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回”字原型到家国情结——传统营造活动在原型心理学视角下的观察与阐释
1
作者 闫冬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4期68-70,共3页
文章从原型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出发,在对其一般性定义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纳入其视角,试图探索人们在历史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的对应原型,从而试图解释中国传统营造活动就是一个回字原型不断展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 文章从原型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出发,在对其一般性定义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纳入其视角,试图探索人们在历史的营造过程中形成的对应原型,从而试图解释中国传统营造活动就是一个回字原型不断展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回字原型的不断运用可使基于个体无意识的家国情结得到良性发展,以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字原型 集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 家国情结
下载PDF
印华诗歌中的忧民意识、家国情结和文化乡愁 被引量:2
2
作者 东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9年第4期14-19,共6页
从60年代至90年代末,这40年之中,印尼华人的个人诗集出版得并不太多.这儿提60年代为起始点,一方面这是印华文学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也是印华文学的转折点.1965年印尼政局突变,华校遭封,印华文学进入冬季.这40年,印华诗人的个人诗专集(... 从60年代至90年代末,这40年之中,印尼华人的个人诗集出版得并不太多.这儿提60年代为起始点,一方面这是印华文学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也是印华文学的转折点.1965年印尼政局突变,华校遭封,印华文学进入冬季.这40年,印华诗人的个人诗专集(渗入其他文体的不计),有冯世才的《明朗的日子》.柔密欧·郑的《跃起》、严唯真的《李清照词今译》、赖仕鉴的《给我微笑》、严唯真的《严唯真诗文选》、冯世才的《秋实》;合集方面,有张汉英、秋明月、燕雁飞、曾月影的《诗选合集》、谢梦涵、袁霓、茜茜丽亚的《三人行》,而收诗人人数最多的有三种:柔密欧·郑编选的《新荷》收28家;严唯真主编、以冯世才、明芳.谢梦函、茜茜丽亚、严唯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民意识 家国情结 印尼文学 冯世才 印华文学 文化乡愁 原住民 诗歌 精神 情结
下载PDF
唯望人间有太平 吴宇森的家国情结
3
作者 Tequila 《电影世界》 2014年第A02期18-21,共4页
在某外媒排出的“影史杀人最多排行榜”上,吴宇森名列第二,他电影中直接呈现的杀戮,受害者已逾1500人之众,仅比位列榜首的彼碍·杰克逊少17个。函待有大量战争场面的《太平轮》一公映,他荣登史上“杀人”最多导演宝座一事,基... 在某外媒排出的“影史杀人最多排行榜”上,吴宇森名列第二,他电影中直接呈现的杀戮,受害者已逾1500人之众,仅比位列榜首的彼碍·杰克逊少17个。函待有大量战争场面的《太平轮》一公映,他荣登史上“杀人”最多导演宝座一事,基本已是板上钉钉。但这却并不会让这位注定要被写进华语影史的殿堂级人物有片刻的开心。从影近半个世纪,有些标签已经牢牢粘在他身上,挥之不去。比如“暴力美学”,比如双枪和“雨点般的子弹”,比如白鸽。在《赤壁》上集的最后,诸葛亮和周瑜凭栏远眺,滔滔江面上战船成行,一只白鸽迎风远飏。不少有港片情结的观众看到这一幕会忍不住笑场,但吴宇森却告诉人们,他一定要用白鸽,是因为在他心里,白鸽就意味着世间的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宇森 家国情结 “暴力美学” 《赤壁》 排行榜 受害者 杰克逊 诸葛亮
下载PDF
为抗战名曲作者立传——记吕绍恩家国情结的创作一生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寅之 衍池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16,共3页
第一乐 章 春——青岛音乐生活钩沉 吕绍恩,祖籍山东黄县松岚村,1935年生于青岛湖南路23号。少时就读于德县路明德小学和馆陶路明德中学,受洗天主教后,得以参加教堂的圣咏合唱,并得到教区医生兼管风琴师美国神父和邻居钢琴师的指... 第一乐 章 春——青岛音乐生活钩沉 吕绍恩,祖籍山东黄县松岚村,1935年生于青岛湖南路23号。少时就读于德县路明德小学和馆陶路明德中学,受洗天主教后,得以参加教堂的圣咏合唱,并得到教区医生兼管风琴师美国神父和邻居钢琴师的指点开始弹钢琴接触古典音乐。高中时期自学二胡,1953年参加青岛业余广播乐团,后任民乐队长,吹笛箫、拉二胡、弹扬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演奏技艺,1954年、1956年连获两届山东省文艺汇演二胡演奏第一名。后随广播乐团合唱指挥、北京师大音乐系毕业的青岛四中音乐教师于寿斌学习和声与作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结 创作 作者 名曲 抗战 二胡演奏 合唱指挥 1954年
原文传递
人文家国的深度关怀——香港沙田派学者散文的情感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向明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14,共6页
论文对香港沙田派 (中文大学 )学者散文的情感内涵进行解读 ,该派散文认同香港生活现实、关爱祖国文化山水 ;对全球问题、人类心灵处境有深切关注。再达至对人文理想、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 ,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家国情结、人类关怀... 论文对香港沙田派 (中文大学 )学者散文的情感内涵进行解读 ,该派散文认同香港生活现实、关爱祖国文化山水 ;对全球问题、人类心灵处境有深切关注。再达至对人文理想、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 ,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家国情结、人类关怀、精神家园等丰盈的情感蕴藏。论文还特别注意到文本的情感关注点 ,如余光中本人来港前后、学者的写作环境、九七回归心态等诸多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考察和发掘散文书写风格与美学原则的转换轨迹 ,探讨一种香港文学的价值理念与艺术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田派 学者散文 家国情结 人类命运 精神 世俗关怀 人文关怀 情感 香港 人类关怀 美学原则 价值理论
下载PDF
梦魂萦绕家国情——日据时期台湾抗日诗歌略览
6
作者 肖成 《现代台湾研究》 2015年第5期59-63,共5页
近代台湾历史的悲剧是整个中华民族悲剧的一部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也是台湾同胞奋起反抗、浴血斗争的50年,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民族自救运动的起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台湾抗日诗歌,既有对于国土沦丧的愤慨、对于日本侵略暴行的反... 近代台湾历史的悲剧是整个中华民族悲剧的一部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也是台湾同胞奋起反抗、浴血斗争的50年,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民族自救运动的起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台湾抗日诗歌,既有对于国土沦丧的愤慨、对于日本侵略暴行的反抗,对于残酷殖民统治的揭露,也有对于爱国志士牺牲精神的讴歌;还有对于民族解放、祖国统一的强烈憧憬,其间始终闪烁着台湾同胞"慎终追远不忘己出"的传统中华家国文化情结与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抗日诗歌 文化情结 主义精神
原文传递
《昭君出塞》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
7
《尚舞》 2022年第10期8-11,共4页
舞剧《昭君出塞》从汉时与匈奴在边塞累有战事开讲,讲述汉皇“宁边思倾国”,昭君“请缨赴塞上”,终老塞上,巩固边塞和平。舞剧从战争到和平的演变发展中刻画了昭君在面临无奈与苦楚,家国与个人时的种种心路,从而表现出华夏民族的大爱情... 舞剧《昭君出塞》从汉时与匈奴在边塞累有战事开讲,讲述汉皇“宁边思倾国”,昭君“请缨赴塞上”,终老塞上,巩固边塞和平。舞剧从战争到和平的演变发展中刻画了昭君在面临无奈与苦楚,家国与个人时的种种心路,从而表现出华夏民族的大爱情怀和家国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舞剧院 民族舞剧 昭君 《昭君出塞》 大爱情怀 边塞 塞上 家国情结
原文传递
雄安古迹瓦桥关之历史沿革及符号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剑云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4-51,共8页
瓦桥关是雄州古城的四大古建筑之一,不仅指1958年前后被拆毁的跨街券门式城墙建筑,还应指城、桥、关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座政治、军事色彩很浓的城池、堡垒、国门,演绎和见证后周与契丹、北宋与契丹的成败兴亡,是蕴含着战争与和平意味... 瓦桥关是雄州古城的四大古建筑之一,不仅指1958年前后被拆毁的跨街券门式城墙建筑,还应指城、桥、关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座政治、军事色彩很浓的城池、堡垒、国门,演绎和见证后周与契丹、北宋与契丹的成败兴亡,是蕴含着战争与和平意味的历史符号。特殊的地理形势赋予瓦桥关首当其冲的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包括攻防与外交。北宋"水上长城"与"地下长城"于此成为枢纽,经略大局。自宋代以来,许许多多的诗人诗篇吟咏瓦桥关,抒写家国情结、功名理想、历史惆怅与批判意识。诗家符号"瓦桥关"与"狄夏台",实乃对立、统一的一组意象,其符号意义便是"战"与"和",意味深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意义 历史 古迹 战争与和平 三位一体 地理形势 家国情结 批判意识
原文传递
漠漠雄关烽烟直
9
作者 刘志 《中国钢笔书法》 2012年第5期40-41,共2页
四月四日,清明节。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群山碧绿如黛,空气澄明透澈。呼吸满天飘飞的橘花香,提一壶酒,担一对装着香烛冥纸、姜葱蒜鱼的箩筐,徒步于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去完成一次心灵和情感的祭奠。清明,是华夏子孙历经数千年传承的家国... 四月四日,清明节。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群山碧绿如黛,空气澄明透澈。呼吸满天飘飞的橘花香,提一壶酒,担一对装着香烛冥纸、姜葱蒜鱼的箩筐,徒步于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去完成一次心灵和情感的祭奠。清明,是华夏子孙历经数千年传承的家国情结,不管时空如何更替,每逢这个时节,人们纵身处异乡,也会背起行囊,匆匆踏上回家的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结 清明节 华夏
原文传递
The Bloomsbury Short Story
10
作者 Ira Nadel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1期5-19,共15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ort story form for the Bloomsbury writers and how their aesthetic theories influenced its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n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ort story form for the Bloomsbury writers and how their aesthetic theories influenced its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genre, the Bloomsbury short story has a claim to b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accounts of the short story form. Attention to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Katherine Mansfield, Vita Sackville- West, E.M. Forster and others, such as Arnold Bennett and D.H. Lawrence, indicates their widespread engagement with the genre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treated it from fragmented conversation, as in Woolf s "The String Quartet," to Foster's employment of linear narrative detail in "The Road from Colonus." Formal experiments with syntax, imagery, and vocabulary and prose rhythm exhibi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hort story for Bloomsbury authors. The influence of the Russian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ith Che- kov dominating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Woolf, Mansfield, Lawrence and others. The very form of publication--mostly journals and magazines--is also crucial in shaping the length and structure of the short story. Attention to experimentation, as well as renewal, of the genre balances the impact of the short story on writers today and the question of a successor to the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of Bloomsbury's authors. A reading of the short stories of Julian Barnes explores this pos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t story Bloomsbury Virginias Woolf. Katherine Mansfield D.H.LAWRENCE
原文传递
腊月至,欲还乡
11
作者 荆棘 《齐鲁周刊》 2018年第5期56-58,共3页
诗人洛夫曾将乡愁诗分为大乡愁和小乡愁,小乡愁抒个人心绪,而大乡愁抒的是家国情结——华人群体所不能舍弃的,其实是一种"文化乡愁"。在现在的全球化背景之下,它可能看起来日益脆弱且令人困惑,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断不了的一根血脉。... 诗人洛夫曾将乡愁诗分为大乡愁和小乡愁,小乡愁抒个人心绪,而大乡愁抒的是家国情结——华人群体所不能舍弃的,其实是一种"文化乡愁"。在现在的全球化背景之下,它可能看起来日益脆弱且令人困惑,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断不了的一根血脉。腊月来了腊月,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一进腊月,"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这时候,冬季田事已经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已"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洛夫 血脉 情结 涂月 腊月二十三 腊祭 蒸馒头 一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