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2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萍 申煜 洪道俊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6-290,共5页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amilial episodic pain syndrome,FEPS)是儿童早期出现的严重发作性疼痛症,可偶见于成年起病,主要影响四肢远端,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临床症状趋于减弱。根据表型和遗传特性,FEPS至少包括FEPS1、FEPS2、FE...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amilial episodic pain syndrome,FEPS)是儿童早期出现的严重发作性疼痛症,可偶见于成年起病,主要影响四肢远端,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临床症状趋于减弱。根据表型和遗传特性,FEPS至少包括FEPS1、FEPS2、FEPS3三个亚型,分别由TRPA1、SCN10A、SCN11A基因突变引起。功能研究表明,这些基因中的所有错义突变都与阳离子通道的功能获得密切相关。由于部分FEPS患者可能表现出相对可治疗性和良好的预后,因此应重视FEPS的早期诊断和管理。本综述将阐述该病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法,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 电压门控钠通道 背根神经节 伤害疼痛
下载PDF
青少年女性四肢发作性疼痛15年——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彬彬 朱敏 洪道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6岁,因“四肢发作性疼痛15年余”于2019年3月2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V:1)自8月龄始出现无明显诱因阵发性哭闹,多在下午或夜间发生,每日2~5次不等,每次约数十分钟到1 h左右,哭闹时下肢不停踢动,有时伴足部大汗。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6岁,因“四肢发作性疼痛15年余”于2019年3月2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V:1)自8月龄始出现无明显诱因阵发性哭闹,多在下午或夜间发生,每日2~5次不等,每次约数十分钟到1 h左右,哭闹时下肢不停踢动,有时伴足部大汗。1岁半会说话时,患儿诉间断上下肢刀割样疼痛,主要位于肘、腕、膝和踝关节部位,并向肢体远端放射,每次持续30 min到1 h不等,间歇约1 h再次发作,反复3~4个周期后可自发缓解,疼痛发作1~2次每周。冬天发作时常伴随下肢出汗增多。阴雨或降温天气、疲劳等情况下易发作,尤其下雨天几乎均有发作,保暖或取暖后疼痛发作程度和频率均有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哭闹 青少年女 发作疼痛 刀割样 肢体远端 发作程度 降温天气 踝关节
下载PDF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3型1例
3
作者 肖易克 姜宏卫 +1 位作者 彭慧芳 史晓飞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93-695,I0005,共4页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EPS)是一种罕见病, 为一种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阵发性非炎症性疼痛综合征, 是家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可分为3种类型。本文报道1例因"全身多处疼痛"就诊的患者, 结合临床资料并进行全外显子组高通量...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EPS)是一种罕见病, 为一种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阵发性非炎症性疼痛综合征, 是家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可分为3种类型。本文报道1例因"全身多处疼痛"就诊的患者, 结合临床资料并进行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 结果显示携带SCN11A基因NM_014139.2: c.673C>T: p.R225C杂合突变, 综合临床症状诊断为F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 3型 基因突变 SCN11A基因
原文传递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梁芙萌 王方芳 唐熠达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诊疗指南,因此本文重点回顾并总结其流行病...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诊疗指南,因此本文重点回顾并总结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 多因素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 脂蛋白脂肪酶 三酰甘油 胰腺炎
下载PDF
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按摩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
5
作者 郑慧君 陈浩波 +1 位作者 马大正 潘鸿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7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按摩治疗湿热瘀结型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湿热瘀结型女性MP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 目的:观察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按摩治疗湿热瘀结型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湿热瘀结型女性MP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2组均治疗3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盆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盆腔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盆腔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FSF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按摩治疗湿热瘀结型MPPS女性患者,较采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能够更好地减轻盆腔疼痛,改善性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湿热瘀结证 加味桃核承气汤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手法按摩 功能
下载PDF
脉冲射频治疗对持续性脊柱疼痛综合征的疗效
6
作者 王玫懿(译) Dario A. 《中国康复》 2024年第7期426-426,共1页
持续性脊柱疼痛综合征(PSPS),以前被称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是一种以神经根性腿痛为特征的独特医学病症,有时合并下腰痛。脉冲射频(PRF)是治疗PSPS的一种常见方法,但当电极穿过骶上孔插入时,其缓解疼痛的成功率并不理想。为了提... 持续性脊柱疼痛综合征(PSPS),以前被称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是一种以神经根性腿痛为特征的独特医学病症,有时合并下腰痛。脉冲射频(PRF)是治疗PSPS的一种常见方法,但当电极穿过骶上孔插入时,其缓解疼痛的成功率并不理想。为了提高效果,开发了一种新的配置,以提供更有效的相关电场分布,这被称为优化电流流向(OCF)。本研究评估了这种方法对PSPS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腿痛 下腰痛 神经根 缓解疼痛 脊柱疼痛 持续
下载PDF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帅 漆学良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08-913,共6页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是以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发作性神经性疼痛。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认识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作为指导,易漏诊和误诊。...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是以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发作性神经性疼痛。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认识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作为指导,易漏诊和误诊。文中将围绕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 遗传 离子通道 综述
原文传递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睢泽源 杨昊璇 +6 位作者 陈宏禹 武宜轩 杜蕾 马子越 薛文勇 王亚轩 齐进春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77-479,共3页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性分化异常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00[1],患者具有女性核型却为男性表型,此类患者睾丸发育不良,无精子发生,少数患者伴有尿道下裂和男性乳房发育,大多数因为生育障碍就诊时而被发现[2]。目前关于此类...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性分化异常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00[1],患者具有女性核型却为男性表型,此类患者睾丸发育不良,无精子发生,少数患者伴有尿道下裂和男性乳房发育,大多数因为生育障碍就诊时而被发现[2]。目前关于此类患者治疗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现报告1例就诊于我院的46,XX SRY阳性的患者,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其遗传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6 XX男反转综合征 SRY SOX基因家族
下载PDF
中医手法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护理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小英 陈群连 +3 位作者 涂璨 颜琼 黄俊 李嘉蔚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8期119-123,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予以中医手法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的104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予以中医手法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的104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手法按摩+音乐疗法干预护理;比较两组负性情绪、睡眠质量、中医症候积分及疼痛程度。结果: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症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后,观察组SAS、SDS评分、PSQI、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3、7 d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老年ACS行PCI后患者中医手法按摩联合音乐疗法干预护理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手法按摩 音乐疗法 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脉介入术 情绪 疼痛 睡眠质量
下载PDF
短暂性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2例
10
作者 吴小燕 张庆奎 +3 位作者 武雷 孙慧 董钊 黄德晖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12-212,216,共2页
短暂性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CSF淋巴细胞增多(Ha-NDL)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非血管性、非感染性炎症性头痛,多呈自限性。现将近期我科收治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1.1例1患者,男,32岁,因“头痛伴呕吐2 d”入院,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 短暂性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CSF淋巴细胞增多(Ha-NDL)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非血管性、非感染性炎症性头痛,多呈自限性。现将近期我科收治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1.1例1患者,男,32岁,因“头痛伴呕吐2 d”入院,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胀痛,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6~7分,伴恶心、呕吐1次,躁动不安,无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缺损 非感染 自限 疼痛数字评价量表 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短暂 综合征 头痛
下载PDF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11
作者 周百灵 黄体龙 +4 位作者 庄宇 世淑兰 赵广周 夏世梅 奎莉越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7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对4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和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分子病因。方法选取2018至2021年到昆明市儿童医院检验科采血的患儿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腹部彩超,骨髓细胞学形态等检查确诊为家族性噬血细... 目的对4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和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分子病因。方法选取2018至2021年到昆明市儿童医院检验科采血的患儿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腹部彩超,骨髓细胞学形态等检查确诊为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4例患儿,获取外周血DNA对患儿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针对变异位点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4例患儿均因高热就诊,完善临床检查,患儿血相异常,血细胞减少(2系以上细胞受累),肝/脾大,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清铁蛋白、血清甘油三酯升高,骨髓发现噬血细胞现象,未见恶性肿瘤细胞。对4例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其中,3例患儿PRF1(NM_001083116.2)基因c.1349C>T(p.T450M)纯合突变,1例患儿UNC13D(NM_199242.2)基因c.3134C>T/c.754⁃8C>T(p.T1045M/p)复合杂合突变。两个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在多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本次检测出一个新的内含子变异。综合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3例患儿诊断为家族性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型(OMIM:603553),1例患儿诊断为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型(OMIM:608898)。结论PRF1、UNC13D基因突变可能是4例患儿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噬血细胞综合征 PRF1基因 UNC13D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
12
作者 毛丹丹 刘平 +3 位作者 胡文广 李思秀 蓝明平 杨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8-875,共8页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IESS)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并给予ACTH治疗的80例IESS患儿(男50例,女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CTH治疗2...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IESS)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并给予ACTH治疗的80例IESS患儿(男50例,女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CTH治疗28 d疗效分为有效组(n=39)与无效组(n=41),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基本信息、病因、治疗方案及治疗前后脑电图高度失律严重程度评分(即Kramer评分)等指标。构建修正Poisson回归模型以发现疗效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阳性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患儿起病年龄为1个月7 d~1岁9个月。发作形式包括单纯痉挛发作66例,合并其他发作如局灶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4例。32例ACTH治疗前已给予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4 d的Kramer评分分别为10.0(8.3,12.0)分和6.0(4.0,7.0)分。经ACTH治疗后39例(48.8%)有效。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中围产期存在异常、病因不明发育迟滞、ACTH治疗前已使用ASMs、ACTH给药剂量>2 U/(kg.d)、联合2种以上ASMs、治疗14 d时仍有发作的构成比高,且ACTH治疗14 d Kramer评分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正Poisson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两组ACTH治疗前是否使用ASMs(RR=0.546,95%CI 0.357~0.833,P=0.005)、治疗14 d后的Kramer评分(RR=0.701,95%CI 0.620~0.79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性别、年龄、围产期情况、病因、发作形式、治疗前Kramer评分、发病至治疗间隔时间、ACTH疗程、联合ASMs种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14 d的Kramer评分对疗效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930,95%CI 0.873~0.987,P<0.001],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84.6%,约登指数为0.773,即治疗14 d Kramer评分越高,疗效越差,以6分为截点值,每升高1分,疗效降低接近30.0%。结论治疗前已使用ASMs可能会影响ACTH的疗效,治疗14 d后的Kramer评分≥6分或可作为ACTH治疗IESS疗效不佳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癫痫痉挛综合征 痉挛发作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脑电图 治疗
下载PDF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报道
13
作者 赵鑫 薛伟 +4 位作者 祝新莉 井冬青 洪帆 郭筱 刘君玲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9-705,共7页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以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和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为主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临床上的罕...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以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和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为主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临床上的罕见疾病。本文介绍1例有PNH的老年男性患者,患者长期慢性溶血性贫血,不规律服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短期间断输入共计10 U洗涤红细胞后,出现伴有头痛、痫性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血压异常增高及微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PRES,此病需与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的预防、早期识别及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睡眠血红蛋白尿症 可逆后部脑病综合征 输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作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攀 张春军 +2 位作者 王文丽 徐春燕 姚黎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69-1772,共4页
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种以自主神经变化和炎症为特征的疼痛综合征,表现为区域分布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皮肤、营养改变^([1])。CRPS分为Ⅰ... 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种以自主神经变化和炎症为特征的疼痛综合征,表现为区域分布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皮肤、营养改变^([1])。CRPS分为Ⅰ型和Ⅱ型,CRPSⅠ型常见于骨折损伤、四肢手术及脑卒中后,一般认为没有周围神经损伤,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CRPSⅡ型发生在周围神经损伤之后,又称为灼性神经痛。CRPS临床症状多变,急性期通常表现为肢体“红、肿、热、痛”的炎性症状,又称为“热CR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疼痛综合征 神经痛 骨折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四肢手术 运动障碍
下载PDF
调神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对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千城 李海峰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779-1783,共5页
目的探讨调神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对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86例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43例给予... 目的探讨调神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对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86例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43例给予调神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的疼痛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期间急性疼痛发作次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情绪;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VAS值在组间、时间、交互方面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VAS值分别为(3.54±0.65)分、(2.51±0.53)分、(1.86±0.37)分低于对照组相应的VAS值(4.01±0.72)分、(3.04±0.58)分、(2.33±0.44)分;两组治疗后VAS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4周后VAS值均低于1周后(P<0.05),治疗4周后VAS值均低于2周后(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联合组VA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期间急性疼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PGE2、NF-κB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人采取调神法针刺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和改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血清IL-6、PGE2、NF-κB水平,且保障了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疼痛综合征 调神法针刺 现代康复疗法 情绪 炎症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骨科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潇 李文军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322-324,共3页
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好发于四肢,常表现为持续疼痛、感觉过敏、皮温改变、泌汗异常、水肿及营养障碍等[1],发病率约为0.07%[2]。由于疼痛等症状,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质... 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好发于四肢,常表现为持续疼痛、感觉过敏、皮温改变、泌汗异常、水肿及营养障碍等[1],发病率约为0.07%[2]。由于疼痛等症状,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Ott等[3]发现骨折是CRPS最常见的危险因素(42%),其次为不包括骨折的钝性外伤(如扭伤,21%)、手术(1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过敏 疼痛疾病 皮温 营养障碍 危险因素 骨折
下载PDF
家族性VHL综合征患者家系突变类型及二次打击的分析
17
作者 潘骏 陈禹鑫 +5 位作者 逯艳文 董翔 杨海洋 张古田 甘卫东 郭宏骞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799-804,共6页
目的分析家族性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患者家系的突变类型、临床特征,探索VHL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其二次打击的类型。方法收集VHL患者家系资料,并在先证者外周血和肾癌标本中提取DNA,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患者VHL基因... 目的分析家族性希佩尔·林道(VHL)综合征患者家系的突变类型、临床特征,探索VHL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其二次打击的类型。方法收集VHL患者家系资料,并在先证者外周血和肾癌标本中提取DNA,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患者VHL基因胚系突变位点,并通过UCSCXena数据库、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微卫星稳定性检测来明确患者的第二次打击位点。结果NGS测序发现胚系突变位点位于第3外显子上的c.500G>A R167Q突变,依据UCSCXena数据库、MSP分析、微卫星稳定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未见明确杂合性缺失、甲基化、体系突变。结论第3外显子的胚系突变是该家族性肾癌先证者出现临床特征的基础,第二次打击位点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对家族性肾癌家系的胚系突变和第二次打击位点的研究对患者及患者家系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数据库的利用能够为家族性肾癌突变、甲基化位点的筛选进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 家族 数据库 二次打击
下载PDF
电针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BDNF、NGF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王列 马帅 +8 位作者 马俊杰 于嘉祥 王树东 李记泉 李格格 胡哲 卞镝 王鹰 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大鼠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电针组(n=8)。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打击结合离心...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大鼠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电针组(n=8)。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模型,造模后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对3组进行热缩足潜伏期检测;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肌细胞形态学变化;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L4~6脊髓NGF及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NGF和BDN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电针干预后明显延长(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膨大、圆染的肌细胞,核内移明显,电针干预后肌细胞大小形状规则,较为接近正常组肌组织形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经电针干预后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显著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MPS大鼠的疼痛阈值,具体机制涉及了对促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的抑制,同时又与降低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4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血脂达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扬 王贇霞 高传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32-2237,共6页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的急危重症,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以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在年轻ACS患者中FH的检出率并不低,但对其降脂疗效随访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同时≤45岁ACS...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的急危重症,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以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在年轻ACS患者中FH的检出率并不低,但对其降脂疗效随访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同时≤45岁ACS患者血脂未达标的原因仍有待分析。目的研究≤45岁ACS患者中FH检出率及临床特点,并观察降脂疗效,对患者血脂未达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且可获取随访血脂记录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空腹8 h后采集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75%定义为冠脉严重狭窄。采用荷兰临床脂质网络(DLCN)评分诊断可能FH,并根据DLCN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可能FH组(n=57)和非FH组(n=223)。随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观察降脂治疗的疗效,LDL-C<1.4 mmol/L认定为血脂达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降脂治疗后患者血脂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80例患者,两组患者他汀治疗史、冠心病家族史、超高危冠心病比例、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发病类型、总胆固醇、基线LDL-C、冠脉严重狭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FH组患者随访LDL-C、LDL-C变化量、LDL-C降幅高于非FH组,血脂达标率低于非FH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OR=4.32,95%CI(1.21,15.42)〕、基线LDL-C水平升高〔OR=2.22,95%CI(1.62,3.03)〕是≤45岁ACS患者血脂达标的危险因素(P<0.05),应用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OR=0.10,95%CI(0.03,0.40)是≤45岁ACS患者血脂达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45岁ACS患者中可能FH患者并不少见(20.36%),值得临床关注;可能FH组患者LDL-C降低幅度更大,但血脂达标率仍低于非FH组;在≤45岁ACS患者中,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和基线LDL-C水平较高的人群降脂达标率更低,应用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可以促使LDL-C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综合征 家族高胆固醇血症 胆固醇 LDL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滞动针干预“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镇痛的作用机制
20
作者 赵丽萍 陈艺箔 +3 位作者 王雅倩 李之彤 张琪 苟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614-3623,共10页
背景:滞动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镇痛效果显著,但镇痛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滞动针干预激痛点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6)和造模组(n=38),造模组采用“打击结合... 背景:滞动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镇痛效果显著,但镇痛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滞动针干预激痛点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6)和造模组(n=38),造模组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制备左侧股内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造模12周后随机挑选6只验证造模成功,将剩余32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6)与滞动针组(n=16),使用滞动针对滞动针组大鼠左侧股内侧肌局部激痛点进行干预治疗,2次/周,治疗4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进行左足机械缩足阈值测定;治疗后第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左侧股内侧肌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免疫组化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和c-fos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滞动针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降低(P<0.05);治疗4周后,滞动针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高于模型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等,肌细胞增大并出现核内移现象,细胞内出现圆形挛缩结节以及紧张带;滞动针组肌纤维排列整齐,肌细胞多呈角状,细胞内偶见挛缩结节;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P物质水平升高(P<0.05),血清中β-内啡肽及脑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滞动针组血清中P物质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β-内啡肽及脑中P物质、β-内啡肽水平均升高(P<0.05);④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fos、Iba-1阳性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滞动针组c-fos阳性表达升高(P<0.05),Iba-1阳性表达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均降低(P<0.05);(5)结果表明,滞动针可能通过抑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下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间接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释放β-内啡肽、增加c-fos神经元兴奋性,从而降低中枢致敏程度,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滞动针 中枢镇痛 脑源神经营养因子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