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对抗措施对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Tutaj M Marthol H +2 位作者 Berlin D. M.J. Hilz 牛亚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5期38-38,共1页
Familial dysautonomia (FD) patients frequently experience debilitating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Since physical countermaneuvers can increase blood pressure (BP) in other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Familial dysautonomia (FD) patients frequently experience debilitating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Since physical countermaneuvers can increase blood pressure (BP) in other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termaneuvers in FD patients. In 17 FD patients (26.4 ± 12.4 years, eight female), we monitored heart rate (HR), blood pressure (BP), cardiac output (CO), 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TPR) and calf volume while supine, during standing and during application of four countermaneuvers: bending forward, squatting, leg crossing, and abdominal compression using an inflatable belt. Countermaneuvers were initiated after standing up, when systolic BP had fallen by 40 mmHg or diastolic BP by 30 mmHg or presyncope had occurred. During active standing, blood pressure and TPR decreased, calf volume increased but CO remained stable. Mean B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bending forward (by 20.0 (17- 28.5) mmHg; P = 0.005) (median (25th - 75th quartile)), squatting (by 50.8 (33.5- 56) mmHg; P = 0.002), and abdominal compression (by 5.8 (- 1- 34.7) mmHg; P = 0.04) - but not during leg-crossing. Squatting and abdominal compression also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O (by 18.1 (- 1.3- 47.9) % during squatting (P = 0.02) and by 7.6 (0.4- 19.6) % during abdominal compression (P = 0.014)). HR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countermaneuvers. TP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ly during squatting (by 37.2 (11.8- 48.2) % ; P = 0.01). However, orthopedic problems or ataxia prevented several patients from performing some of the countermaneuvers. Additionally, many patients required assistance with the maneuvers. Squatting, bending forward and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n improve orthostatic BP in FD patients, which is achieved mainly by an increased cardiac output. Squatting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orthostatic blood pressure in FD patients. Su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specific countermaneuver depends on the orthopedic or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each FD patient and must be individually tested before a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 can b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直立低血压 对抗措施 家族 患者 身体 疗效 心率(HR) 总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
下载PDF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探讨
2
作者 杨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92-94,共3页
分析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和阵发性心房颤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借助动态心电图来分析60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白天和夜晚两段时间内心率变化的主要指标,重点是分析SDNN、LF、HF和其他不同指标的变化。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60名患者在发生心... 分析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和阵发性心房颤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借助动态心电图来分析60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白天和夜晚两段时间内心率变化的主要指标,重点是分析SDNN、LF、HF和其他不同指标的变化。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60名患者在发生心房颤动之前的SDNN和HF都在不断地变大,但是LF/HF的值却在变小,但是LF这一指标并未表现出不同。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夜间时HF的值要比LF高,而且在白天并没有表现的有所不同,但是夜间LH和HF的指标要比白天高。结论 所有的阵发性房颤动患者在白天的阶段迷走神经会不断地增强,我们需要借助神经张力的变化来判断房颤发作的主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 功能异常 阵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伴肌张力增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石艳敏 王琳 +2 位作者 程娜 邓方 颜秀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40-741,共2页
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伴肌张力增高(paroxysmal autonomic instability with dystonia,PAID)是严重脑损伤后出现的一种以间歇性谵妄、大汗、高热、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同时伴肌张力异常、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躁动... 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伴肌张力增高(paroxysmal autonomic instability with dystonia,PAID)是严重脑损伤后出现的一种以间歇性谵妄、大汗、高热、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同时伴肌张力异常、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躁动、瞳孔放大等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肌张力增高 脑损伤后 发作 文献复习 肌张力异常 去大脑强直 心动过速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3种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方法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钱玉英 顾爱明 《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2期84-85,共2页
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猝死,其原因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室颤动,80%有冠心病病史。虽然心脏疾病存在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可以使得猝死的危险增加,但是单一因素其实并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现有的研究证实心血管自主神经异常与心律... 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猝死,其原因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室颤动,80%有冠心病病史。虽然心脏疾病存在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可以使得猝死的危险增加,但是单一因素其实并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现有的研究证实心血管自主神经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疾病的预后均有密切关系。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手段从最早的临床检查(如冰水试验)和以后发展的心率变异性(HRV)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神经功能检测 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 致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自主神经异常 心脏疾病 心率变异
下载PDF
心脏自主神经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5
作者 宫鑫成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76-278,共3页
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病理性增高,可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多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过去常需采用起搏器治疗。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心脏去神经消融的方法治疗上述疾病,... 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病理性增高,可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多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过去常需采用起搏器治疗。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心脏去神经消融的方法治疗上述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心律失常 心脏自主神经 消融治疗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窦房结功能异常 房室传导阻滞 病理 起搏器
下载PDF
心得安试验对大学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诊断的意义
6
作者 刘国芹 《中国校医》 2005年第2期125-125,共1页
关键词 心得安试验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器质心脏病 研究生入学 高校大学生 心电图表现 协助诊断 临床常用 重要意义 ST-T 无创 冠心病 异常
下载PDF
家族性功能性心电图异常2例报告
7
作者 于正翠 林乐生 +1 位作者 赵笑燕 马广静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年第11期829-829,共1页
1 临床资料 例1 病人女,32岁。自述高考查体疑为心肌炎,来我院检查。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距逐渐缩短至出现长的间歇,呈典型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因无临床症状,未给予治疗。毕业后在我院多次检查,时而表现Ⅱ度... 1 临床资料 例1 病人女,32岁。自述高考查体疑为心肌炎,来我院检查。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距逐渐缩短至出现长的间歇,呈典型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因无临床症状,未给予治疗。毕业后在我院多次检查,时而表现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时而表现为交界性逸搏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异常 功能 家族 窦房传导阻滞 交界逸搏心律 Ⅱ度Ⅰ型 心电图表现 临床资料
下载PDF
一个家族性异常白蛋白性高甲状腺素血症家系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琳琳 黄凤姣 +1 位作者 潘梦醒 赵艳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分析1个家族性异常白蛋白性高甲状腺素血症(FDH)家系的遗传学特点及甲状腺激素的实验室检测特点。方法:收集2021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男性FDH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先证者全部基因各外... 目的:分析1个家族性异常白蛋白性高甲状腺素血症(FDH)家系的遗传学特点及甲状腺激素的实验室检测特点。方法:收集2021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男性FDH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先证者全部基因各外显子的序列变异情况,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家系其他成员白蛋白(ALB)基因的变异情况。分别应用Roche、Beckman、Abbott 3种平台试剂盒检测该家系中FDH患者的FT 3、FT 4、TSH水平。结果:家系中共有4例患者。经基因检测均存在相同的ALB基因错义突变c.725G>A(p.R218H);先证者父亲及外祖母未患病,且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4例FDH患者TT 4超出正常上限0.25~0.56倍,TT 3及rT 3均未超出正常范围。4例FDH患者Roche、Beckman、Abbott平台检测结果显示FT 3测定值超正常上限百分比分别为0.0%~6.9%、0.0%~11.4%、0.0%~7.8%,FT 4测定值超正常上限百分比分别为25.1%~39.4%、32.8%~92.8%、0.0%~11.3%。结论:R218H突变的FDH患者血清TT 4轻度升高,不同平台所测FT 4水平升高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异常白蛋白高甲状腺素血症 总甲状腺素 甲状腺功能正常 白蛋白基因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NSE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守章 胡旻雷 饶容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8期63-67,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治疗的82例ACI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联合...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治疗的82例ACI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和NSE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6%VS87.8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12、24、48及72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①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有差别(F=13.246,P=0.000);②两组间的NIHSS评分有差别(F=22.331,P=0.000),联合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③两组NIHS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别(F=16.371,P=0.000)。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NSE水平变化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依达拉奉基础上,联合运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的效果更佳,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效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老年人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家族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家族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系统回顾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晶瑶 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家族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familial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以转甲状腺素蛋白为沉积物的淀粉样变性类疾病,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其特征,并具有广泛的种族分布。疾病最初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及自主神经功... 家族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familial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以转甲状腺素蛋白为沉积物的淀粉样变性类疾病,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其特征,并具有广泛的种族分布。疾病最初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而导致越来越多的脏器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甲状腺素蛋白 淀粉样变 家族 系统回顾 临床表现 常染色体显遗传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
下载PDF
植物性神经系疾病
11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1年第11期175-177,共3页
关键词 偏头痛治疗 利扎曲坦 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神经系疾病 病理生理机制 患者 医科 生活质量 长期治疗 色胺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内脏高敏感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蒋文瑜 张红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9-501,共3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内脏高敏感性和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近年来,内脏高敏感性形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IBS研究的热点,现就IBS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内...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内脏高敏感性和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近年来,内脏高敏感性形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IBS研究的热点,现就IBS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内脏高敏感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内脏高敏感 IBS患者 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道动力异常 病理生理基础 敏感形成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彭红兵 宋炳辉 +6 位作者 李俊青 赵树梅 郝俊华 程艳敏 肖瑞芳 李彩红 于魁忠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对象60例,分为三组:Ⅰ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Ⅱ组有家族史的高血压前期患者,Ⅲ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对象60例,分为三组:Ⅰ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Ⅱ组有家族史的高血压前期患者,Ⅲ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以此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基本正常,因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否是高血压形成机制中的一个早期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患者 超声检测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高血压前期 正常对照组 反应充血 肱动脉内径 显著差异 超声评价 研究对象 硝酸甘油 舌下含服 高频超声 高血压组 血管内径 形成机制 变化率 家族
下载PDF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云 《常州实用医学》 2012年第6期409-410,共2页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糖尿病导致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27%-85%,其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排尿功能异常,主要有尿频、排尿无...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糖尿病导致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27%-85%,其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排尿功能异常,主要有尿频、排尿无力、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症状。迄今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膀胱支配神经异常、逼尿肌病变有关。临床治疗手段比较棘手,早期症状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待病情严重时治疗常较困难。但经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有一定程度的逆转。本院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31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膀胱 护理 患者 排尿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病变 排尿功能异常 充盈尿失禁 临床治疗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15
作者 郭迎丽 郭军红 +1 位作者 赵晓妹 薛慧如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期109-109,共1页
探究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试验对象为12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倾斜试验,分析检验阳性率。结果:120例患者经倾斜试验后,阳性检出率为47.50%(57/120);其中VD型所占比54.39... 探究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试验对象为12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倾斜试验,分析检验阳性率。结果:120例患者经倾斜试验后,阳性检出率为47.50%(57/120);其中VD型所占比54.39%(31/57)、MX型所占比33.33%(19/57)、CI型所占比12.28%(7/57)。不同分型的血压和心率水平均降低,其中MX型、CI型心率下降幅度大于VD型、VD型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其他类型,P<0.05。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通常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若干预不及时,易导致晕厥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晕厥 倾斜试验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临床应用效果
下载PDF
植物性神经系疾病
16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001年第2期178-178,共1页
0107164 长春新碱诱发神经病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Pal P K∥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1999,39(6).-323~330 冀医情 0107165 人类染色体9q31中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基因的精确图谱和单位型分析/Blumenfeld A∥Am J Hum Genet... 0107164 长春新碱诱发神经病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Pal P K∥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1999,39(6).-323~330 冀医情 0107165 人类染色体9q31中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基因的精确图谱和单位型分析/Blumenfeld A∥Am J Hum Genet.-1999,64(4).-1110~1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机能异常 电生理研究 长春新碱 人类染色体 家族 神经 神经系疾病 单位型 基因 图谱
下载PDF
家族性多囊肝多囊肾1例
17
作者 曹小惠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4期337-338,共2页
多囊肝,多囊肾系先天性肝肾畸形,我科收治1例且有家族性,现报告如下: 患者,李某,男,61岁,主因高热4天入院,既往经常有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纳少等不适。4天前无何诱因发热,体温高达39℃以上,呈稽留热,伴右上腹痛,食欲不振,纳少,嗳气加重,... 多囊肝,多囊肾系先天性肝肾畸形,我科收治1例且有家族性,现报告如下: 患者,李某,男,61岁,主因高热4天入院,既往经常有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纳少等不适。4天前无何诱因发热,体温高达39℃以上,呈稽留热,伴右上腹痛,食欲不振,纳少,嗳气加重,查:T:39.2℃,BP:20/12KPa心肺未见异常,肝于右肋下可触及约4.0cm,表面不平,有液体波动感,轻压痛,双肾未扪及,肾区轻度叩击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多囊肝 家族 液体波动 心肺未见异常 功能衰竭 肾畸形 先天疾病 右上腹痛 肝肾功能
下载PDF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抑郁和高度焦虑与每日皮质醇节律异常相关
18
作者 王惠珍 肖灿华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年第7期331-331,共1页
关键词 乳腺癌患者 转移 皮质醇节律 抑郁 Inventory) 相关 焦虑 高度 自主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功能异常 免疫系统 危险因素 早期死亡 平均水平 下降率
下载PDF
遗传病 先天性疾病 家族性疾病
19
作者 王武中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1999年第6期46-46,共1页
人们经常听到关于某某病是遗传病,某某病是先天性疾病或具有家族性的说法,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遗传病 是指近亲代的致病基因传给子代,致病基因导致子代出现形态、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生化过程异常的疾病。有人认为遗传病应是出生... 人们经常听到关于某某病是遗传病,某某病是先天性疾病或具有家族性的说法,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遗传病 是指近亲代的致病基因传给子代,致病基因导致子代出现形态、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生化过程异常的疾病。有人认为遗传病应是出生就发病,或者片面地称为先天性疾病,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遗传病有一部分确实是在出生时即表现出异常,如耳聋、多指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遗传病在出生时并没有表现出异常,随着年龄增长才出现异常表现,如血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病 先天疾病 家族疾病 致病基因 肌营养不良 先天心脏病 生理功能 血友病 生化过程 异常表现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儿童家族性高脂血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20
作者 Wiegman A. Hutten B.A. +2 位作者 De Groot E. J.J.P. Kastelein 姜馨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6-7,共2页
Context: Children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have endothelial d ysfunct ion and increase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which herald the prematur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they develop later in life. Alth... Context: Children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have endothelial d ysfunct ion and increase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which herald the prematur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they develop later in life. Although intervention thera py in the causal pathway of this disorder has been available for more than a dec ade,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olesterol-lowering medication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in children.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2-year efficacy an d safety of pravastatin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Design: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at recruited chil dren between December 7, 1997, and October 4, 1999, and followed them up for 2 y ears.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wo hundred fourteen children with familial hype rcholesterolemia, aged 8 to 18 years and recruited from an academic medical refe rral center in the Netherlands. Intervention: After initiation of a fat-restric ted diet and encouragement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childr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treatment with pravastatin, 20 to 40 mg/d (n=106), or a plac ebo tablet (n=108).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primary efficacy outcome was the change from baseline in mean carotid IMT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over 2 ye ars; the principal safety outcomes were growth, maturation, and hormone level me asurements over 2 years as well as changes in muscle and liver enzyme levels. Re sults: Compared with baseline, carotid IMT showed a trend toward regression with pravastatin (mean <<SD>>, -0.010 <<0.048>> mm; P=.049), whereas a trend toward pro gression was observed in the placebo group (mean <<SD>>, +0.005 <<0.044>> mm; P=.28 ). The mean (SD) change in IMT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0.014 <<0.046>> mm) was significant (P=.02). Also, pravastatin significantly reduced mean low-densi 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compared with placebo (-24.1%vs +0.3%, res pectively; P< .001).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for growth, muscle or liver en zymes, endocrine function parameters, Tanner staging scores, onset of menses, or testicular volume between the 2 groups. Conclusion: Two years of pravastatin th erapy induced a significant regress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ldren wi 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with no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sexual matu ration, hormone levels, or liver or muscle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高脂血症 他汀类药物 随机对照试验 普伐他汀 安慰剂对照 内皮功能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 基线值 中膜厚度 主要评价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