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绒促性素联合G-CSF宫内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姣姣 陈辉莲 唐慧珍 《中国性科学》 2021年第4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绒促性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内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灌注组(n=50)和联合组(... 目的探讨绒促性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内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灌注组(n=50)和联合组(n=50)。灌注组采用G-CSF宫内灌注治疗,联合组在灌注组基础上加用绒促性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血管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雌二醇(E_(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妊娠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卵泡直径,以及E_(2)、P、VEGF、MVD水平均高于灌注组,RI、PI低于灌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妊娠率为94.00%(47例),显著高于灌注组80.00%(4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00,P=0.021)。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例),显著高于灌注组82.00%(4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6,P=0.014)。联合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例),高于灌注组8.00%(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294)。结论绒促性素联合G-CSF宫内灌注可有效提高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率,改善患者症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促性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宫内灌注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
下载PDF
绒促性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内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惠梅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1年第19期42-45,共4页
目的 探析绒促性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内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32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行绒促性... 目的 探析绒促性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内灌注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32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行绒促性素肌内注射治疗+生理盐水灌注治疗,观察组行绒促性素肌内注射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内灌注治疗。比较两组的子宫内膜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5d、10d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0d观察组内膜容积≥2mL、内膜下血流为Ⅲ型的患者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内膜类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绒促性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内灌注治疗方式应用到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临床治疗中,可达较理想的用药效果,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状态,用药安全度较高,不会对胚胎质量造成过多影响,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 绒促性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内灌注 妊娠结局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肾虚型不孕症和宫内灌注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奕民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15,共2页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肾虚不孕为多见,辨证诊断以四诊为基础,缺乏相对应的现代化医学检测手段。近年来,我们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显示(CDFI)研究不孕症患者的宫内血流动力学时发现:肾虚型原发性不孕症和宫内血流灌注不...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肾虚不孕为多见,辨证诊断以四诊为基础,缺乏相对应的现代化医学检测手段。近年来,我们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显示(CDFI)研究不孕症患者的宫内血流动力学时发现:肾虚型原发性不孕症和宫内血流灌注不良存在相关联系,其CDFI表现及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虚 宫内血流灌注 女性不育症
下载PDF
宫内灌注结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输卵管阻塞4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小青 《中医药导报》 2007年第5期57-58,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宫内灌注结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6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宫内灌注结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对照组30例用庆大霉素宫内...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宫内灌注结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6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宫内灌注结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对照组30例用庆大霉素宫内灌注结合氟哌酸口服治疗。对两组病例的综合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宫内灌注结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宫内灌注 中药直肠滴注
下载PDF
宫腔粘连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吴巧珠 田春芳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8期23-26,30,共5页
宫腔粘连(IUA)也被称为Asherman综合征,流产刮宫是IUA主要的诱发因素。IUA的特点是当子宫内膜受损时,原本应该进行的正常无瘢痕修复过程被纤维化的修复系统所取代,从而在宫腔内形成纤维粘连带,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已成为女性继发性... 宫腔粘连(IUA)也被称为Asherman综合征,流产刮宫是IUA主要的诱发因素。IUA的特点是当子宫内膜受损时,原本应该进行的正常无瘢痕修复过程被纤维化的修复系统所取代,从而在宫腔内形成纤维粘连带,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已成为女性继发性不孕的主要病因之一。宫腔镜粘连松解术是治疗IUA的传统方法,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间充质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宫内灌注治疗可以提高IUA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宫内灌注治疗IUA研究进展,总结相关机制及上述疗法推广于临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治疗 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宫内灌注
下载PDF
褪黑素对宫内缺血-再灌注胎鼠脑损伤的影响
6
作者 史明 钱志红 +4 位作者 胡敏 范存莲 凌莉 刘利芬 张弘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宫内缺血-再灌注胎鼠脑组织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5只妊娠第19天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MT组,I-R组通过同时钳夹孕鼠双侧子宫、卵巢动脉血供20 min后恢复血供,建立大鼠宫...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宫内缺血-再灌注胎鼠脑组织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5只妊娠第19天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MT组,I-R组通过同时钳夹孕鼠双侧子宫、卵巢动脉血供20 min后恢复血供,建立大鼠宫内缺血-再灌注模型;MT组孕鼠在阻断血供的同时腹腔注射MT(10 mg/kg)。分别于再灌注1、6、12、24、48 h剖宫取胎鼠,测定胎鼠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TUNEL法测定胎鼠脑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S组比较,I-R组1 h SOD、GSH-Px活力下降,6 h MDA含量及脑皮质细胞凋亡指数上升,同时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改变趋于明显;与I-R组比较,MT组6 h起SOD、GSH-Px活力均显著升高,12 h起MDA含量和脑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下降。结论:腹腔注射MT同步处理对宫内缺血-再灌注胎鼠脑组织有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凋亡及神经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宫内缺血-再灌注 自由基 凋亡
原文传递
Effect of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被引量:5
7
作者 Yongxiu Qiu Ghunlin Ghen +1 位作者 Ping Liu Yili Wei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7年第1期68-71,共4页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 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count in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Methods: Before intraarterial ch...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 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count in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Methods: Before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after 2–3 weeks of therapy,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MVD count in 36 carcinoma tissues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were determined by CD34. Results: Before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after 2–3 weeks, the expression of VEGF were 75% (27/36) and 30.6% (11/36) respectively, and MVD were reduced obviously (P<0.001). Conclusion:?The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can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MVD, and adjust malignancy of cervical cancer, and cut down the postoperative metast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cancer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microvessel dens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