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管理对“家庭式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玉荣 刘春凡 +1 位作者 张婕 杨晓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3期2307-231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管理对社区“家庭式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郑州市4个辖区(管城区、金水区、二七区、郑东新区)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660名0~6岁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现场发放... 目的探讨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管理对社区“家庭式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郑州市4个辖区(管城区、金水区、二七区、郑东新区)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660名0~6岁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家庭式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接种情况,包括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疫苗(DPT)、麻疹疫苗(MV)、乙肝疫苗(HepB)。统计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定位管理后“家庭式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了解流动儿童未及时接种的原因。另抽查郑州市某社区2014—2018年流动儿童基础疫苗完成率和加强疫苗完成率。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16份,回收率为93.33%。外省户籍和无户籍流动儿童NIP疫苗接种率低于本省外市户籍流动儿童,外省户籍和无户籍流动儿童NIP疫苗接种率低于本市外区户籍的流动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BCG接种率、OPV接种率、DPT接种率、MV接种率、HepB接种率、五苗接种率、五苗合格率)均低于常住儿童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动儿童未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为监护人工作忙而忘记接种程序及时间或没时间带儿童去接种。实施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管理后,2018年五苗全程接种率高于2014年五苗全程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岁流动儿童基础疫苗完成率和加强疫苗完成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结论流动儿童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较低,特别是外省和无户籍的流动儿童。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定位管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能有效促进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护团队 家庭式流动”儿童 网格化管理 国家免疫规划
下载PDF
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裕民 胡士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年第6期86-98,共13页
基于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深入探讨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及行为维度融入进程滞后于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家庭式流动总体上对于流动... 基于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深入探讨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及行为维度融入进程滞后于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家庭式流动总体上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式流动完整程度以及流入地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均具有正向影响,在流入地结构完整的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最大;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不同维度呈现双向影响趋势,对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对文化接纳和行为适应则相反;户籍是家庭式流动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式流动 社会融入
下载PDF
厦门市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叶苏 《南方人口》 CSSCI 2005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是对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实证研究 ,利用的是 2 0 0 3年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调查的数据资料。文章主要描述了厦门市流动家庭中夫妻的居住方式、与孩子的居住方式以及与双方父母的居住方式。尤其对影响流动人口夫妻居住方式的因素... 本文是对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实证研究 ,利用的是 2 0 0 3年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调查的数据资料。文章主要描述了厦门市流动家庭中夫妻的居住方式、与孩子的居住方式以及与双方父母的居住方式。尤其对影响流动人口夫妻居住方式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析 ,并建立了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最后笔者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和些许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方式 婚后居处 家庭式流动
下载PDF
SPECIAL ISSU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The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4
作者 Wang Jin Zhao Ju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In the course of the large-scale migration to the cities of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most migrant workers have left their children behind in their hometown, though some children do follow... In the course of the large-scale migration to the cities of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most migrant workers have left their children behind in their hometown, though some children do follow their parents to the city. The issue of the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of these children, whether "left behind" or "migrating,"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concern of society and the academic world. This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whether these children "stay behind" in their hometown or "flow" to the city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hild-rearing and education patterns reflected in survey information on over 3,000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2006. We find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individual and family factor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migrant workers' origins remain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whether children "stay behind" or "migrate."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behind the existence of "regional barriers" is an issue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left-behind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patter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