争
历史知识
独特形式
Keywords
'Chartist Imaginary'
Chartist poetry
agency
historical knowledge
the unique form
分类号
I561.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弥赛亚主义与千禧年愿景——迈克·桑德斯访谈
12
作者
张蕴艳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238-246,共9页
文摘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笔者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进行访学,师从迈克·桑德斯副教授,他是英国激进美学的领军人物伊莎贝拉·阿姆斯特朗的弟子。访学期间迈克·桑德斯与笔者进行过多次谈话,就美学、文学与政治、中英民主与现代性、诗歌与意识形态幻象等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本次访谈聚焦于迈克·桑德斯的著作《宪章主义诗歌:美学、政治与历史》。
关键词
桑德斯
宪章派诗歌
千禧年
曼彻斯特大学
伊莎贝拉
美学理论
现代性
宪章派
诗人
本雅明
阿姆斯特朗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英国宪章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创作的公共性
肖四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的文学性问题
肖四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英国宪章派诗歌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变化
肖四新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宪章派诗歌的伦理道德观
张洪敏
王佃春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宪章派诗歌中的“自然”隐喻
刘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原文传递
7
将宪章派诗歌星座化:杰拉德·麦西、瓦尔特·本雅明与弥赛亚主义的用途
姚建彬(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
0
原文传递
8
宪章派诗歌中的阶级共同体形塑
张和龙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9
欧洲文化史上宗教与诗歌关系的嬗变
蔡德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标准管见
王钦韶
《天中学刊》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轮流谈论政治和诗歌”
迈克·桑德斯
姚建彬(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8
1
原文传递
12
弥赛亚主义与千禧年愿景——迈克·桑德斯访谈
张蕴艳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