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乡民俗学:认识论与伦理学——祝贺安德明《家乡民俗学》出版
1
作者 吕微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家乡民俗学”,是安德明在2003年提出的命题,在新著《家乡民俗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这一概念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民俗学在科学与情感、主体与客体等认识论维度上的思考与反思,也把思考导向最根本的民俗学“发生条件”——伦理学。“... “家乡民俗学”,是安德明在2003年提出的命题,在新著《家乡民俗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这一概念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民俗学在科学与情感、主体与客体等认识论维度上的思考与反思,也把思考导向最根本的民俗学“发生条件”——伦理学。“家乡民俗学”命题还有深化的空间,通过这一概念的思考不仅可以推动纯粹形式化关系的伦理学民俗学,而且还进一步为伦理学民俗学奠定了除主观性理想的先验观念发生(“发源”)条件之外,根据客观性现实经验以重新“开始”的实践-认识基础,从而进一步要求民俗学研究的主体间自由、平等关系形式的先验实践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 家乡民俗 认识论 伦理学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情感与理性:从“乡愁”到“家乡民俗学”——评安德明的《家乡民俗学》
2
作者 黄永林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2期5-11,共7页
安德明的新著《家乡民俗学》是中国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奠基性成果,从中既可以看到作者从一个“乡愁”思考者,到家乡民俗研究者,再到家乡民俗学建构者的学术历程,更可以看到他关于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的特色。该书首先阐释了家乡民... 安德明的新著《家乡民俗学》是中国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奠基性成果,从中既可以看到作者从一个“乡愁”思考者,到家乡民俗研究者,再到家乡民俗学建构者的学术历程,更可以看到他关于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的特色。该书首先阐释了家乡民俗学的“家乡”“乡愁”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意义,提出了民俗学者家乡民俗实践的基本伦理原则,建构了家乡民俗学学科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其次,重点研究了家乡民俗研究遭遇的身份冲突以及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问题,并从情感与理性、伦理与科学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其三,从本土意识到全球视野,尤其是在与“异乡”的对比中审视家乡民俗的独特性,这使家乡民俗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延展性和广阔的视野。书中所阐释的关于家乡民俗学所蕴含的从我出发、由此及彼、相互尊重、多元并存的人类交流方法论层面的意义,所构建的家乡民俗学主体间性理论,以及以“他者”“异乡”“研究者”的视角去研究家乡民俗,为深刻认识自诞生之初就具有浓厚本土属性的家乡民俗学提供了崭新的角度,不仅对有关熟悉文化的研究、对反思或调整传统民俗学“向后看”的学术取向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特色家乡民俗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 主体间性 伦理原则 学术取向 理论建构
下载PDF
常人方法论与家乡民俗学的研究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均霞 《文化遗产》 CSSCI 2010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当中国民俗学研究从对事象的关注转向对民众生活整体的关照,当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再是中国民俗学的唯一追求时,"家乡民俗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理解深度与情感深度使其在关照生活整体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同时,它也面临着... 当中国民俗学研究从对事象的关注转向对民众生活整体的关照,当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再是中国民俗学的唯一追求时,"家乡民俗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理解深度与情感深度使其在关照生活整体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因对家乡太过熟悉而不自觉地陷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采取熟视无睹、想当然的自然态度的危险,这反而又容易使其丧失关照生活整体的机会。常人方法论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可以在这方面给家乡民俗学研究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 常人方法论 研究策略
下载PDF
泥坑中的沦陷与挣扎:论《呼兰河传》的家乡民俗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杰 刘思诚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38-44,共7页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和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的《呼兰河传》可谓家乡民俗书写的经典。作为公共场域的“大泥坑”是整个呼兰河社区的缩影,呼兰河的社区民俗是造成“泥坑”悲剧的根本原因。人们在社区民俗的惯性下开展着种种的...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和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的《呼兰河传》可谓家乡民俗书写的经典。作为公共场域的“大泥坑”是整个呼兰河社区的缩影,呼兰河的社区民俗是造成“泥坑”悲剧的根本原因。人们在社区民俗的惯性下开展着种种的精神盛举,是希望,也是枷锁。《呼兰河传》呈现了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文化悲剧,展现了呼兰河人的沦陷与挣扎。从家乡民俗出发,萧红展现了对家乡既怀念又批判,对家乡民众既失望但仍不断探索新道路的特殊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家乡民俗 社区民俗 大泥坑
下载PDF
文学记忆视阈下的家乡民俗学研究——以曹文轩的盐城民俗书写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兴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6期154-160,共7页
家乡民俗学是当前较有活力与潜力的学术领域之一。文学研究与民俗学研究具有彼此会通的可能性,譬如作家的家乡记忆与民俗书写,往往成为透视特定区域的民众心意之载体:诸多作家回忆家乡民俗事象的文学作品构成“互文性”关系,这些作品是... 家乡民俗学是当前较有活力与潜力的学术领域之一。文学研究与民俗学研究具有彼此会通的可能性,譬如作家的家乡记忆与民俗书写,往往成为透视特定区域的民众心意之载体:诸多作家回忆家乡民俗事象的文学作品构成“互文性”关系,这些作品是文学和民俗学的双重文本,既为家乡民俗学研究增添多重视点,又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既接受文化语境的规约,又照亮了历史生活。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对其家乡民俗的记忆与书写,非常明晰地诠释了这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盐城民俗 文学记忆 家乡民俗
下载PDF
家乡民俗推介会:从生活烟火到文化星河
6
作者 王爱华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26期60-65,共6页
【设计说明】本任务群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民俗主题的作品,梳理民俗活动,感悟民俗内涵,进而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提炼阅读民俗作品的策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家乡的民俗,举办家乡民俗推介会,传承家乡民俗文化,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 【设计说明】本任务群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民俗主题的作品,梳理民俗活动,感悟民俗内涵,进而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提炼阅读民俗作品的策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家乡的民俗,举办家乡民俗推介会,传承家乡民俗文化,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 民俗活动 推介会 家乡民俗 民俗内涵 自豪感 认同感
下载PDF
家乡民俗活动在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
7
作者 金慧英 《我和宝贝》 2020年第3期90-91,93,共3页
如今社会的主旋律是要坚持中华文化自信,所以各地都在探索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幼儿教育领域而言,家乡民俗活动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扩展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因此,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接受优秀... 如今社会的主旋律是要坚持中华文化自信,所以各地都在探索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幼儿教育领域而言,家乡民俗活动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扩展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因此,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接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但如何对家乡民俗活动进行有效开发并将其顺利融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本文正是基于此,试图就家乡民俗活动在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开发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家乡民俗活动 农村幼儿园 园本课程
下载PDF
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8
作者 杨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1年第1期205-206,共2页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园本课程的宝贵资源。民俗文化是沟通广大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反映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来,是值得认真思...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园本课程的宝贵资源。民俗文化是沟通广大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反映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来,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活动,结合民间游戏开展体育活动,把民间美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进而将民俗文化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 幼儿园 融入 课程
下载PDF
家乡民俗文化渗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9
作者 冯媛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年第5期7-7,共1页
幼儿园组织区域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利用环境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相关的经验。幼儿园组织的区域活动要能充分的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要能充分的满足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这样才能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近些年我国大部分幼... 幼儿园组织区域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利用环境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相关的经验。幼儿园组织的区域活动要能充分的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要能充分的满足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这样才能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近些年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在尝试进行把家乡民俗文化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 幼儿园 区域活动 实践路径
下载PDF
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安德明 廖明君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4,71,共8页
关键词 家乡民俗 安德明 人物访谈 研究对象 意识形态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安德明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 民俗学视角 主体间性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5年第2期5-10,共4页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民俗志中,有不少属于作者因战乱等各种原因离开故土之后的一种回忆式记录,通常是记录者根据自己过去对家乡生活的参与、体验和观察而书写完成的。这种借助记忆构建的民俗志,在保留当时生活文化方面珍贵资料的同时,也集...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民俗志中,有不少属于作者因战乱等各种原因离开故土之后的一种回忆式记录,通常是记录者根据自己过去对家乡生活的参与、体验和观察而书写完成的。这种借助记忆构建的民俗志,在保留当时生活文化方面珍贵资料的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浓厚乡愁以及对于故园美好生活的理想化想象。而由于客观记录和保存以往生活传统的目的,故乡的风俗和基于这些风俗的乡愁,在这类志书中往往被以对象化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使作者的离散之情和对故国的怀念掩藏在客观冷静的描写当中。但是,尽管没有直抒胸臆,被那种看似克制、沉着的文字所衬托出的家国之思,却沉淀得更为深沉,更为隽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家乡民俗 表达策略
下载PDF
江西南丰石邮傩研究报告——兼议家乡民俗学的实践与理论
13
作者 黄清喜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103,共7页
21世纪初,中国家乡民俗学田野已经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与展开对话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田野中的一种崭新观念与研究范式。因此,依托民俗学田野的理论与方法,以南丰石邮傩的田野作业为个案,结合个人的田野亲身体验,诠... 21世纪初,中国家乡民俗学田野已经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与展开对话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田野中的一种崭新观念与研究范式。因此,依托民俗学田野的理论与方法,以南丰石邮傩的田野作业为个案,结合个人的田野亲身体验,诠释与思考家乡民俗学田野的实践与理论,以求为今后民俗学者从事家乡田野作业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 田野作业 石邮傩
原文传递
家乡田野调查之民俗思考
14
作者 张晨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7,共3页
自21世纪以来,家乡民俗学异军突起,展现了民俗学者一种温馨的研究立场。同时,家乡民俗学者也因其主体的双重身份,在本土的田野调查中显示出独特性。立足于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基本知识,结合家乡田野作业的切身体验,对调查的得失进行梳理和... 自21世纪以来,家乡民俗学异军突起,展现了民俗学者一种温馨的研究立场。同时,家乡民俗学者也因其主体的双重身份,在本土的田野调查中显示出独特性。立足于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基本知识,结合家乡田野作业的切身体验,对调查的得失进行梳理和反思,以期给从事家乡田野调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民俗 田野调查 反思
下载PDF
从身边生活看家乡的民俗文化
15
作者 达瓦卓玛 《中国土族》 2010年第1期49-50,共2页
一、家乡民俗学研究与《土族口头传统与民俗文化》"家乡研究"是中国人类学的特色领域。迄今为止,中国学者蜚声国际学界的几本人类学著作中,"家乡研究"作品占据着最为耀眼的位置。
关键词 家乡民俗 土族 口头传统 中国民俗 民俗文化
下载PDF
把家乡民俗文化引进课堂
16
作者 周霖(摄影报道) 《江西教育(管理版)(A)》 2005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近日,由南昌市西湖区组织,全面反映南昌民俗、人文风貌的《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该丛书以图为主,配以轻松活泼的文字,生动立体地介绍南昌,旨在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关键词 南昌市西湖区 家乡民俗文化 《绳金塔下话南昌》 文化系列丛书 家乡教育
原文传递
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被引量:23
17
作者 周星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第2期42-61,共20页
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极其深刻的生活革命,当下弥漫全国的乡愁情绪正是由不可逆转的生活革命所引发。这为一直以来始终是以乡村的传统与民俗作为对象的民俗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知识界过度礼赞传统、耽溺乡愁,... 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极其深刻的生活革命,当下弥漫全国的乡愁情绪正是由不可逆转的生活革命所引发。这为一直以来始终是以乡村的传统与民俗作为对象的民俗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知识界过度礼赞传统、耽溺乡愁,以及在抢救、保护和传承等话语表象之中将乡愁审美化的趋势进行一定批评,以促请民俗学界同仁明确自身更为重要的学术使命与可能性,亦即直面现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其变革的历程,记录和研究无数普通的生活者是如何建构各自全新的现代日常生活并在其中获得人生的意义。中国的现代民俗学应该超越朝向过去的乡愁,对当下正在发生并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之基本事实的生活革命予以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革命 乡愁 家乡民俗 中国民俗
下载PDF
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2期30-34,共5页
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在"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引导下,以文化自觉意识去自主建构民俗知识,发现和认同家乡民俗,并由此生发对家乡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民俗 文化自觉 家乡民俗 文化遗产 人文素质
下载PDF
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 被引量:33
19
作者 安德明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1,40,共8页
中国民俗学从开始确立到发展为今天的局面,其中一直贯穿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显著特征,就是研究者以自己家乡的民俗为调查和研究对象的潮流,大体可以用“家乡民俗研究”一词来概括。但对于这一特点,学界向来却鲜有注意和讨论。本文系统梳理... 中国民俗学从开始确立到发展为今天的局面,其中一直贯穿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显著特征,就是研究者以自己家乡的民俗为调查和研究对象的潮流,大体可以用“家乡民俗研究”一词来概括。但对于这一特点,学界向来却鲜有注意和讨论。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研究特点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我国民俗学界历来较少关注这一现象的原因做了分析,最后,又结合西方民族志领域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局内人民族志”,说明了我们对中国民俗学的家乡研究之特征、得失等从学理上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初步归纳了作为“insider”进行家乡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 民俗 家乡民俗 民间文学 心理机制
原文传递
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敏先 《三峡论坛》 2015年第3期106-108,共3页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形式,口头性是其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仅靠课堂讲授不能充分体现民间文学的活态特征及其丰富内涵,因此,必须拓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与促...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形式,口头性是其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仅靠课堂讲授不能充分体现民间文学的活态特征及其丰富内涵,因此,必须拓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三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手段:一是进行田野调查;二是用方言讲述家乡故事;三是制作家乡民俗PPT(演示文稿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实践教学 田野调查 口头性 家乡民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