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致密油藏宽缝压裂技术研究
1
作者 陆红军 白晓虎 +5 位作者 余金柱 杜现飞 王飞 何衡 任佳伟 耿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的技术思路,即通过多轮次间歇压裂、级间放喷循环注入、梯级提高排量、不连续加砂、全程暂堵转向,应力“加载-卸载-加载”循环作用迫使岩石缝内净压力大幅提升,增加主裂缝宽度,开启侧向微裂缝,提高基质孔喉连通性,最终实现有效提高裂缝立体波及体积、缝网复杂指数和缝内导流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为基础,应用大型可视化缝网支撑剂运移模拟装置,对比常规压裂与宽缝压裂对裂缝形态及支撑程度的影响。现场试验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了宽缝压裂的全过程压力响应、级间压降及水锤特征,试验井日产油量由实施前0.5 t大幅提高至2.5 t,达到初次改造投产的3倍以上,采油速度由0.2%提高至1.0%。该技术为致密油藏难动用储量大幅增产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宽缝压裂 难动用储量 增产
下载PDF
大庆油田M油藏提高新投产井产能压裂技术试验
2
作者 杨远强 杨雪娇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9期36-42,共7页
大庆油田M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井及重复压裂井逐年增多,具有改造潜力且开采效果较好的储层不断减少,由于受储层物性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新投产的加密井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工艺增油上产并不理想。针对目前新投产能加密区块产能井存在... 大庆油田M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井及重复压裂井逐年增多,具有改造潜力且开采效果较好的储层不断减少,由于受储层物性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新投产的加密井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工艺增油上产并不理想。针对目前新投产能加密区块产能井存在的井距小、压后含水高、储层物性差、单井产能低、达不到方案设计要求、影响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等问题,开展提高新投产井产能技术试验。依据M油藏内各区块的特征,优选了同层多裂缝压裂、大砂量压裂、热造缝结合压裂和短宽缝压裂等4种工艺,并依据区块特征进行压裂工艺和施工参数优选,对现场28口试验井有针对性地实行压裂。结果表明,现场试验的28口井与同区块常规压裂投产井相比,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提高0.8t,日产油增加0.4t,产能提高15.3%,达到了"新区提液,加密区控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M油藏 新投产井 同层多 大砂量 热造结合 宽缝压裂
下载PDF
尾追树脂砂防砂技术在大庆油田聚驱井上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博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9期153-154,共2页
针对大庆萨中、萨南油田聚驱压裂井出砂现象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现场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办法,对生产压差增大,采出液粘度高携砂能力强和采用短宽缝压裂工艺三种导致采出井出砂的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尾追树脂砂技术进行现... 针对大庆萨中、萨南油田聚驱压裂井出砂现象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现场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办法,对生产压差增大,采出液粘度高携砂能力强和采用短宽缝压裂工艺三种导致采出井出砂的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尾追树脂砂技术进行现场的试验和施工探索的总结分析,确定合理的施工要求,改进了尾追树脂砂技术,提高了该技术在大庆油田聚驱压裂井上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井出砂 宽缝压裂 尾追树脂砂
下载PDF
扶余油田二次开发体系实施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钟显彪 王岚岚 +1 位作者 赵世新 李兴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2-726,共5页
扶余油田1970年全面开发,至2000年进行过2次全面调整,年产油量曾多年保持在100×104t以上。到2002年年产油量仅为65×104t,采出程度达25%,综合含水率高达89%,2003年年产油量仅为60.9×104t。针对油田存在的井况差、分注率... 扶余油田1970年全面开发,至2000年进行过2次全面调整,年产油量曾多年保持在100×104t以上。到2002年年产油量仅为65×104t,采出程度达25%,综合含水率高达89%,2003年年产油量仅为60.9×104t。针对油田存在的井况差、分注率低、井网不适应和地面集输系统老化等问题,进行了第三次油田综合调整。形成和完善了油田二次开发体系,即重构地下地质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重用配套工艺技术和重变开发方式。为了适应扶余油田二次开发体系,进行了10余种配套技术研究:复杂地面、浅层三维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量化与性质研究;水平井及定向井应用;优化固井体系与实施;常温不加热集输;浅层定向井、水平井举升配套技术;携砂液高砂比造宽短缝压裂;窜流通道识别与调剖;蒸汽吞吐热采技术。在该油田实施配套技术系列后,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达6 000×104t以上,已累计新建产能95×104t。该油田由年产原油量60.9×104t,又重新上升到100×104t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油田二次开发 浅层三维地震 水平井 常温集输 热采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