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种克卵粒数容许差距的测算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林芳 徐世清 +2 位作者 李掌林 陶鸣 潘丽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2-134,共3页
控制样本间克卵粒数的差距是保证家蚕种良卵率检测准确性的关键。通过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家蚕卵粒质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在置信概率为95%下,3次重复间样本卵粒数的容许差距估计公式为d=0.1913×n^(3/2)×10^-3克卵粒... 控制样本间克卵粒数的差距是保证家蚕种良卵率检测准确性的关键。通过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家蚕卵粒质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在置信概率为95%下,3次重复间样本卵粒数的容许差距估计公式为d=0.1913×n^(3/2)×10^-3克卵粒数在1600~1699、1700~1799、1800~1899、1900~2000区间时,容许差距分别为13、14、15、16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种 质量检测 克卵粒数 客许差距
下载PDF
家蚕种病卵率检疫方法的可靠性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潘丽芬 李掌林 +1 位作者 陶鸣 蒋龙元 《中国蚕业》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通过对近年来病蛾率与病卵率检验结果两者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病蛾率检疫结果与病卵率检疫结果未必完全相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两者未必完全相关是否与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技术“不过关”,有关,即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方法是否可信。我们... 通过对近年来病蛾率与病卵率检验结果两者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病蛾率检疫结果与病卵率检疫结果未必完全相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两者未必完全相关是否与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技术“不过关”,有关,即目前的病卵率检验方法是否可信。我们对大量的病卵率检验方法可靠性的试验结果表明:现行的病卵率检疫技术及方法是基本可行的,影响和制约家蚕成品卵微粒子孢子(简称N.b)检出率的因素,主要由供检样液中所带N.b量的多少决定;我们围绕N.b密度、集团大小、是否离心以及观察视野多少等几个方面情况进行了检测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试验 家蚕种 检疫方法 检疫结果 检验方法 微粒子孢子 检验结果 检验技术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家蚕种茧雌雄鉴别模型在多设备和多品种间的迁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楚汉 钟苏苑 +2 位作者 钟杨生 王先燕 代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29-137,共9页
【目的】在家蚕种茧雌雄鉴别设备推广应用中,为了减少新品种、新设备需要重新建模的难度和时间,进行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家蚕种茧雌雄鉴别模型在多设备和多品种间的迁移研究。【方法】首先使用2种型号光谱仪(NirQuest512光谱仪和SW2540... 【目的】在家蚕种茧雌雄鉴别设备推广应用中,为了减少新品种、新设备需要重新建模的难度和时间,进行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家蚕种茧雌雄鉴别模型在多设备和多品种间的迁移研究。【方法】首先使用2种型号光谱仪(NirQuest512光谱仪和SW2540光谱仪)采集4个品种蚕茧(9芙、7湘、7夏和932)的近红外漫透射光谱数据;然后用源域数据集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源域模型,并对其中的中间层输出进行可视化分析;针对不同的种茧品种和不同的采集设备对源域模型进行微调,构建了迁移后的模型;最后将迁移后的模型预测准确率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算法进行对比。【结果】采用源域1700个9芙样本(NirQuest512光谱仪)构建的CNN源域模型,具有很好的雌雄分辨能力,分辨准确率达到99%以上。以源域CNN模型中间层输出作为输入构建的SVM和RF模型,雌雄分辨准确率分别为92%和90%以上,通过可视化分析表明卷积层能很好地提取雌雄特征。对于目标域中样本数量较少的100个7湘(NirQuest512光谱仪)、77个7夏和112个932的样本(SW2540光谱仪),训练集比例为70%时,通过微调源域CNN模型后得到的目标域CNN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6.90%、99.67%、97.29%,效果最优;独立的SVM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2.49%、94.25%、93.65%,效果次之;独立RF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0.93%、80.17%、81.47%,效果稍差;独立CNN模型的准确率分别只有58.87%、56.33%、72.17%,效果最差。通过多次不同训练集数量的建模比较,同样显示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迁移学习后CNN模型最优,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次之,深度CNN模型最差。【结论】不同光谱仪或者不同品种的情况下深度迁移学习模型的可迁移性,为使用多种光谱仪和采集多种品种蚕茧时快速建立一个蚕茧雌雄分类模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家蚕种 近红外光谱 雌雄检测
下载PDF
家蚕种中途改变冷藏方式的研究——蚕种特殊处理技术系列研究之三
4
作者 张学武 余爱群 +6 位作者 李丽珍 余炳球 陈锦汉 白碧璋 杨伟炎 邓礼潜 吴厚就 《广东蚕业》 1996年第3期25-26,共2页
本文就短期冷藏浸酸种在冷藏中途改为黑种冷藏浸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产卵后在25C保护58小时入库分别冷藏8天、10天、15天,然后出库感温3天—13天,成为近固有色、黑种后再作近固有色、黑种冷藏浸酸处理,实用孵化率达95%以上。
关键词 家蚕种 中途 改变 冷藏 方式
下载PDF
浅谈家蚕种茧育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5
作者 李静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期143-143,共1页
微粒子病是一种古老的原虫传染病,世界各养蚕国家都有发生,相关研究表明此病是由微生物寄生引起,并具有胚种传染性。本文浅要分析了家蚕种茧育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并提供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种茧育微粒子病 原因 防治
下载PDF
宜州市建成广西首家蚕种自动化催青室
6
作者 肖丽萍 《广西蚕业》 2006年第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全自动化 宜州市 催青室 家蚕种 广西 股份有限公司 小蚕共育技术 技术合作 恒温恒湿 新技术开发
下载PDF
家蚕品种“湘晖”转青卵的冷藏抑制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
7
作者 黄凌 李枫烨 +7 位作者 浦月霞 谭福洋 兰艳妮 刘艳伟 安春梅 蒙艺英 黄玲莉 黄扬玉 《蚕学通讯》 2023年第4期29-34,共6页
家蚕转青卵冷藏抑制胚胎发育在生产上具有实用价值。为了探讨转青卵适宜的冷藏抑制处理时间,以家蚕品种“湘晖”为材料开展试验。试验于2022年、2023年分2个批次完成,设置5个不同冷藏抑制天数的试验组及对照组(不抑制),蚕卵孵化后调查... 家蚕转青卵冷藏抑制胚胎发育在生产上具有实用价值。为了探讨转青卵适宜的冷藏抑制处理时间,以家蚕品种“湘晖”为材料开展试验。试验于2022年、2023年分2个批次完成,设置5个不同冷藏抑制天数的试验组及对照组(不抑制),蚕卵孵化后调查一日孵化率,并对一日孵化率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得到的新转换值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蚕卵的一日孵化率最高,而5个冷藏抑制组随着冷藏抑制时间的增加,一日孵化率呈逐渐下降趋势;2个批次的一日孵化率转换值均值有极显著差异(α=0.05,P<0.01);进一步做两两比较,2022年(第1批次)的一日孵化率转换值对照组与4个抑制组(冷藏抑制2~8 d)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2023年(第2批次)的对照组与5个抑制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湘晖”2个批次试验蚕卵不同冷藏抑制时间处理组的一日孵化率均值不全对应相同,推测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与冷藏抑制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了“湘晖”转青卵的一日孵化率。从生产效益考虑,建议家蚕品种“湘晖”非必要则不将转青卵做冷藏抑制处理,如若一定要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处理时间应控制在1周内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种 转青卵 冷藏抑制 抑制时间 一日孵化率
下载PDF
家蚕越年种良卵率调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世清 戴璇颖 +5 位作者 郑必平 陈息林 唐斌 韩益飞 蒋龙元 周成伟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7-91,共5页
改变良卵率的静态调查方法 ,运用动态调查蚕种的不良卵发生率 ,并借助破坏性检测方法 ,增大蚕种场批间的不良卵发生率差异 ,提高了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使用这种方法 ,能够准确地检测因蚕期营养和产卵环境等造成的下一... 改变良卵率的静态调查方法 ,运用动态调查蚕种的不良卵发生率 ,并借助破坏性检测方法 ,增大蚕种场批间的不良卵发生率差异 ,提高了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使用这种方法 ,能够准确地检测因蚕期营养和产卵环境等造成的下一代蚕种质量差异 ,特别是强健性差异 ;经检测生产上的 8个品种 145场批的蚕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种 良卵率 检测方法 质量 动态调查 不良卵率
下载PDF
家蚕原原母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与环境效应分析
9
作者 古巧珍 宋新华 罗玉功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3-23,共1页
以北方蚕区推广种陕蚕2号的4个原原母种1981~1995年15a来的5项主要经济性状为材料,通过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b值差异极显著,且表明相同地理来源的品种具有相似的适应性,相同生态条件培育的品种亦表现相似适应性。
关键词 家蚕原原母 经济性状 遗传与环境效应
下载PDF
家蚕平附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抽样检验方法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庆坤 黄旭华 +9 位作者 潘志新 蒋满贵 黎晓锋 罗梅兰 朱方容 何国玲 胡文娟 安春梅 韦廷秀 于先哲 《广西蚕业》 2012年第4期13-25,共13页
以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综合现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的优点,结合广西蚕种生产实际,以集团为单位,设计形成适合平附种的计数二次抽样检验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 以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综合现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的优点,结合广西蚕种生产实际,以集团为单位,设计形成适合平附种的计数二次抽样检验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解决了现行方法有毒集团与有毒蛾数不对等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过于严格,生产方风险过大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过于宽松,使用方风险失控的问题,同时检验结果准确,检验工作量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平附 母蛾微粒子病检验 集团检验 改进研究
下载PDF
精制家蚕平附种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四川蚕业》 1993年第4期34-35,22,共3页
本研究合成了精制平附蚕种用SWS—93胶粘剂,选定了专用蚕连纸,设计制造了一种适用于蚕种场、冷库使用的CLCS—320精制平附蚕种制作机。试验结果表明,各项经济指标与现行散卵蚕种相比,不相上下,其结果认为SWS—93胶粘剂和CLCS—320精制... 本研究合成了精制平附蚕种用SWS—93胶粘剂,选定了专用蚕连纸,设计制造了一种适用于蚕种场、冷库使用的CLCS—320精制平附蚕种制作机。试验结果表明,各项经济指标与现行散卵蚕种相比,不相上下,其结果认为SWS—93胶粘剂和CLCS—320精制平附蚕种制作机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制家蚕平附 制作技术
下载PDF
关于蒋猷龙先生的家蚕起源说 被引量:4
12
作者 吉武成美 吴清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303-305,共3页
日本学术界对蚕业起源及中国蚕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其中较著名的如东京大学吉武成美教授,他曾征集包括有日本一化性种、日本二化性种、中国一化性种、中国二化性种、印度多化性种和欧洲一化性种共250个家蚕品种,根据同功酶... 日本学术界对蚕业起源及中国蚕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其中较著名的如东京大学吉武成美教授,他曾征集包括有日本一化性种、日本二化性种、中国一化性种、中国二化性种、印度多化性种和欧洲一化性种共250个家蚕品种,根据同功酶的研究,从其酶型来调查其类缘性。吉武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并以瓦维洛夫的群体遗传学理论,提出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一化性种;现在全世界家蚕的各种地理品种都是由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来的,它南下适应了高温环境而成为中国二化性种,中国的二化性种一方面南下形成印度多化性种,另一方面分化出日本二化性种北上后形成了日本一化性种;又从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欧洲一化性种和朝鲜一化性种。但吉武成美这一论点被我国学者蒋猷龙(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副研究员)所否定,蒋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撰写了“家蚕的起源和分化”一文,该文针对吉武的实验论点提出的相反看法是:野蚕到家蚕的驯化是在不同地带各自形成,他推断认为有三个地区,其一中国温带多化性种,其二中国热带多化性种,其三南亚热带多化性种;这三个起源地的多化性种,以后逐渐分化(进化)成二化性、一化性。他否定了吉武的“一元论”而主张“多元论”。由此对吉武引用的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论也给予了批评。蒋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蚕业学术界人士较强的反应。在国内,安徽农学院蚕桑系段佑云教授撰写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刊《蚕业科学》83年一期)一文,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在国外,不久前日本蚕史研究会第七次会议上,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二教授又针对蒋猷龙先生的文章提出了反批评。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开展学术争鸣,现将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教授的文章译载如下。欢迎蒋猷龙先生和其他学者参加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种 一化性 多化性 二化性 起源说 洛夫 驯化 作物起源中心 黄河流域 中国蚕业
下载PDF
恒温恒湿恒气流高密度蚕种催青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宗庆 陈岳生 徐小蔓 《中国蚕业》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恒温恒湿恒气流高密度蚕种催青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使蚕种催青全过程不调种、不摇卵,全明感光、全暗保护;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节约了催青成本,同时提高了催青质量,蚕种一日孵化率达98%以上。
关键词 家蚕种 催青 孵化率 高密度 环境自动控制
下载PDF
蚕种解除滞育及耐冷藏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学武 余爱群 +3 位作者 余炳球 李丽珍 白碧璋 杨伟炎 《广东蚕业》 1996年第1期7-18,共12页
本文对广东现行推广的蚕品种解除滞育的条件及其耐冷藏进行了两年的研究,这些品种包括原种及其一代杂交种。试验表明,外温(25℃) 保护时间越长,解除滞育所需的低温时间也相对延长;不同的蚕品种,解除滞育所需的条件及耐冷藏性也有区别。
关键词 家蚕种 解除滞育 耐冷藏性
下载PDF
几个典型蚕种孵化事故实例剖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满贵 《广西蚕业》 2001年第2期21-24,共4页
本文深入剖析了四例蚕种孵化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
关键词 家蚕种 孵化事故 实例剖析
下载PDF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召开2019年第一次全区蚕种生产形势分析暨产销交流会
16
作者 李乙 《广西蚕业》 2019年第1期5-5,共1页
2019年2月28日下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宁召开2019年第一次全区蚕种生产形势分析暨产销交流会,全区近20家蚕种生产单位代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合蚕种生产入库数据、面上生产数据、茧丝... 2019年2月28日下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宁召开2019年第一次全区蚕种生产形势分析暨产销交流会,全区近20家蚕种生产单位代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合蚕种生产入库数据、面上生产数据、茧丝绸出口数据以及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当前的蚕种产销做出了综合形势分析,指出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一定经济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推广 生产形势 家蚕种 交流会 产销 蚕业 广西 生产单位
下载PDF
2008年上半年蚕种经营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
17
《广西蚕业》 2008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2008年7月22日,受自治区农业厅委托。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全区蚕种生产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农业厅经作处、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全区26家蚕种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
关键词 家蚕种 经营工作 南宁 技术推广 技术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 生产工作 生产单位
下载PDF
普通蚕种成品检疫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叶永林 邓德菊 +1 位作者 陈其芳 王述敏 《四川蚕业》 1992年第2期11-16,共6页
家蚕感染微粒子病后的次代蚁蚕可检出微粒子孢子。其经卵胚垂直传染个体频率约30%左右。如依母蛾批毒率0.5%为容许极限,胚传病卵率的容许值是0.15%。且在整批散卵蚕种中呈超几何分布,故可运用f二项近似式进行数理统计,确定抽检数量... 家蚕感染微粒子病后的次代蚁蚕可检出微粒子孢子。其经卵胚垂直传染个体频率约30%左右。如依母蛾批毒率0.5%为容许极限,胚传病卵率的容许值是0.15%。且在整批散卵蚕种中呈超几何分布,故可运用f二项近似式进行数理统计,确定抽检数量及其合格标准。此项检疫是弥补母蛾检疫中难予判定的再检验;也是加强蚕种生产监管,全面提高蚕种质量,禁发重毒蚕种,确保丝茧育安全的商品化检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成品 抽样 蚁蚕检疫 研究
下载PDF
越年春用蚕种中感后延期冷藏与孵化率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政科 徐赤涛 李金琼 《蚕学通讯》 1998年第3期9-11,共3页
无论华系或日系蚕品种,越年春用种中间感温后(丙<sub>1</sub><sup>丙</sup><sub>2</sub>)用2.5℃冷藏90日作夏用种是可行的:冷藏130日作早秋用种是不可行的.采取春用种分批中感,是既可作春用种... 无论华系或日系蚕品种,越年春用种中间感温后(丙<sub>1</sub><sup>丙</sup><sub>2</sub>)用2.5℃冷藏90日作夏用种是可行的:冷藏130日作早秋用种是不可行的.采取春用种分批中感,是既可作春用种又可作夏用种的一项有效冷藏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春用 中间感温 延期冷藏 孵化率
下载PDF
Study on Key Technique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for Silkworm,Bombyx mori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业顺 张国政 +1 位作者 韦亚东 夏定国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4期167-170,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t technique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for silkworm. [Method] Sperms were extracted from bursa copulatrix of female moths mated for 30 min through extru...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t technique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for silkworm. [Method] Sperms were extracted from bursa copulatrix of female moths mated for 30 min through extruding and centrifugal method, and then the semen was injected into other virgin moths with trypsinase. [ Result] A high-effective collection technology of spermatids from silkworm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50 μl semen could be collected by only one person in each hour. The survival rate of spermatids was over 80% in vito after collected from bursa copulatrix, while the obtained semen was quite pure and the average fertilization rate of silkworm was 76,5%. [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effective semen extraction technique of silkworm provides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studies on other related techniques for silkworm sp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mbyx mori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Key techniq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