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mNPV侵染对家蚕β-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杨伟克 张露斯 +2 位作者 范永慧 刘增虎 唐芬芬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56,共7页
为了深入解析β-N-乙酰葡萄糖苷酶(GlcNAcases)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经口感染5龄起家蚕,在感染后3、6、9、12、24 h提取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lcNAcases基因的表达水平... 为了深入解析β-N-乙酰葡萄糖苷酶(GlcNAcases)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经口感染5龄起家蚕,在感染后3、6、9、12、24 h提取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lcNAcase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GlcNAcases测试盒测定GlcNAcases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口感染BmNPV后,家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GlcNAcases活性整体呈现先逐渐升高后急剧降低的趋势;而家蚕机体4个GlcNAcases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不同组织中存在一定差异。在感染BmNPV后3~12 h,血淋巴中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2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BmGlcNAcase3和BmGlcNAcase4表达量与对照组(未感染)无差异;在感染后24 h,血淋巴中4个GlcNAcases基因表达量均开始下调,且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肪体组织中BmGlcNAcase2和BmGlcNAcase3在感染BmNPV后其表达量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其中BmGlcNAcase2的表达量在感染BmNPV后3 h就开始上调,BmGlcNAcase3的表达量在9 h才开始上调,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4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感染BmNPV后,中肠BmGlcNAcase2和BmGlcNAcase4的表达量整体先逐渐上调,增高至一个峰值,随后急剧减弱,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而BmGlcNAcase1和BmGlcNAcase3在感染BmNPV后其表达量呈现下调趋势,表达量逐渐降低。综上,BmGlcNAcase2编码的GlcNAcases在家蚕抵御BmNPV的侵染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β-N-乙酰葡萄糖苷酶 家蚕 酶活性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概况
2
作者 王永生 杨海 +3 位作者 陈松 杨丽莎 范永慧 朱水芬 《北方蚕业》 2024年第1期1-5,25,共6页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蚕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关键,对节约耕地、稳定蚕茧产量、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简述了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展...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蚕桑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关键,对节约耕地、稳定蚕茧产量、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简述了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展望随着蚕业科技创新的加快与跨学科深入研究,将推动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革命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育 适应性家蚕品种 科技创新
下载PDF
人工饲料饲育家蚕5龄期的饲料效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安皆 周丽霞 +1 位作者 华丽峰 宋洪燕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探明人工饲料饲育家蚕5龄期饲料效率与全龄桑叶育间的差异,为家蚕人工饲料的改进和饲育技术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全龄桑叶育为对照(CK),研究家蚕5龄期不同饲育方式[1~5龄饲料育(5龄饲料育)、1~4龄饲料育5龄桑叶育(5... 【目的】探明人工饲料饲育家蚕5龄期饲料效率与全龄桑叶育间的差异,为家蚕人工饲料的改进和饲育技术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全龄桑叶育为对照(CK),研究家蚕5龄期不同饲育方式[1~5龄饲料育(5龄饲料育)、1~4龄饲料育5龄桑叶育(5龄桑叶育)]饲料效率间的差异。【结果】5龄饲料育家蚕第3天、第4天、第5天蚕体质量增量高于CK,第2天、第3天、第4天、第6天消化量低于CK,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体质转化率高于CK。5龄饲料育和5龄桑叶育的全茧转化效率、全茧生产效率、茧层转化效率和茧层生产效率均低于CK,5龄饲料育较CK分别低0.53百分点、0.10百分点、0.25百分点和0.08百分点,5龄桑叶育较CK分别低0.38百分点、0.14百分点、0.14百分点和0.06百分点;与5龄桑叶育相比,5龄饲料育除全茧生产效率高0.04百分点外,全茧转化效率、茧层转化效率、茧层生产效率分别低0.15百分点、0.11百分点和0.02百分点。【结论】全龄人工饲料育家蚕5龄期饲料效率低于全龄桑叶育,人工饲料饲育家蚕在饲料效率方面与全龄桑叶育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饲料效率 体质转化率 茧质成绩
下载PDF
家蚕响应微孢子虫感染的可变剪接事件分析
4
作者 璩檾昇 浦仕奇 +3 位作者 徐梅 方昱嘉 唐旭东 钱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0-516,共7页
【目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引发的微粒子病是影响蚕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为了揭示可变剪接(AS)基因在家蚕响应微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对其中肠内的AS事件进行分析。【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TM 4000测序平台,对健康家蚕... 【目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引发的微粒子病是影响蚕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为了揭示可变剪接(AS)基因在家蚕响应微孢子虫感染中的作用,对其中肠内的AS事件进行分析。【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TM 4000测序平台,对健康家蚕(对照组)和被微孢子虫感染的家蚕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MATS软件对样品中的AS事件与差异剪接基因(DSGs)进行鉴定,并对DSGs进行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对照组和感染组中分别检测到5346个和4992个AS事件,两组的AS事件类型都以外显子跳跃(SE)事件为主,差异分析发现了25个显著的DSGs。GO富集分析表明,DSGs主要富集在21个条目,其中以细胞过程、物质代谢、结合、催化活性的基因数量较多;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DSGs富集数较多的是信号传导、免疫系统、多糖生物合成与降解、能量代谢等通路。【结论】家蚕中肠组织存在大量AS事件,在微孢子虫感染过程中存在25个DSGs,其功能涉及新陈代谢和细胞免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微孢子虫 中肠 可变剪接 转录组
下载PDF
家蚕素斑品种菁松的茶斑限性定向转育
5
作者 廖鹏飞 李琼艳 +7 位作者 罗顺高 刘敏 朱红涛 李继娅 白红英 陈海佺 范永慧 董占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 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进行个体和蛾区选择淘汰,将云蚕7A的普斑限性基因和Cb的茶斑基因转入现行素斑品种菁松中,定向转育得到菁A茶限和菁B茶限。结果表明:转育过程中,幼虫斑纹分化成颜色与形状易于分辨的茶斑与非茶斑2种类型,转育得到的菁A茶限和菁B茶限幼虫在3龄初期就会呈现茶斑颜色深浅明显不同的分化,能准确分辨雌雄,其虫蛹率分别为96.91%和96.40%,全茧量分别为1.62 g和1.56 g,茧层率分别为23.78%和23.26%,经济性状与其轮回亲本的差异较小,表现出健康好养、茧质优良等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创建特殊性状的育种材料、差异化利用雌雄蚕,以及降低雄蚕种繁育成本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普斑限性 素斑 茶斑限性 定向转育
下载PDF
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明湖春江的育成
6
作者 姚陆松 邵国昌 +5 位作者 钱荷英 杜鑫 陈金娥 徐霞 何秀玲 王永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2-288,共7页
针对农村蚕桑生产中血液型脓病危害严重的现状,利用抗病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和回交的方法选育出抗血液型脓病的家蚕四元杂交新品种明湖春江。国家和浙江省实验室鉴定结果显示,明湖春江4龄起蚕虫蛹率、出丝率与秋丰×白玉(对照)相仿,... 针对农村蚕桑生产中血液型脓病危害严重的现状,利用抗病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和回交的方法选育出抗血液型脓病的家蚕四元杂交新品种明湖春江。国家和浙江省实验室鉴定结果显示,明湖春江4龄起蚕虫蛹率、出丝率与秋丰×白玉(对照)相仿,万蚕产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8.78%、11.25%;解舒丝长达900 m以上,超过对照;洁净高于94分。国家和浙江省农村生产试验的张种产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36%、11.06%,健蛹率与对照相仿。抗血液型脓病检测结果表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sis,BmNPV)对明湖春江的LC_(50)值为3.102×10^(8)mL^(-1),对照为2.085×10^(6)mL^(-1)。新品种于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22年12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秋期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血液型脓病 斑纹限性 品种选育 明湖春江
下载PDF
亚致死剂量氰戊菊酯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7
作者 俞瑞鲜 胡秀卿 +4 位作者 柳新菊 汤涛 吴珉 吴声敢 赵学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1,共8页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氰戊菊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生长发育毒性,为农桑混栽区害虫防治药剂选择提供参考。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2龄起蚕的96 h-LC50为0.251~0.570 mg·L^(-1),属于高毒和剧毒级别。生长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氰戊菊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生长发育毒性,为农桑混栽区害虫防治药剂选择提供参考。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2龄起蚕的96 h-LC50为0.251~0.570 mg·L^(-1),属于高毒和剧毒级别。生长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0.062 8、0.020 9、0.006 98、0.002 33、0.000 775 mg·L^(-1))的氰戊菊酯处理对家蚕眠蚕体重和发育历期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家蚕龄期的增长其影响逐渐减弱;0.002 33、0.000 775 mg·L^(-1)氰戊菊酯处理对家蚕化蛹率和死笼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个体生长发育影响明显;0.062 8、0.020 9、0.006 98 mg·L^(-1)氰戊菊酯处理组家蚕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氰戊菊酯对家蚕具有极高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因此,在农桑混栽区使用氰戊菊酯时应注意,避免雾滴漂移或其他农事活动污染桑园引起家蚕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戊菊酯 家蚕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毒性
下载PDF
家蚕30K蛋白BmLP1的表达模式及其在胚胎中的作用
8
作者 张艳 董照明 +6 位作者 夏建华 令狐青青 万娜 张仁义 卢忠燕 林英 赵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106,共8页
家蚕30K蛋白是家蚕血液和卵中的高丰度蛋白,参与营养、免疫、抑制细胞凋亡等功能.探究30K蛋白在家蚕体内的表达模式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30K蛋白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4种30K蛋白基因Bmlp1,Bmlp2,Bmlp3和Bmlp7都含有信号肽.其中,B... 家蚕30K蛋白是家蚕血液和卵中的高丰度蛋白,参与营养、免疫、抑制细胞凋亡等功能.探究30K蛋白在家蚕体内的表达模式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30K蛋白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4种30K蛋白基因Bmlp1,Bmlp2,Bmlp3和Bmlp7都含有信号肽.其中,Bmlp1与其他30K蛋白的序列相似性小于50%.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Bmlp1从5龄第3 d到化蛹第1 d在脂肪体中表达量都比较高,之后表达量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mLP1从5龄第5 d到化蛹第4 d在血淋巴中的含量都比较高,之后含量降低.与血淋巴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卵巢中的BmLP1在上蔟第2 d被检测到,之后含量一直增加,化蛾时含量达到最高.这是由于上蔟第2 d卵巢管迅速长大,血液中的BmLP1等营养蛋白逐渐转运至卵巢管的未受精卵并开始积累.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在胚胎发育前期,BmLP1分布于蚕卵的卵黄颗粒中,在孵化前期,BmLP1被吞入胚胎的肠道内.体外孵育结果表明,蚁蚕粗提物可以降解BmLP1,暗示蚁蚕肠道内可能存在某种蛋白酶可以将大部分BmLP1水解,最终为蚁蚕的孵化提供能量或者氨基酸.系统分析了BmLP1在不同发育时期脂肪体、血液、卵巢和胚胎中的表达特征,揭示了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30K蛋白 BmLP1 胚胎发育 血淋巴
下载PDF
两个家蚕CPFL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9
作者 刘惠芬 华丽峰 +4 位作者 刘文光 娄齐年 衣葵花 李云芝 郭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昆虫CPFL表皮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结构蛋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家蚕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CPFL基因,命名为BmHCP1和BmHCP2。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2个蛋白在羧基末端均具有CPFL表皮蛋白典型的保守结构序列YGW以及重复序列AAH、AAPA、AAP... 昆虫CPFL表皮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结构蛋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家蚕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CPFL基因,命名为BmHCP1和BmHCP2。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2个蛋白在羧基末端均具有CPFL表皮蛋白典型的保守结构序列YGW以及重复序列AAH、AAPA、AAPV。进化树分析显示,2个蛋白与鳞翅目昆虫艺神袖蝶(Heliconius erato)和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具有较高同源性。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BmHCP1和BmHCP2存在组织、时相特异性表达,幼虫期在头部、中肠、表皮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蛹期除翅原基、血淋巴、触角和足等组织外均有较高表达量;成虫期在足、触角、翅原基、表皮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蛹期在大多数组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幼虫期和成虫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家蚕表皮蛋白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CPFL表皮蛋白 序列分析 表达分析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昆虫激素对家蚕不同组织β-N-乙酰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杨大平 范永慧 +3 位作者 胡昌雄 唐芬芬 王永生 杨伟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3-1887,共5页
【目的】研究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处理对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β-N-乙酰葡萄糖苷酶(β-N-acetylgucosaminidase,GlcNAcases)活性的影响,为深入解析家蚕GlcNAcases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射蜕皮激素20E和保... 【目的】研究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处理对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β-N-乙酰葡萄糖苷酶(β-N-acetylgucosaminidase,GlcNAcases)活性的影响,为深入解析家蚕GlcNAcases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射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分别测定6、12、18、24和48 h家蚕幼虫血淋巴、脂肪体、中肠、表皮和丝腺中GlcNAcases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在JH处理组,家蚕幼虫血淋巴GlcNAcases活性在12 h便开始显著增高,在18、24和48 h持续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0E处理组,血淋巴GlcNAcases活性仅在24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20E处理组和JH处理组,脂肪体组织GlcNAcases的活性变化情况相似,在6、12和18 h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在24和48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经20E或JH处理后,中肠组织GlcNAcases活性在6和12 h均略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在18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在48 h酶活性降低至对照组水平。20E处理后,表皮GlcNAcases活性在12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18和24 h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48 h酶活性降低至对照组水平。JH处理后,表皮组织GlcNAcases活性在12、18和24 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在48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丝腺组织中的GlcNAcases活性在20E处理12 h开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随后酶活性持续增强,在18和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在48 h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JH处理12 h GlcNAcases活性开始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18 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24和48 h持续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对家蚕幼虫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中GlcNAcases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表皮和丝腺组织中,20E能促进并激活GlcNAcases的活性,而JH则抑制其的活性。这提示GlcNAcases在家蚕幼虫不同组织发挥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并且不同激素对GlcNAcases活性的影响效果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皮激素 保幼激素 家蚕 β-N-乙酰葡萄糖苷酶 酶活性
下载PDF
活蛹缫丝对家蚕综合经济性状的影响
11
作者 胡春梅 张智勇 +4 位作者 粟思源 刘俊凤 张锦川 肖文福 刘彬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53-62,共10页
【目的】探明活蛹缫丝对家蚕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健康性、茧丝质量、品种特性等综合经济性状的影响,为家蚕新材料的创制、筛选和固定以及突破性新蚕品种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2年,以亲本造A和兰B为试验材料,连续4代... 【目的】探明活蛹缫丝对家蚕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健康性、茧丝质量、品种特性等综合经济性状的影响,为家蚕新材料的创制、筛选和固定以及突破性新蚕品种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2年,以亲本造A和兰B为试验材料,连续4代对亲本进行活蛹缫丝试验并进行继代保育,同时随代制备杂交组合,以未进行活蛹缫丝的亲本和杂交组合为对照,调查龄期经过、四龄病小蚕数量、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观测茧形情况并分粒计数、缫丝茧个体重量和范围、切断、纇节、丝长、丝干重,调查母蛾产卵量、不良卵粒数及孵化情况。【结果】活蛹缫丝亲本(造A和兰B)饲育成绩中结茧率、虫蛹率和全茧量3项指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部分指标的提升与饲育季节相关。亲本的纇节与切断次数随活蛹缫丝不断深入而逐代明显减少,茧丝长度明显增长。活蛹缫丝导致亲本的产卵量减少,产附变差。产卵量变化在亲本间及亲本与对照间差异均显著(P<0.05)。杂交组合(造A×兰B)饲育指标中发育经过(五龄和全龄经过)、普茧率和结茧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健蛹率较对照有一定增加,万头蚕产茧量较对照有不同程度减少;全茧量和茧层率因季节呈动态变化,总平均与对照基本持平;万头蚕产茧量和虫蛹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杂交组合缫丝成绩中清洁和净度与对照无差别,上车茧率和解舒率随活蛹缫丝不断深入而逐代提高,茧丝长、茧丝纤度和万米吊糙呈动态变化,总平均与对照基本持平;茧丝长和解舒率2项指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活蛹缫丝处理亲本(造A和兰B)的纇节与切断次数随缫丝不断深入而逐代明显减少,茧丝长明显增长,普茧率和茧层率与对照基本持平。亲本结茧率和健蛹率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茧率造A和兰B春季分别提升3.69%和3.76%,秋季分别提升8.13%和1.70%;健蛹率造A和兰B春季分别提升4.55%和6.19%,秋季分别提升8.23%和0.98%。亲本经活蛹缫丝的杂交组合(造A×兰B)的普茧率、健蛹率、茧质成绩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春季的普茧率、健蛹率、解舒率和丝长分别较对照提高3.73%、0.84%、3.00%和4.34%;秋季的普茧率与对照基本持平,而健蛹率、解舒率和丝长分别较对照提高0.67%、3.90%和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活蛹缫丝 结茧率 健康性 茧丝品种 品种特性 综合经济性状
下载PDF
乙唑螨腈、丁氟螨酯和腈吡螨酯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12
作者 杨振国 谢道燕 +5 位作者 柴建萍 江秀均 倪婧 李玲利 邵榆岚 白兴荣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5期78-82,共5页
为了明确乙唑螨腈、丁氟螨酯和腈吡螨酯对家蚕的安全性,采用叶片饲喂法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家蚕3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螨剂对家蚕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000 mg/L。3种杀螨剂对家蚕4龄幼... 为了明确乙唑螨腈、丁氟螨酯和腈吡螨酯对家蚕的安全性,采用叶片饲喂法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家蚕3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螨剂对家蚕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000 mg/L。3种杀螨剂对家蚕4龄幼虫的上蔟率、结茧率无显著影响,但上蔟后,腈吡螨酯处理的蔟中死亡率和死笼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乙唑螨腈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低于对照处理,而蛹体重、茧层率与空白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腈吡螨酯500、250 mg/L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体重低于空白对照处理,125 mg/L处理的茧层量、蛹体重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个处理的茧层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处理;丁氟螨酯3个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体重、茧层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种杀螨剂对家蚕低毒,推荐剂量下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较小,可用于桑园防控红蜘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唑螨腈 丁氟螨酯 腈吡螨酯 家蚕 急性毒性 结茧性能 安全性
下载PDF
噻虫嗪对家蚕的毒性评价
13
作者 杨振国 谢道燕 +2 位作者 李玲利 邵榆岚 白兴荣 《广西蚕业》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为明确噻虫嗪对家蚕的毒性,采用食下毒叶法评价噻虫嗪对家蚕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噻虫嗪对家蚕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00 mg/L,使用噻虫嗪浓度低于1.00 mg/L药液处理桑叶,连续添食3龄以上起蚕,均能正常生长至上蔟,但上蔟率、结茧率... 为明确噻虫嗪对家蚕的毒性,采用食下毒叶法评价噻虫嗪对家蚕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噻虫嗪对家蚕的致死中浓度大于2.00 mg/L,使用噻虫嗪浓度低于1.00 mg/L药液处理桑叶,连续添食3龄以上起蚕,均能正常生长至上蔟,但上蔟率、结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死笼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对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重等蚕茧质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噻虫嗪对家蚕的毒性总体表现为添食龄期越小、浓度越大,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家蚕 残留 毒性
下载PDF
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张永红 苏振国 +2 位作者 罗家福 李春峰 敖宝林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4期631-639,共9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并提取基因组,克隆SSU rD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蚕区Nosema bombycis分离株SSU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遗传距离小于0.006,它们在长度和多个位点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ITS遗传差异较为显著,序列中存在多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单碱基的转换和颠换。基于SSU rDNA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分离株系间存在遗传分化,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直接联系。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遗传多样性 核糖体小亚基 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
15
作者 刘敏 李继娅 +4 位作者 范永慧 廖鹏飞 杨海 李国灿 董占鹏 《中国蚕业》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 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适应性优良的抗BmNPV家蚕品种,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25份抗BmNPV家蚕育种素材进行了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调查分析了这些家蚕育种素材24 h疏毛率、2眠蚕体质量及3龄蚕存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家蚕育种素材中,24 h疏毛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18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5份;人工饲料育2眠蚕体质量多数低于桑叶育,但是其中有5份高于桑叶育,明8C高出桑叶育43.08%;3龄蚕存活率在90.10%~100%之间的有6份,在80.10%~90.00%之间的有13份,在60.10%~80.00%之间的有6份;24 h疏毛率在80.00%以上且与3龄蚕存活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有11份,对该11份家蚕育种素材的24 h疏毛率和3龄蚕存活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34,呈显著相关。通过本试验,筛选出24 h疏毛率高和3龄蚕存活率高的家蚕育种素材,为选育出对人工饲料育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抗BmNPV 育种素材 人工饲料 疏毛率 3龄蚕存活率
下载PDF
7种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杨振国 谢道燕 +4 位作者 柴建萍 江秀均 李玲利 邵榆岚 白兴荣 《广西蚕业》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灭幼脲、除虫脲、氟啶脲、氟铃脲、虱螨脲、灭蝇胺和氟酰脲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采用食下毒叶法,连续饲喂家蚕品种菁松×皓月4龄起蚕经以上7种杀虫剂处理的桑叶至上蔟,评价不同杀虫剂对家蚕生长发... 为了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灭幼脲、除虫脲、氟啶脲、氟铃脲、虱螨脲、灭蝇胺和氟酰脲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采用食下毒叶法,连续饲喂家蚕品种菁松×皓月4龄起蚕经以上7种杀虫剂处理的桑叶至上蔟,评价不同杀虫剂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结茧性能的情况。结果表明,4龄期间,7种杀虫剂的各处理对家蚕无明显影响,能够正常取食和发育;进入5龄期后,经0.2、0.1 mg/L灭幼脲、0.2 mg/L氟啶脲和0.2 mg/L氟酰脲处理的家蚕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并陆续全部死亡。经0.05 mg/L灭幼脲、0.2 mg/L除虫脲、0.1和0.05 mg/L氟酰脲处理的上蔟率、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和蛹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和其他杀虫剂处理。在相同剂量下,灭幼脲、除虫脲、氟酰脲对家蚕结茧性能的影响大于其他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生长调节剂 杀虫剂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家蚕 结茧
下载PDF
几种生物杀菌剂对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效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17
作者 江秀均 苏振国 +3 位作者 杨振国 谢道燕 李克花 柴建萍 《广西蚕业》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筛选对桑褐斑病防效好且对家蚕安全的生物农药,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几种生物农药对桑褐斑病菌田间防效和食下毒叶法测定生物农药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生物农药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250 g/L阿... 为了筛选对桑褐斑病防效好且对家蚕安全的生物农药,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几种生物农药对桑褐斑病菌田间防效和食下毒叶法测定生物农药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生物农药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250 g/L阿米西达SC、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硅鲨AS、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1%香菇多糖AS、2.3%黄氏多糖AS。7种药剂对家蚕3龄起蚕毒性均为低毒,除了250 g/L阿米西达SC添食会引起家蚕中毒死亡和中毒症状外,其余药剂均无家蚕中毒和死亡现象。结合田间防效和家蚕急性毒性,250 g/L阿米西达SC、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石英AS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的防效较好并具有持续性,在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治中可替代或轮换化学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杀菌剂 桑褐斑病 田间防效 家蚕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几种芸苔素类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18
作者 华丽峰 董亚茹 +3 位作者 李云芝 娄齐年 张凤林 刘惠芬 《北方蚕业》 2024年第1期10-13,共4页
芸苔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研究了14-羟基芸苔素甾醇、24-表芸苔素内酯和28-表高芸苔素内酯3种芸苔素对家蚕的毒性及对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1 000~16 000倍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和24-表芸苔素内酯药液对2-5龄家蚕未见毒性。添食... 芸苔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研究了14-羟基芸苔素甾醇、24-表芸苔素内酯和28-表高芸苔素内酯3种芸苔素对家蚕的毒性及对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1 000~16 000倍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和24-表芸苔素内酯药液对2-5龄家蚕未见毒性。添食稀释16 000倍的28-表高芸苔素内酯药液48 h, 2龄家蚕出现中毒症状;添食稀释4 000倍的28-表高芸苔素内酯药液24 h, 2龄和3龄家蚕出现中毒症状,48 h后4龄家蚕出现中毒症状;添食稀释1 000倍、2 000倍、3 000倍的28-表高芸苔素内酯药液24 h, 5龄家蚕出现中毒症状,但在改用正常桑叶饲喂后,中毒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稀释4 000~16 000倍的3种芸苔素药液,仅28-表高芸苔素内酯对家蚕结茧有一定影响。在农作物“一喷三防”工作中,建议使用14-羟基芸苔素甾醇和24-表芸苔素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芸苔素 家蚕 毒性
下载PDF
家蚕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和品种聚类
19
作者 王安皆 华丽峰 +2 位作者 周丽霞 张凤林 王照红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470-2476,共7页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品种聚类的方法,对家蚕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品种资源鉴定的效率,并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选择育种亲本,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以60个家蚕品种资源为供试材料,对其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其欧氏距...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品种聚类的方法,对家蚕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品种资源鉴定的效率,并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选择育种亲本,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以60个家蚕品种资源为供试材料,对其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其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家蚕品种数量性状前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2.754 5%,其中茧丝产量构成因子为第1公因子,最大贡献率达45.954 8%;生命力构成因子为第2公因子,贡献率18.703 3%;第3公因子为解舒因子,贡献率12.561 2%;第4、5公因子为孵化率因子贡献率9.795 6%、茧丝纤度因子贡献率5.739 6%。在欧氏距离聚类图中,可把60个品种分成3大类,即28个品种组成的优质高产类群、19个品种组成的一般类群、13个品种组成的特殊性状遗传材料类群。第1、2公因子茧丝产量和生命力是家蚕育种中的两个主要指标,在各个世代选育过程中根据少数公因子和特殊因子进行选择与改良,提高育种效率。聚类分析能够揭示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能较好地为家蚕杂交育种和品种资源的利用及改良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数量性状 因子分析 聚类
下载PDF
家蚕蛹变态期的中肠发育变化观察及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
20
作者 王丽 陈安健 +3 位作者 王艺 胡丹 杨梅 柴春利 《蚕学通讯》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为探究家蚕中肠在蛹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变化,于家蚕5龄幼虫期、蛹期及蛾期以24h为间隔,对其中肠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显示:家蚕5龄幼虫的中肠为长圆筒形,在食桑期呈绿色、膨大的管状,进入熟蚕期停止食桑后,中肠开始变黄、缩短;在熟蚕营... 为探究家蚕中肠在蛹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发育变化,于家蚕5龄幼虫期、蛹期及蛾期以24h为间隔,对其中肠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显示:家蚕5龄幼虫的中肠为长圆筒形,在食桑期呈绿色、膨大的管状,进入熟蚕期停止食桑后,中肠开始变黄、缩短;在熟蚕营茧化蛹的过程中,中肠持续缩短、变小,并随着发育时期的延长,最终呈椭圆形颗粒状,表面颜色由浅黄色变为棕黄色。进一步观察家蚕不同发育时期中肠组织的石蜡切片,发现幼虫中肠细胞在进入蛹变态期发生了多次凋亡与再生的过程,在上蔟3~4d、上蔟7~8d、上蔟12d~蛾期都形成了新的中肠上皮细胞,这些新的中肠上皮细胞可能是由再生细胞分化更新而来的。对家蚕中肠组织中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1、BmDredd)与自噬基因(Atg1、Atg13)表达模式的检测结果显示,Caspase-1、BmDredd在上蔟2d、7d、12d的表达量均降低,Atg1、Atg13在上蔟7d、9d、12d的表达量均降低,表明在家蚕的这些变态发育时期,其中肠细胞的凋亡受到了抑制,与切片观察新的中肠上皮细胞形成时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呈现了家蚕中肠在蛹变态时期的发育变化过程,说明家蚕幼虫的中肠在蛹发育变态过程中并未彻底消亡,成虫的中肠是幼虫中肠在蛹变态时期经过多次消亡与再生过程发育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中肠 变态发育期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