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剑秋 陈莉 +1 位作者 姚开情 吕发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1-693,共3页
目的对比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72.3岁。均行VCTDSA和3D-DSA检查,两位评价者分析此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记录动脉瘤... 目的对比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72.3岁。均行VCTDSA和3D-DSA检查,两位评价者分析此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记录动脉瘤检出的个数、部位及大小,并评价VCTDSA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两种技术诊断动脉瘤的一致性。结果 3D-DSA检出动脉瘤94个,VCTDSA检出93个(评价者A检出93个,评价者B 92个);评价者A检出全部动脉瘤以及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评价者B高,而两者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在检出动脉瘤个数、部位和大小三方面,3D-DSA和VCTDSA有很好的评价者间的一致性。结论 VCTDSA的动脉瘤检出效能与3D-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在颅内动脉瘤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郑婉琳 郭浩明 张丽娟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头颈CTA检查且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7名患者资料。分别使用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VCTDSA减影技术与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MMBE减影技术对这47名患者头颈CTA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减影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结果:VCTDSA和MMBE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分别为12、598、561.5 s和76、288、375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TDSA在减影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静脉窦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均优于MMBE,而其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较MMBE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动脉瘤,VCTDSA的显示情况优于MM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的自动去骨速度快、效果好,对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显示优于MMBE,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观察和诊断;MMBE的自动去骨效果好,更节约手动减影时间,但易过度减影导致血管假性狭窄及动脉瘤显示不完整,总体减影效果差,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 技术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头颈CTA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1 位作者 魏淼 吕发金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目的研究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AI)在正常人头颈CTA的减影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8月我院70... 目的研究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AI)在正常人头颈CTA的减影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8月我院70名行头颈CTA检查的正常人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AI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其减影所需时间及辐射剂量,并对减影后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减影时间:VCTDSA法为342(257,441)s,AI为(3.17±0.4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I的辐射计量明显小于VCTDSA法的。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以及椎动脉颅外段的显示上,AI优于VCTDSA法,在上矢状窦、横窦以及乙状窦的显示上,VCTDSA法优于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AI更省时省力。若仅对颅内动脉有需求,AI可做优先选择;若对颅内动静脉均有需求,则需选择VCT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技术 血管造影 数字
下载PDF
高级血管分析软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高CT血管成像去骨效果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龙邦媛 吕发金 +3 位作者 李康 姜雪 兰慧 王庆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8-1262,共5页
目的:评价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dvanced vascular analysis,AVA)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技术在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中去... 目的:评价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dvanced vascular analysis,AVA)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技术在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中去骨效果的可靠性。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使用AVA软件和VCTDSA对原始图像去骨,记录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总去骨时间,从血管完整性、图像质量、假性血管狭窄三方面评价VR和MIP图像。去骨时间比较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血管完整性用配对卡方检验;图像质量和假性血管狭窄评价用相关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VCTDSA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去骨总时间分别为14.5(13,20.25)s、399(353.75,501.75)s及415.5(371.5,516)s,AVA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去骨总时间分别为116.5(109,123.25)s、11.5(0,71.25)s及140(115.5,188)s,AVA手动去骨和去骨总时间短于VCTDSA(P<0.01);M4~M5、大脑桥静脉、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AVA显示率为0,VCTDSA显示率达93.33%(140/150)(P<0.01);图像质量方面,ICA2段,VCTDSAⅠ级图像为86.21%(25/29),AVAⅠ级图像仅为44.83(13/29);ICA6,VCTDSAⅠ级图像分别为96.55%(28/29),AVAⅠ级图像仅为58.62%(17/29),VCTDSA优于AVA(P<0.01);假性血管狭窄发生率,VCTDSA1.41%(10/711),AVA1.13%(8/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技术CTA去骨效果可靠性更高,应作为CTA优选去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 数字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丽娟 吕发金 +2 位作者 欧阳羽 罗天友 吕富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并接受VCTDSA检查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3D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对动脉瘤...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并接受VCTDSA检查的57例患者资料,其中47例经3DDSA和/或手术证实,比较VCTDSA与MMBE的减影图像质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二者图像后处理时间。结果57例患者分别采用VCTDSA与同步MMBE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和/或3DDSA结果证实,47例患者共检出53个动脉瘤;VCTDSA对于IA的检出率为96.23%(51/53),高于MMBE(46/53,86.79%);VCTDSA对于颈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4.12%(32/34),高于MMBE(27/34,79.41%)。VCTDSA对于<3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86.67%(13/15),高于MMBE(10/15,66.67%)。VCTDSA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3.87±0.73)min,同步MMBE的平均后处理时间为(4.05±0.79)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TDSA是一种方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图像真实、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诊断优于同步MM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匹配蒙片去骨 血管造影 数字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部运动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吕发金 谢鹏 +3 位作者 房文皓 李琦 张丽娟 李咏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和固定头部扫描的影像数据,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及减影后图像伪影的表现形式及程度。结果: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移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微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为高密度,多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固定头部扫描后减影后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图像率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率由47.7%降至11.4%。结论: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减影后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伪影;固定头部后扫描可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脑血管VCTDSA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房文皓 吕发金 +2 位作者 张志伟 张丽娟 谢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42-1545,共4页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A(100、85、75、65、50、25、10mA)、kV(两次扫描同步变化140、120、100、80kV;不同步变化120~140、100~140、80~140、100~120、80~120、80~100 kV)、层厚(0.625、1.25、2.5、3.75、5 mm)和螺距(0.531、0.969)的变化组合进行扫描,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反映图像噪声,减影后图像行3D容积重建(3D Volume rendering,3D VR)评价减影图像质量。结果:变化mA、同步与非同步变化kV、变化层厚和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100%),非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为Ⅲ级(100%)。随mA、kV、层厚降低和螺距增大,减影后全图CT值增大,图像噪声增加而图像质量降低。非同步变化kV的双能量减影,随kV的增加,减影后全图CT值降低,图像噪声降低而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应用双能量、厚层采集薄层重建、降低毫安和增加螺距,不仅能保证VCTDSA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孟 刘筱霜 +1 位作者 肖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VCTDSA及3D-DSA资料,观测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大小、颅内血管情况及减影后颅底骨质去除效果,计算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析影响VCT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4例SAH患者中3D-DSA共检出178例246个颅内动脉瘤,VCTDSA共检出180例24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1例119个。以3D-DSA为金标准,VCTDSA因血管痉挛及载瘤动脉解剖变异漏诊2个动脉瘤,因头部运动、血管痉挛及部分容积效应误诊4个动脉瘤。V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17%(244/246)、84.62%(22/26)、98.39%(244/248)、91.67%(22/24)。VCTDSA对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72%(59/61);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100%(187/187)。结论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与3D-DSA相似;动脉瘤的大小、血管痉挛、载瘤动脉解剖变异及检查时的头部运动是影响VCTDSA诊断颅内动脉效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郭浩明 郑婉琳 张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记录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总减影时间,并从血管的显示、杂质的干扰等方面对减影后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图进行质量评价。比较2个工作站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图像等级。结果 VCTDSA法和MMBE法的总减影时间分别为(355.29±64.87)s、(93.04±16.9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手动减影后的整体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73.33%,22/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下切上视图的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60.00%,18/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总体图像质量,两种方法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名受试者采用两种减影技术各获得300张最大密度投影图,其中采用VCTDSA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52张、13张、8张和27张,采用MMBE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48张、31张、13张和8张,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5,P=0.002)。结论MMBE法较VCTDSA法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更节约时间,VCTDSA对头颈CTA显示更好,可作为优先选择,两种减影方法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均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 数字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解剖形态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丽娟 吕发金 +1 位作者 谢惠 蒋孝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探讨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表现及蛛网膜颗粒与桥静脉的关系。方法分析102例患者的资料,观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探讨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表现及蛛网膜颗粒与桥静脉的关系。方法分析102例患者的资料,观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静脉的关系。结果 102例共有桥静脉837支,以中部最多(约2支/侧),后部最少(约1支/侧),前部主要集中在起始点附近;桥静脉大致有三类形态:圆管状或带状(65.95%)以前部和后部居多、扁平不规则形(24.73%)以中部居多、扁平筛孔状(9.31%)主要位于中部;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前部以窦基底部汇入为主,中部以窦中部水平汇入稍多,后部则主要从窦下缘汇入;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角度前部主要以直角汇入为主(84.25%、80.14%),其次为锐角汇入(13.70%,13.70%),中部以直角汇入为主(71.35%、66.45%),后部均以钝角汇入(100%);102例中发现135个蛛网膜颗粒,均小于5mm,大部分(68.89%)与桥静脉无关,部分(22.22%)位于桥静脉狭窄处。结论 VCTDSA是显示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理想影像学方法 ,可从不同角度充分显示其解剖形态及与蛛网膜颗粒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各种纵裂间手术时保护桥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 桥静脉 血管造影 数字
下载PDF
宝石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蕾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3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宝石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宝石VCTDSA检查,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曲面重组(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获得的重建图像(即常规CTA),分别计... 目的:探讨宝石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宝石VCTDSA检查,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曲面重组(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获得的重建图像(即常规CTA),分别计算出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颈显示情况。以DSA为标准,评估VCTDS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宝石VCTDSA共检出53例(100%)动脉瘤,常规CTA共检出49例(94.2%)动脉瘤。与DSA对照,VCT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约100%,特异度为100%,误诊率为1.9%,漏诊率为0;常规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约100%,特异度为90.3%,误诊率为4.0%,漏诊率为5.7%。结论:宝石VCTDSA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方面较常规CTA具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与DSA价值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婉琳 姜雪 +3 位作者 李王佳 郭浩明 郑伊能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检查并经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37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同一操作者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CT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病灶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自动、手动减影后整体图像质量等级,并比较两者后处理时间。结果:2种技术的自动、手动及总体减影时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VCTDSA法自动减影时间短于MMBE法,而手动减影时间及总体减影时间长于MMBE法。37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图像质量比较,自动减影图像质量MMBE法Ⅱ级者更多(59.5%,22/37),VCTDSA法Ⅲ级者更多(62.2%,23/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动减影图像质量VCTDSA法Ⅰ级者更多(56.8%,21/37),MMBE法Ⅱ级者更多(62.2%,2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中,VCTDSA法对引流静脉显示优于MMBE法(P=0.03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CTDSA法与MMBE法对37例患者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317,P=0.739)。结论:VCTDSA显示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引流静脉的显示明显优于MMBE,而MMBE去骨更彻底,自动减影图像质量优于VCTDSA,减影后处理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动静脉畸形 体层摄 血管造影 数字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奇华 张丽娟 +1 位作者 杨仕海 吕发金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923-1926,共4页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1)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 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3.9、5.9、7.9、9.9...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1)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 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3.9、5.9、7.9、9.9、11.9、13.9、15.9、17.9、19.9、2.9、4.9、6.9、8.9、10.9、3.0、4.0、5.0、6.0、7.0 s。(2)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11.9、13.9、15.9、17.9、10.9、12.9、11.0、12.01、3.0 s,其余扫描参数同(1)。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大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明显提高了VCTDSA减影后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4
作者 谭锦林 黄承发 叶志红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检出。对比2组患者脑动脉瘤的分布情况、动脉瘤测量情况,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与诊断时间。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采用CTA诊断的检出率为20.0%、17.5%,采用DSA诊断的检出率为2.5%、0,CTA检出率较高;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2%、87.5%、93.3%,均高于DSA诊断的73.1%、62.5%、70.0%(P<0.05);2种诊断方式对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瘤颈平均大小、瘤体长径、瘤体短径在研究组的结果中表现为(3.2±0.5)mm、(10.6±1.3)mm、(5.5±0.6)mm,与对照组的(3.7±0.4)mm、(11.0±1.6)mm、(5.4±0.4)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和准确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王永峥 王远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68例颅内动脉瘤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68例颅内动脉瘤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3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部位动脉瘤显示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结果 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4%,经对比,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轻动脉等部位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结果证实68例患者共有80个动脉瘤,其中>3 mm的有42个,≤3 mm的有38个,2种检查方法诊断>3 mm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3 mm的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比头颈部CT血管造影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3 mm动脉瘤的检出率比≤3 mm的检查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3 mm、≤3 mm的检出率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中,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各有优劣势,其中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早期确诊,但该方法无法对微小、特殊位置的动脉瘤准确诊断,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计算机体层摄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16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分析
17
作者 梅子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针对不同诊断方式PCI术后再狭窄情况等展开分析。结果 78例PCI术患者支架共计160枚,经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显示术后出现狭窄30枚(18.8%),未出现狭窄130枚(81.2%),DSA诊断结果显示出现狭窄34枚(21.2%),未出现狭窄126枚(78.8%);PCI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特异度98.4%,灵敏度82.4%,阳性预测率93.3%,阴性预测率95.4%。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PCI术后再狭窄诊断结果同DSA诊断近似,能够较好预测PCI术后再狭窄情况,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临床将以上2种诊断方法结合应用,不仅可及时发现PCI术后再狭窄情况,而且可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作为筛查冠心病、PCI术后随访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 诊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效果
下载PDF
CT冠状动脉成像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
18
作者 王路虎 马绪静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1期8-10,共3页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本院影像中心2019年9月—2022年9月44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CTA及DSA造影检查,视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 目的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本院影像中心2019年9月—2022年9月44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CTA及DSA造影检查,视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结果CTA诊断阳性38例(含假阳性2例)、阴性6例(含假阴性1例),敏感度95.00%、特异度85.71%、准确度93.62%,Kappa=0.762,代表度为高度。结论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结果准确可靠,与DSA检查相似,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初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成像 数字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检出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19
作者 王贺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和干预组(38例,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联合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90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管再通率,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学指标水平,术前和术后7 d神经功能,术前和术后90 d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降低,且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90 d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替罗非班静脉溶栓与DSA神经介入取栓相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提高血通情况,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林雄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数字血管造影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