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安徽宿松坐山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微相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和古气候的指示
被引量:
10
1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1 位作者
赵万为
彭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8-1219,共12页
安徽宿松坐山剖面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栖霞组、孤峰组和武穴组连续出露,为下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的典型剖面之一。其中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硅质岩和碎屑岩。栖霞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9种微相类型,分别可以与Flügel整理的7种标...
安徽宿松坐山剖面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栖霞组、孤峰组和武穴组连续出露,为下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的典型剖面之一。其中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硅质岩和碎屑岩。栖霞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9种微相类型,分别可以与Flügel整理的7种标准微相对比。栖霞组主要为斜坡沉积,其次为台地沉积,而斜坡相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上斜坡相和下斜坡相。其中,上斜坡相主要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中部,该层位以产砾屑灰岩为特征,微相类型以MF3为主。其次出现在本部灰岩段的中偏上部,该处微相类型为MF3、MF8和MF9。此外,顶部灰岩上部发育灰岩砾石的层位中的微相类型主要为MF3和MF9,也属于上斜坡相。下斜坡相主要发育于上、下硅质岩段和本部灰岩段的顶部,主要特征为发育薄层硅质岩或长条状硅质结核,微相类型主要为MF4和MF5。台地相主要出现在本部灰岩中下部,其次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下部和上部及顶部灰岩段的下部,且其微相类型以MF1为主,其次为MF2、MF6和MF7,表明台地相整体属于开阔海台地。微相分析表明栖霞组整体形成于一个海侵过程中,期间经历了4次较明显的海退。黏土矿物分析显示栖霞组碳酸盐岩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61.97%),高岭石次之(平均含量为27.25%),伊蒙混层(平均含量为9.43%)和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36%)较少。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的比值与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变化共同表明栖霞期由早期的相对干冷变为晚期的相对暖湿,期间发生了3次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周期。同时,栖霞期气候整体变暖湿、海平面整体上升的趋势与晚古生代冰川(LPIA)消融的时间对应,则暗示古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事件控制了栖霞期的整体海平面变化。而沉积相变化所反映的栖霞期4次相对海平面变化与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能够较好的吻合,则显示出气候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记录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气候变暖湿导致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风化指数(WI)升高,主要发育碳酸盐斜坡相。气候变干冷、冰体增大导致海平面和风化指数(WI)的下降,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黏土矿物
微相分析
沉积相
海平面
栖霞组
宿松坐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文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经研究发现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分别属于“Zoophycus—Cruzianian—Skoliths相”,并以“Cruzianian相”为主。根据遗迹化石组合,文中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水动力强度(或水动力能量)、古海水深度、古盐度、沉积底...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经研究发现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分别属于“Zoophycus—Cruzianian—Skoliths相”,并以“Cruzianian相”为主。根据遗迹化石组合,文中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水动力强度(或水动力能量)、古海水深度、古盐度、沉积底质和沉积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宿松坐山
下三叠统
遗迹化石
全文增补中
题名
安徽宿松坐山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微相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和古气候的指示
被引量:
10
1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赵万为
彭亮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市测绘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8-1219,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2097和40972082)资助的成果
文摘
安徽宿松坐山剖面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栖霞组、孤峰组和武穴组连续出露,为下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的典型剖面之一。其中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硅质岩和碎屑岩。栖霞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9种微相类型,分别可以与Flügel整理的7种标准微相对比。栖霞组主要为斜坡沉积,其次为台地沉积,而斜坡相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上斜坡相和下斜坡相。其中,上斜坡相主要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中部,该层位以产砾屑灰岩为特征,微相类型以MF3为主。其次出现在本部灰岩段的中偏上部,该处微相类型为MF3、MF8和MF9。此外,顶部灰岩上部发育灰岩砾石的层位中的微相类型主要为MF3和MF9,也属于上斜坡相。下斜坡相主要发育于上、下硅质岩段和本部灰岩段的顶部,主要特征为发育薄层硅质岩或长条状硅质结核,微相类型主要为MF4和MF5。台地相主要出现在本部灰岩中下部,其次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下部和上部及顶部灰岩段的下部,且其微相类型以MF1为主,其次为MF2、MF6和MF7,表明台地相整体属于开阔海台地。微相分析表明栖霞组整体形成于一个海侵过程中,期间经历了4次较明显的海退。黏土矿物分析显示栖霞组碳酸盐岩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61.97%),高岭石次之(平均含量为27.25%),伊蒙混层(平均含量为9.43%)和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36%)较少。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的比值与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变化共同表明栖霞期由早期的相对干冷变为晚期的相对暖湿,期间发生了3次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周期。同时,栖霞期气候整体变暖湿、海平面整体上升的趋势与晚古生代冰川(LPIA)消融的时间对应,则暗示古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事件控制了栖霞期的整体海平面变化。而沉积相变化所反映的栖霞期4次相对海平面变化与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能够较好的吻合,则显示出气候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记录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气候变暖湿导致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风化指数(WI)升高,主要发育碳酸盐斜坡相。气候变干冷、冰体增大导致海平面和风化指数(WI)的下降,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
关键词
古气候
黏土矿物
微相分析
沉积相
海平面
栖霞组
宿松坐山
Keywords
paleoclimate
clay mineral
microfacies analysis
sedimentary facies
sea-level
Chihsia Formation
Susong Zuoshan
分类号
P534.4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文彬
出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14-122,共9页
文摘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经研究发现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分别属于“Zoophycus—Cruzianian—Skoliths相”,并以“Cruzianian相”为主。根据遗迹化石组合,文中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水动力强度(或水动力能量)、古海水深度、古盐度、沉积底质和沉积速率。
关键词
安徽
宿松坐山
下三叠统
遗迹化石
Keywords
Trace fbssil
Trace face: Environment.
分类号
P534.5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安徽宿松坐山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微相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和古气候的指示
程成
李双应
赵万为
彭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安徽宿松坐山下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王文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
1
全文增补中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