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本位:家国秩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申光明 李向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7,共8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塑造基于历史上大一统的家国政治传统和互鉴互通的民族文化交流实践,是空间地理上的自然凝聚和政治文化形塑的双重过程,伴随着近代从天下观念到国家观念的转变,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在国与国关系实践中逐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塑造基于历史上大一统的家国政治传统和互鉴互通的民族文化交流实践,是空间地理上的自然凝聚和政治文化形塑的双重过程,伴随着近代从天下观念到国家观念的转变,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在国与国关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族观念政治社会化和共同体身份认同法制化的中国本位。家国秩序则是这种中国本位意义上,在家国同构、忠孝一体的政治传统中塑造的关于家庭和国家的儒家道德秩序结构,是个体与社会、意义与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化权力关系联结,也是一种大一统政治文化塑造下的集体心灵秩序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家国秩序”这一政治文化符号在构建家国共同体的集体想象中的重要功能,以家国秩序的培育塑造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符号认同,以铸牢文化共同体的家国观念增强国民共同体意识,从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秩序 中华民族共同体 认同 文化符号 本位
下载PDF
论秦汉国-家秩序之形成原因
2
作者 徐栋梁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111,共3页
秦汉所确立的帝制,在将宗法分封制转变为皇帝郡县制的同时,用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摈弃了周制的家—国次序,转而强化国—家系统。秦汉国—家秩序之形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治集权演进、尚贤思想高扬及家族观念动摇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秦汉 -秩序 背景 原因
下载PDF
旧章新篇:“家国天下”的当代言说
3
作者 梁治平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赵汀阳、盛洪、许纪霖、朱苏力等学者对"家—国—天下"的当代言说,都可以被视为"天下"话语的一个部分,然而,以"家—国—天下"或修、齐、治、平为论说架构的做法,较之一般所谓的"天下"论述,侧... 赵汀阳、盛洪、许纪霖、朱苏力等学者对"家—国—天下"的当代言说,都可以被视为"天下"话语的一个部分,然而,以"家—国—天下"或修、齐、治、平为论说架构的做法,较之一般所谓的"天下"论述,侧重点在不同论者那里并不相同,从而展示了其运用者所秉持的立场、关切、主张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除了造成各具体论述重点上的不同,更构成论者之间潜在的"对话"甚至"对立"和"对抗"。这种情形展示了传统思想的丰富性与当代性,同时也展现了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多种可能性。这些不同的天下论述,何者更具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具有何种影响力,不但取决于其应对知识上、学理上乃至意识形态上质疑和挑战的能力,也取决于与之相关的社会现实的样态与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秩序 个人 天下 话语
原文传递
论先秦儒家沟通君父思想的展开及其学理依据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天宇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共18页
先秦儒家的君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早期儒家更为强调君父分立的一面,战国政治、社会的巨变则使"如何沟通君父"成为儒者普遍且持续关注的思想课题。战国儒家文献中的"民之父母""孝顺""礼敬""... 先秦儒家的君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早期儒家更为强调君父分立的一面,战国政治、社会的巨变则使"如何沟通君父"成为儒者普遍且持续关注的思想课题。战国儒家文献中的"民之父母""孝顺""礼敬""爱敬"诸说,既体现了当时儒者对此问题的多元诠释与不同思考,亦呈现出当时儒学内部认知、定义君臣关系与家国秩序的不同方式,还为秦汉以后的政治建构与政治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父 忠孝 家国秩序 孝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