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梧州桑寄生茶中槲皮素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红梅 田春林 +3 位作者 梁燕妮 卓梅芳 陈超杰 陈小敏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9-54,共6页
该研究以梧州桑寄生茶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寄生茶中槲皮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在槲皮素提取和水解阶段分别设计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条件,提取阶段以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时间、料液比为条件进行,水解阶段以水解温度、水解... 该研究以梧州桑寄生茶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寄生茶中槲皮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在槲皮素提取和水解阶段分别设计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条件,提取阶段以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时间、料液比为条件进行,水解阶段以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和加酸量为条件进行。经优化,在提取阶段超声辅助法最优化条件为温度60℃、乙醇体积百分数70%、提取时间40min、料液比1∶10,水解阶段最优化条件为水解温度90℃、水解时间30min、加酸量0.5mL;采用超声辅助法按优化的工艺条件提取和水解得到槲皮素含量为0.298%,采用回流法得到槲皮素的含量为0.218%。就提取率而言,超声辅助法高于回流法,且超声辅助法具有用时短和防止有效成分分解等优点,所以从梧州桑寄生茶中提取槲皮素,超声辅助法优于回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州桑寄生茶 槲皮素 提取 超声辅助法
下载PDF
桑寄生茶的应用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双双 刘青 +2 位作者 何春年 彭勇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2期147-153,共7页
桑寄生茶为我国传统保健茶饮,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本文对我国别样茶中桑寄生茶的植物来源、应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桑寄生茶在我国两广地区具有悠久的饮用历史,能... 桑寄生茶为我国传统保健茶饮,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本文对我国别样茶中桑寄生茶的植物来源、应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桑寄生茶在我国两广地区具有悠久的饮用历史,能补肝肾,强筋骨,降压抗癌。现代研究表明,桑寄生茶含有黄酮类、萜类衍生物、挥发性成分、凝集素等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镇痛,利尿,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现代研究不够深入,以及寄主植物多样,没有规范,可能会对桑寄生茶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应用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样 寄生茶 应用历史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寄生茶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
3
作者 巫文鑫 李斌 +2 位作者 刘小勇 刘佳莉 李永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4期141-146,共6页
寄生茶是桑寄生的枝叶通过茶艺处理而成的一种别样茶,为中国传统保健茶饮,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降压、抗炎等保健作用。本研究主要归纳寄生茶的应用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成果,为寄生茶茶... 寄生茶是桑寄生的枝叶通过茶艺处理而成的一种别样茶,为中国传统保健茶饮,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降压、抗炎等保健作用。本研究主要归纳寄生茶的应用现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成果,为寄生茶茶饮工艺迭代式发展及深加工上提供研究和开发的建议,旨在为寄生茶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应用现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开发
下载PDF
桑寄生茶与岭南养生保健文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黄蜚颖 覃展敏 李永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18年第9期83-84,共2页
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觉醒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挖掘养生保健文化日趋紧迫;桑寄生作为一种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传统中药材,在岭南民间常做保健佳品——桑寄生茶使用。论述桑寄生茶与岭南养生保健文化的关系,为人们... 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觉醒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挖掘养生保健文化日趋紧迫;桑寄生作为一种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传统中药材,在岭南民间常做保健佳品——桑寄生茶使用。论述桑寄生茶与岭南养生保健文化的关系,为人们的养生保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养生保健 岭南 保健文化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桑寄生茶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开昕 李永华 +3 位作者 张协君 赵明惠 裴河欢 苏本伟 《广西中医药》 2011年第4期57-59,共3页
目的:优选出中药保健品桑寄生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设定萎凋含水率(A)、发酵温度(B)、发酵时间(C)三个因素,以槲皮素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中药保健品桑寄生茶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槲皮素的线性范围1... 目的:优选出中药保健品桑寄生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设定萎凋含水率(A)、发酵温度(B)、发酵时间(C)三个因素,以槲皮素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中药保健品桑寄生茶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槲皮素的线性范围18.6~186 mg/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5%,影响制作工艺因素B>C>A,最佳制作工艺是:A3B2C1。结论:该工艺可适合中药保健品桑寄生茶的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槲皮素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寄生茶村野调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排 《乡村科技》 2016年第6期67-68,共2页
通过介绍寄生茶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及加工贮存方面的知识,分析当前寄生茶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寄生茶的发展前景。据此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保健茶,寄生茶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 通过介绍寄生茶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及加工贮存方面的知识,分析当前寄生茶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寄生茶的发展前景。据此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保健茶,寄生茶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加大研究力度,以此来促进该产品的扩大生产,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生物学特性 药用价值 加工贮存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桑寄生茶品质及功能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巫文鑫 覃展敏 +5 位作者 刘佳莉 陈柳燕 夏玉苹 李霞楠 刘小勇 李永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157,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对桑寄生茶品质及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发酵、杀青、冠突曲霉发酵等3种加工技术进行工序组合,制备8种不同的桑寄生茶样品,进而测定8种桑寄生茶的主要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及对α-淀粉酶的影响,并对8种桑... 目的: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对桑寄生茶品质及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然发酵、杀青、冠突曲霉发酵等3种加工技术进行工序组合,制备8种不同的桑寄生茶样品,进而测定8种桑寄生茶的主要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及对α-淀粉酶的影响,并对8种桑寄生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经杀青处理的桑寄生茶能提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总黄酮、可溶性糖等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P<0.05)及抗氧化活性;经自然发酵处理的桑寄生茶清香气加强;冠突曲霉发酵处理桑寄生茶能显著提升α-淀粉酶的酶活力(P<0.05)。其中,杀青处理能最大程度提升桑寄生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抗氧活活性;杀青结合冠突曲霉发酵处理桑寄生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风味特点,且能双向调节α-淀粉酶的活性。结论:杀青、杀青结合冠突曲霉发酵等加工技术在品质、功能活性上各有明显优势,可作为关键加工技术用于制作品质优异的桑寄生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加工技术 品质 功能活性 感官审评
下载PDF
基于工艺优选的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潜在机制研究
8
作者 巫文鑫 覃展敏 +5 位作者 刘佳莉 陈柳燕 夏玉苹 黄妤 刘小勇 李永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72,共11页
目的:建立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最佳工艺,探究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以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审评为评价... 目的:建立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最佳工艺,探究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以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审评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通过“0.1%蛋黄粉+5 mmol·mL^(-1)硫代乙酰胺”诱导斑马鱼幼鱼NAFLD模型,探究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对NAFLD的防治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筛选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含水量35%,渥堆时间3 h,菌液浓度1×10^(6)CFU·mL^(-1),发酵时间7 d。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通过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达到防治NAFLD的效果(P<0.05)。通过UPLC-Q-TOF-MS/MS分析得到14个差异代谢物。根据14个差异代谢物的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海胆灵、新海胆灵A等核心成分与NR1H4、LDLR、JUN、EGFR、STAT3等核心靶点对接能力良好,说明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结论:冠突曲霉发酵桑寄生茶对NAFLD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且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以及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茶 冠突曲霉 工艺优选 非酒精性脂肪肝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茶蓑蛾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培养性状 被引量:1
9
作者 秦涵淳 杨腊英 +1 位作者 唐复润 黄俊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653-658,共6页
对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僵虫进行保湿培养,分离得到一株高几丁质酶活性的菌株。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的观察及对其ITS核酸序列进行扩增与分析,确认此次发现的茶蓑蛾寄生真菌为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Fri... 对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僵虫进行保湿培养,分离得到一株高几丁质酶活性的菌株。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的观察及对其ITS核酸序列进行扩增与分析,确认此次发现的茶蓑蛾寄生真菌为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Friedrichs & Bally)Brown & Smith),并对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下的菌丝生长、产饱量和培养特征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哇拟青霉 蓑蛾寄生真菌 形态特征 ITS
下载PDF
茶寄生中茶多酚含量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冬岩 刁全平 +2 位作者 李铁纯 回瑞华 宋美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1-44,共4页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了EC、EGC、EGCG、ECG 4种茶多酚,4种茶多酚在15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36 0%,回收率为95.2%-104.2%.实验结果表明,茶寄生样品中只含有茶多酚中的EGC,其中云南粗茎茶寄生样品中的EGC含量略高于云南细茎茶寄生样品中EG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多酚 测定
下载PDF
茶寄生与梨寄生中黄酮化合物的分析
11
作者 回瑞华 侯冬岩 +1 位作者 李铁纯 刁全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34-37,共4页
采用超声法提取茶寄生和梨寄生黄酮化合物.用三波长光谱法测定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所选择的3个波长处,其相应的吸收光谱曲线上3点在一条直线上,有效地消除吸收峰不对称和基线漂移给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ΔA值与黄酮的浓度成正比,标准溶液在... 采用超声法提取茶寄生和梨寄生黄酮化合物.用三波长光谱法测定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所选择的3个波长处,其相应的吸收光谱曲线上3点在一条直线上,有效地消除吸收峰不对称和基线漂移给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ΔA值与黄酮的浓度成正比,标准溶液在0.008~0.048 mg/m L范围内,ΔA与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回收率为97.5%~101.9%,变异系数小于0.054%,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较高.实验结果为:茶寄生黄酮化合物含量13.7 mg/g,梨寄生黄酮化合物含量8.0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 寄生 黄酮化合物 三波长光谱法
下载PDF
茶槲寄生“螃蟹脚”正丁醇萃取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娟 薛桥丽 +3 位作者 肖蓉 林奇 徐志强 胡永金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6,共9页
本文研究了茶槲寄生"螃蟹脚"醇提各萃取相的抑菌作用及正丁醇萃取相(NVBE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DIZ)的大小,对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来评价"螃蟹... 本文研究了茶槲寄生"螃蟹脚"醇提各萃取相的抑菌作用及正丁醇萃取相(NVBE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DIZ)的大小,对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来评价"螃蟹脚"醇提各萃取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4种食源性腐败菌的抑制性;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胞膜通透性、胞壁完整性和酶活性等实验,研究了NVBEs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螃蟹脚"醇提各萃取相对S.aureus、E.coli、S.typhimurium和L.monocytogenes均有明显抑制效果,其中NVBEs抑菌活性较好,对S.aureus抑制效果最好,DIZ为9.84±0.57 mm,MIC为3.52 mg/m L,MBC为7.04 mg/m L。抑菌机理结果表明:NVBEs可增加S.aureus细胞壁及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菌体细胞结构,引起细胞内含物如核酸和蛋白质等外泄;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使菌体细胞形态结构出现异常;影响菌体酶的代谢活动,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 螃蟹脚 正丁醇相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机理
原文传递
Biological Control of Tortricidae in Tea Fields in Japan Using Insect Viruses and Parasitoids 被引量:3
13
作者 Madoka Nakai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23-332,共10页
Tea is a perennial and evergreen plant. Cultivated tea trees provide a habitat for insect pest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In Japan, granuloviruses (GVs) have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of... Tea is a perennial and evergreen plant. Cultivated tea trees provide a habitat for insect pest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In Japan, granuloviruses (GVs) have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of tea, Adoxophyes honmai and Homona magnanima (Tortricidae: Lepidoptera). The GVs are produced in vivo and a single application sustains pesticidal efficacy throughout a year, which encompasses 4 to 5 discrete generations of both species. A. honmai and H. magnanima also have various natural enemies, especially hymenopteran parasitoids. Such resident natural enemies also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pest density in virus-controlled fields, but the effect of virus infection on parasitoids sharing the same host larva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Survival of one of the major parasitoids of A. honmai, Ascogaster reticulata (Braconidae: Hymenoptera), is reduced by virus infection of the host. Viruses, including GV and entomopoxvirus (EPV), and certain koinobiont endoparasitoids, including A. reticulata, are both known to regulate host endocrinology. However, the GV and EPV have distinct host regulation mechanisms, and consequently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survival of A. retuculata, when A. reticulata parasitizes a host that is infected with either GV or EPV. These additional effects on host regulation displayed by both viruses and parasitoids affect the outcome of virus-parasitoid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Biological control TORTRICIDAE Insect viruses PARASITOID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