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禁食处理和宰后时间对鸡肉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思丹 李春保 +2 位作者 温思颖 徐幸莲 周光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宰后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研究宰前禁食和宰后时间对鸡肉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三黄鸡随机分为3组:未禁食、禁食12h和禁食24h组。宰杀后立即剥取胸大肌并将其分切成3块。1块肉样作为宰后0h样品,... 目的:探讨宰后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研究宰前禁食和宰后时间对鸡肉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三黄鸡随机分为3组:未禁食、禁食12h和禁食24h组。宰杀后立即剥取胸大肌并将其分切成3块。1块肉样作为宰后0h样品,另外2块肉样在0℃条件下存放3h和10h,分别作为宰后3h和10h的样品。将一维电泳和Pro-Q Diamond染色结合起来分析其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禁食12h组的肌浆蛋白磷酸化水平最高,而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则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此外,禁食组与未禁食组中的绝大多数蛋白均在宰后3h时达到最大值(P<0.05)。结论: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都会受宰前禁食和宰后时间的影响,且禁食可能通过改变肌肉中蛋白质的磷酸化程度而影响宰后肌肉僵直的进程,进而影响肌肉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化 肌浆蛋白 肌原纤维蛋白 禁食 宰后时间
下载PDF
不同宰后时间下调理猪肉片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高子武 王恒鹏 +3 位作者 陈胜姝 吴鹏 屠明亮 孟祥忍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272,312,共11页
为研究宰后时间对调理猪肉片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对宰后12、24、36、48 h的猪肉片进行上浆处理,测定调理猪肉片滑油前后的烹调损失率、pH、色差、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 为研究宰后时间对调理猪肉片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对宰后12、24、36、48 h的猪肉片进行上浆处理,测定调理猪肉片滑油前后的烹调损失率、pH、色差、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宰后时间对调理猪肉片滑油后的烹调损失率有显著影响(p<0.05),宰后24 h时的调理猪肉片滑油后烹调损失最低,仅为8.14%。宰后初期猪肉制作的调理猪肉片pH持续下降,至宰后36 h时开始上升。宰后24、36 h时制作的调理猪肉片在色泽、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方面均呈现出较好状态,亮度(L*)值、水分含量、弹性、咀嚼性较佳。微观结构显示宰后24 h时的调理猪肉片在滑油前后肌束间隙大,肌纤维结构更为疏松,宏观表现为嫩度最好。不同宰后时间下调理猪肉片滑油前后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宰后24、36 h的调理猪肉片滑油后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高达76.43%、74.27%。综合以上指标,充分显示宰后24~36 h范围内的猪肉更适宜进行调理猪肉片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后时间 上浆 调理猪肉片 品质 挥发性风味
下载PDF
宰后放置时间和冷冻对中式香肠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余小领 李学斌 +1 位作者 赵辉 马汉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9-113,共5页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以宰后放置时间和是否冷冻为考察因素,以猪肉为原料进行香肠加工,探讨宰后放置时间和是否冷冻对香肠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宰后放置时间和是否冷冻对中式香肠的感官评分没有显著影响;对pH值、原料肉系水力、生香...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以宰后放置时间和是否冷冻为考察因素,以猪肉为原料进行香肠加工,探讨宰后放置时间和是否冷冻对香肠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宰后放置时间和是否冷冻对中式香肠的感官评分没有显著影响;对pH值、原料肉系水力、生香肠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和出品率有显著影响,且均呈非线性关系。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当所选用的原料为冷冻肉时,暂未找到共同解;当所选用的原料为未经冷冻的肉样时,宰后冷冻时间越早,出品率越大,生香肠的TBARS值越小。因而以鲜肉为原料制作香肠,所选原料越新鲜,香肠品质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冷冻 不同宰后时间 香肠
下载PDF
宰后不同时间蒙寒杂交羔羊霖肉的营养品质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肖雄 侯成立 +5 位作者 李欣 陈丽 张德权 任驰 摆玉蔷 刘登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6,共8页
研究了宰后不同时间羊肉的营养品质差异,以蒙寒杂交羔羊霖肉为试验材料,对低温条件下(4℃)宰后羊肉7个时间点(1 h、6 h、12 h、1 d、3 d、5 d、7 d)的水分、总脂肪酸、总氨基酸以及矿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宰后初期(1~6 h)羊肉的... 研究了宰后不同时间羊肉的营养品质差异,以蒙寒杂交羔羊霖肉为试验材料,对低温条件下(4℃)宰后羊肉7个时间点(1 h、6 h、12 h、1 d、3 d、5 d、7 d)的水分、总脂肪酸、总氨基酸以及矿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宰后初期(1~6 h)羊肉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宰后1 d的羊肉(P<0.05);随着宰后时间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逐渐降低,宰后1 h的羊肉更接近我国营养协会推荐比值;矿物质质元素的含量(干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其原因可能与部分矿物质元素随滴水损失流失有关;总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因此,从营养物质的含量角度分析,宰后1~6 h以内羊肉的营养水平(水分、矿物质、脂肪酸)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寒杂交羊 羊肉 宰后时间 霖肉 营养品质
下载PDF
宰后贮藏过程中羔羊肉食用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肖雄 侯成立 +6 位作者 李欣 郑晓春 张德权 任驰 摆玉蔷 颜统晶 刘登勇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58,共6页
研究宰后不同时间羔羊肉食用品质的差异。以羔羊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4℃贮藏条件下,宰后不同时间(1、6、12、24、72、120、168 h)羔羊肉中心温度、菌落总数、pH值、肌节长度、剪切力、肉色、肌红蛋白相对含量和蒸煮损失的变化。结... 研究宰后不同时间羔羊肉食用品质的差异。以羔羊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4℃贮藏条件下,宰后不同时间(1、6、12、24、72、120、168 h)羔羊肉中心温度、菌落总数、pH值、肌节长度、剪切力、肉色、肌红蛋白相对含量和蒸煮损失的变化。结果表明:宰后羔羊肉的pH值从宰后1 h的6.45下降到宰后120 h的5.40左右;宰后1 h和6 h羔羊肉的肌节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宰后12 h最短,宰后24 h后开始变长,而宰后120、168 h变化不显著(P>0.05);羔羊肉亮度值(L^*)随宰后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红度值(a^*)和黄度值则先升高后降低,且氧合肌红蛋白相对含量与a^*变化规律一致;羔羊肉剪切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宰后12 h达到最大;宰后1 h羔羊肉的蒸煮损失最低,随后不断增加,168 h时达到最大。综上,宰后6 h前的羔羊肉处于僵直前期,宰后6~24 h时处于僵直期,宰后24~120 h处于解僵期,宰后120 h时解僵过程完成;僵直前和解僵后羔羊肉的食用品质存在差异,僵直前羔羊肉的保水性较高,成熟后羔羊肉的嫩度较高,L^*和a^*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肉 宰后时间 僵直 色泽 嫩度 保水性
下载PDF
道寒杂交羊和小尾寒羊宰后羊肉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史振霄 郭若妍 +5 位作者 高爽 杨子怡 饶伟丽 淑英 王媛 张志胜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0-95,共6页
以道寒杂交羊和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尾寒羊公羊、小尾寒羊母羊、道寒杂交羊公羊宰后不同时间背最长肌的保水性(包括滴水和蒸煮损失)、pH、肉色和质构(包括硬度、弹性、内聚性、黏附性和咀嚼性)。结果表明:品种对道寒杂交羊公羊... 以道寒杂交羊和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小尾寒羊公羊、小尾寒羊母羊、道寒杂交羊公羊宰后不同时间背最长肌的保水性(包括滴水和蒸煮损失)、pH、肉色和质构(包括硬度、弹性、内聚性、黏附性和咀嚼性)。结果表明:品种对道寒杂交羊公羊和小尾寒羊公羊宰后的蒸煮损失和黄度值b*值影响显著(P<0.05),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宰后72 h时小尾寒羊公羊肉蒸煮损失显著高于杂交羊公羊肉蒸煮损失(P<0.05),宰后6 h小尾寒羊公羊肉的黄度值b*值显著高于杂交羊公羊肉b*值(P<0.05)。性别对小尾寒羊肉亮度值L*值影响显著(P<0.05),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宰后时间除对杂交羊公羊、小尾寒羊公羊和母羊肉内聚性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指标影响均显著,道寒杂交公羊生鲜肉的保水性和颜色在宰后一定时间优于小尾寒羊公羊。综上所述,引起道寒杂交羊和小尾寒羊肉品质差异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宰后时间、品种、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肉 品质 品种 性别 宰后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