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思“寂静意识”--以耿宁对“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任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125,共16页
耿宁对寂静意识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描画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其现象学分析还存在一些困难,有必要重新回到耿宁这一描画分析所从出的中国哲学语境,系统地概览宋明儒者的相关讨论,藉此来检讨耿宁的思考和论述。出于现象学家的敏感,耿宁藉&... 耿宁对寂静意识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描画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其现象学分析还存在一些困难,有必要重新回到耿宁这一描画分析所从出的中国哲学语境,系统地概览宋明儒者的相关讨论,藉此来检讨耿宁的思考和论述。出于现象学家的敏感,耿宁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来描画寂静意识,这并未完全偏出宋明儒学工夫论的语境;但耿宁将"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看作是对寂静意识的心理状态的描述,这种分析的可能性还需进一步得到追问。对寂静意识的现象学分析一方面会为理解中国传统心学打开新的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为现象学提供新的发展和新的样态,从而裨益于跨文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寂静意识 静坐 意向性 现象学
下载PDF
自我有广延吗?——兼论耿宁的“寂静意识”疑难 被引量:2
2
作者 方向红 《哲学分析》 2014年第5期3-13,196,共11页
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的存在,... 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的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的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的持守着自身特质的"本体"。经过进一步的论证,自我的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的"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的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加以解决的"寂静意识"的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的非对象性特征、静谧性的体验以及伴随性的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耿宁 自我 广延 原对象 寂静意识
下载PDF
走向语言之寂静的反意象思维——对《庄子》话语解构策略的现象学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光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6,225,共11页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思维传统在当代学界尤其得到关注,但另外一条源自老子、庄子的反意象思维传统,却同样不当被忽略。从《庄子》文本来看,庄子的反意象思维,主要是通过"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话语否定与解构策略来实现的...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思维传统在当代学界尤其得到关注,但另外一条源自老子、庄子的反意象思维传统,却同样不当被忽略。从《庄子》文本来看,庄子的反意象思维,主要是通过"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话语否定与解构策略来实现的。这种反意象思维可以在现象学维度作出四个层次的考察:一是"至人"或"真人"是反意象思维的主体,其借助语言否定策略以消解形象和意象的感官声色所造成的障碍,以达到"用心若镜"的自由生命状态;二是这种否定语言与意象的解构策略指向的是"超以象外"和"不落言诠"的本质之象和本质之言,也即"天籁";三是从"天籁"再进入更高的否定,即"听乎无声"的"寂静"意识,它将形象、意象、声象等都予以否定,从而进入一种幽暗和澄明混合的具有源发性的内在生命的矛盾共生状态;四是反意象的话语解构策略,有助于打破工具语言或功利语言的疆域化弊端,以回到生命的混沌之乡,"混沌"即成为反意象的艺象。这种"艺象"即可以看作是借助语言或话语解构策略所指向的无心、无形、无声的大象,是一种现象学式的本质还原,它于"寂静"和"无声"中开显生命的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寂静意识 反意象思维 话语解构 现象学 艺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