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醚类助溶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浊点压力及对二氧化碳-C_(16)混相压力的影响
1
作者 张欢 宫厚健 +3 位作者 孙君腾 张明明 吕威 杨小珂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助溶剂和CO_(2)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着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超临界CO_(2)-助溶剂体系的浊点压力和与原油的混相压力,对于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及CO_(2)埋存有着重要意义。使用改进的CO_(2)相平衡实验装置,采用根据光敏原理改进的测量方法,... 助溶剂和CO_(2)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着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超临界CO_(2)-助溶剂体系的浊点压力和与原油的混相压力,对于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及CO_(2)埋存有着重要意义。使用改进的CO_(2)相平衡实验装置,采用根据光敏原理改进的测量方法,研究了3种助溶剂二乙二醇二甲醚(DDME)、三乙二醇二甲醚(TEDM)、四乙二醇二甲醚(TGDE)在CO_(2)中的浊点压力,考察了温度、助溶剂加量、助溶剂类型的影响;然后将这3种醚类助溶剂和常见的助溶剂乙醇对比,研究其降低CO_(2)-C_(16)混相压力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DDME、TEDM、TGDE的浊点压力逐渐升高,且呈现出低临界会溶温度(LCST)相行为。随着加量的增大,DDME、TEDM、TGDE的浊点压力逐渐升高,但增幅较小。DDME、TEDM、TGDE的极性越来越大,其与CO_(2)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减弱,导致浊点压力依次升高。在3种结构相似的醚类助溶剂中,DDME的浊点压力最低,TGDE的浊点压力最高。当DDME的质量分数为3.0%、温度为60℃时,浊点压力仅为10.14 MPa。DDME降低CO_(2)-C_(16)混相压力的效果最好,在50℃时,1.0%DDME可使混相压力的降幅达到11.25%,高于乙醇的10.62%。在温度低于50℃时,TEDM的作用效果优于乙醇,但高温下乙醇效果略优于TEDM和TGDE。DDME具有较低的浊点压力和较好的降低混相压力的能力,与CO_(2)具有较好的配伍性,也适用于地层压力较低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助溶剂 浊点压力 压力
下载PDF
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生产碳纤维的中间相沥青
2
《石油沥青》 2024年第5期66-66,共1页
描述了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来改进用于碳纤维生产的中间相沥青的方法的实施方案。该方法提高了已经具有至少一些中间相沥青的原料诸如煤焦油中中间相沥青的相对量和品质。
关键词 中间沥青 临界二氧化碳 碳纤维 实施方案 煤焦油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减压模型构建及泄漏量分析
3
作者 辛保泉 曹琦 +3 位作者 党文义 于帅 喻健良 闫兴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1135,共8页
为了解决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泄漏风险评估问题,基于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小孔泄漏试验结果,提出分别构建超临界泄漏阶段、气液两相泄漏阶段、气相泄漏阶段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确定各阶段的传递参数,实现二氧化碳减压过程的理论建模。采... 为了解决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泄漏风险评估问题,基于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小孔泄漏试验结果,提出分别构建超临界泄漏阶段、气液两相泄漏阶段、气相泄漏阶段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确定各阶段的传递参数,实现二氧化碳减压过程的理论建模。采用MATLAB软件编制了模型求解程序。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基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定量探讨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和泄漏口径对泄漏减压过程压力及质量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压力在8~9.5 MPa变化时,对减压过程压力及泄漏质量流量影响较小;初始温度在33~39℃变化时,压力降至临界值的时间逐渐增加;泄漏口径减小,压降时间显著变长;在泄漏减压初期,泄漏质量流量均出现波动,随后随压力降低而逐渐降低。构建的理论模型能够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质量流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临界二氧化碳 管道 泄漏减压 理论模型 泄漏流量
下载PDF
超临界-密相,气相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梅 李光荣 +2 位作者 彭期耀 廖帆 武东战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90-92,141,共4页
运用CFD软件中的FLUENT模块研究了给定进口条件下的管道气相输送,和超临界-密相输送,得到流体温度-管道长度,静压-管道长度,动压-管道长度,全压-管道长度,压降-管道长度变化关系曲线,对温度,静压,动压,全压,压降沿管长方向的变化进行了... 运用CFD软件中的FLUENT模块研究了给定进口条件下的管道气相输送,和超临界-密相输送,得到流体温度-管道长度,静压-管道长度,动压-管道长度,全压-管道长度,压降-管道长度变化关系曲线,对温度,静压,动压,全压,压降沿管长方向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结论:管道长度在前100 m内时,温度变化最为剧烈;管道长度在前100 m内时,动压变化最为剧烈;管道长度在100~200 m时,压损变化最为剧烈;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状态更有利于管道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管道 输送 临界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合物-溶剂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曹维良 刘鑫 张敬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8-50,共3页
研究了高压情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合物 溶剂二元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探讨了超临界流体含量、聚合物性质、浓度以及溶剂对其温度 压力相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CO2 含量的增加 ,温度 压力相图上L LV边界线会向低温高压方向移动 ... 研究了高压情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合物 溶剂二元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探讨了超临界流体含量、聚合物性质、浓度以及溶剂对其温度 压力相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CO2 含量的增加 ,温度 压力相图上L LV边界线会向低温高压方向移动 ,随着压力的提高 ,曲线斜率出现突变点 ,发生由L LV边界线向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行为 聚合物 溶剂 分离 二元体系 平衡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脂肪酸及其酯的相平衡计算 被引量:5
6
作者 金君素 于恩平 +1 位作者 张向京 康文通 《河北工业科技》 CAS 1999年第3期10-13,共4页
对超临界CO2 和脂肪酸及其酯相平衡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用Peng-Robin-son 状态方程和Panagiotopoulos-Reic混合规则,以及对能量参数a(T)做了改进后,用于计算脂肪酸及其酯和超临界CO2 ... 对超临界CO2 和脂肪酸及其酯相平衡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用Peng-Robin-son 状态方程和Panagiotopoulos-Reic混合规则,以及对能量参数a(T)做了改进后,用于计算脂肪酸及其酯和超临界CO2 二元体系的相平衡,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很好。此模型可为用超临界CO2 萃取脂肪酸及其酯的工业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平衡 脂肪酸
下载PDF
柴胡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化学成分气相-质谱联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孟青 郭晓玲 +2 位作者 冯毅凡 陈耕夫 梁汉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研究柴胡超临界 CO2 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气 /质联用技术对柴胡超临界 CO2 萃取物进行分析。结果 :从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 11种化合物 ,其中主要组分为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 ,含量占气化产物总量的 96 .2 %。结论 :本研... 目的 :研究柴胡超临界 CO2 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气 /质联用技术对柴胡超临界 CO2 萃取物进行分析。结果 :从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 11种化合物 ,其中主要组分为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 ,含量占气化产物总量的 96 .2 %。结论 :本研究为柴胡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临界二氧化碳 脂肪酸 —质谱联用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赵跃军 宋考平 范广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5,共7页
注二氧化碳开采原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特低或超低渗透油田重点采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驱油过程中较为理想的驱替形态就是能够形成二氧化碳混相驱,而最小混相压力是形成混相驱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快速准确预测最小混相压力是实现... 注二氧化碳开采原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特低或超低渗透油田重点采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驱油过程中较为理想的驱替形态就是能够形成二氧化碳混相驱,而最小混相压力是形成混相驱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快速准确预测最小混相压力是实现混相驱的重要环节.通过长细管驱替实验法和多种经验公式法对储层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与试验区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进行了研究,并用长细管驱替实验法对各经验公式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细管驱替实验法预测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9.15 MPa;各经验公式法计算得到的最小混相压力相差较大,预测最大值为42.60 MPa,最小值为10.34 MPa,平均值为26.83 MPa;对比长细管驱替实验法测得的结果,各经验公式法预测的最小混相压力平均值的相对误差为7.96%,其中相对误差最小的是石油采收率研究所提出的PRIⅠ方法,相对误差为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压力 临界二氧化碳 长细管驱替实验法 经验公式法
下载PDF
含笑花挥发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汪洪武 刘艳清 +1 位作者 鲁湘鄂 郑海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7-539,共3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含笑花的挥发油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1个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倍半萜氧化物、倍半萜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含笑花的挥发油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1个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倍半萜氧化物、倍半萜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是49.87%和32.08%。该法获得的相对含量最高的是丁香烯环氧物(30.25%),其次是匙叶桉油醇(6.78%)、β-榄香烯(5.83%)。其它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是:长蠕孢吉码烯(5.62%)、棕榈酸(4.02%)、α-依兰烯醇(3.26%)、β-香桦烯(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诤质谱联用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挥发油 化学成分 含笑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参与的两相体系及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岳晓东 何良年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0-617,共8页
均相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但是产物难于纯化、催化剂不易回收等问题一直制约它的应用.两相体系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超临界二氧化碳参与的两相体系是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流动相,其它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反... 均相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但是产物难于纯化、催化剂不易回收等问题一直制约它的应用.两相体系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超临界二氧化碳参与的两相体系是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流动相,其它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如:水、离子液体、聚乙二醇等,用于固定催化剂,进行金属络合物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其显著特点是将反应与分离两步操作并于一个过程中完成,即所谓“均相反应、非均相分离”过程,实现均相催化过程的连续化.综述了近几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促进的两相体系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体系 催化反应 催化剂循环利用
下载PDF
不同进口条件下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研究
11
作者 杨梅 雷钦 +5 位作者 熊山文 杨慧琳 李光荣 彭期耀 廖凡 武东战 《节能》 2023年第12期36-38,共3页
运用CFD软件进行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输送仿真模拟,进口压力分别取11 MPa、12 MPa、13 MPa和14 MPa,进口温度分别取40℃、50℃、55℃和60℃,比较不同进口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沿管长方向温度、静压和动压的变化。结果显示:当管道长度大... 运用CFD软件进行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输送仿真模拟,进口压力分别取11 MPa、12 MPa、13 MPa和14 MPa,进口温度分别取40℃、50℃、55℃和60℃,比较不同进口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沿管长方向温度、静压和动压的变化。结果显示:当管道长度大于50 m时,进口压力为13 MPa时的流体温度曲线和动压曲线最低,进口温度为50℃时的流体温度曲线和动压曲线最低,不同进口压力和温度条件下静压差异不大。研究表明,在实际的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输送中,选择进口压力为13 MPa,进口温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输送 临界-CO_(2) 进口压力 进口温度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烷烃体系相平衡和界面张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东 杨传 魏元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89,共6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和烷烃体系的相平衡和界面张力是石油、化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中的基础数据。对SC-CO2-烷烃二元体系的相平衡和界面张力的实验测定和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同时适用于SC-CO2-烷烃体系的...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和烷烃体系的相平衡和界面张力是石油、化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中的基础数据。对SC-CO2-烷烃二元体系的相平衡和界面张力的实验测定和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同时适用于SC-CO2-烷烃体系的本体和界面性质研究的自洽模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烷烃 平衡 界面张力
下载PDF
夹带剂存在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水系统的相平衡研究
13
作者 张立麒 黄文瀛 +1 位作者 孙曰圣 黄能贤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1998年第3期59-63,84,共6页
用单循环动态法测定了夹带剂存在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水系统的相平衡数据,实验温度为3082K,压力范围为8~15MPa.提出引进一个夹带剂效应参数K,用以关联在超临界状态下有无夹带剂情况的分离因子,并回归出一个经... 用单循环动态法测定了夹带剂存在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水系统的相平衡数据,实验温度为3082K,压力范围为8~15MPa.提出引进一个夹带剂效应参数K,用以关联在超临界状态下有无夹带剂情况的分离因子,并回归出一个经验方程结果表明,用此经验方程来预测添加夹带剂下SC-CO2-乙醇-水系统的汽液平衡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萃取 夹带剂 平衡 乙醇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酸乙酯-水体系的相平衡 被引量:1
14
作者 居艳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9-32,共4页
在液相循环高压相平衡测定装置上 ,测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 -乙酸乙酯二元体系 ,在温度为 3 13 .15K、3 18.15K和 3 2 3 .15K ,压力为 7.14~ 9.0 2MPa下的气—液相平衡数据。此外 ,还测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 -乙酸乙酯 -水三元体系 ,在温度... 在液相循环高压相平衡测定装置上 ,测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 -乙酸乙酯二元体系 ,在温度为 3 13 .15K、3 18.15K和 3 2 3 .15K ,压力为 7.14~ 9.0 2MPa下的气—液相平衡数据。此外 ,还测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 -乙酸乙酯 -水三元体系 ,在温度为 3 13 .15K、3 18.15K和 3 2 3 .15K ,压力为 8.89~ 11.91MPa下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分别讨论了操作条件 (温度和压力 )对气相乙酸乙酯的摩尔分率、分离因子和气相无CO2 基乙酸乙酯的摩尔分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 临界流体萃取 乙酸乙酯 二氧化碳 水体系 工业技术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脂质体系相平衡计算
15
作者 金君素 刘昆元 于恩平 《化工冶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7-91,共5页
对超临界CO2和一些脂质体系相平衡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应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及Panagiotopoulos和Reid混合规则,改进能量参数α(T)后,用于计算脂质和超临界CO2组成的二元和三元体系的... 对超临界CO2和一些脂质体系相平衡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应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及Panagiotopoulos和Reid混合规则,改进能量参数α(T)后,用于计算脂质和超临界CO2组成的二元和三元体系的相平衡,结果与实验数据拟合精度较好.对于一些复杂的混合物如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与超临界CO2体系,简化成拟三元、四元等体系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达到一定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平衡 脂质
下载PDF
基于OLGA的二氧化碳管道意外泄漏减压特性模拟可靠性
16
作者 裴娜 孟凡鹏 +3 位作者 王靖怡 于帅 喻健良 闫兴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73-2178,共6页
为探究OLGA软件能否用于模拟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意外泄漏减压特性这一问题,基于DN 250、长258 m的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意外泄漏试验,采用OLGA软件建立了与试验工况一致的模拟模型,得到50 mm、100 mm、233 mm(全口径)泄漏口径时,... 为探究OLGA软件能否用于模拟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意外泄漏减压特性这一问题,基于DN 250、长258 m的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意外泄漏试验,采用OLGA软件建立了与试验工况一致的模拟模型,得到50 mm、100 mm、233 mm(全口径)泄漏口径时,管线内不同位置二氧化碳压力、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探讨OLGA软件模拟二氧化碳管道意外泄漏减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OLGA模拟模型用于预估泄漏减压持续时间具有较好可靠性;OLGA模拟模型无法预测意外泄漏瞬间的减压波传播行为;OLGA模拟模型预测得到的泄漏口径233 mm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压降及温降与试验结果有显著偏差;OLGA模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泄漏口径为50 mm、100 mm时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压降及温降行为,可应用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工程预测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临界二氧化碳 管道 泄漏减压 OLGA软件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
17
作者 孙启昌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8年第3期18-21,25,共5页
文中结合拟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工程,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管道泄漏检测方法,从原理和性能上对泄漏检测方法进行了比选,确定了分布式感温光纤泄漏检测方案。介绍了采用分布式感温光纤泄漏检测系统的设置方案以及施工注意事项。
关键词 临界 二氧化碳管道 泄漏检测 分布式感温光纤
下载PDF
离子液体/超临界二氧化碳两相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晖华 王阿忠 +1 位作者 杨少容 江焕峰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774,共7页
介绍了近年来在离子液体/超临界二氧化碳两相体系中进行有机合成的最新进展,包括烯烃氢甲酰化反应、酶催化反应、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烯烃环氧化反应、烯烃不对称二羟化反应、氢化反应、Heck反应、醇氧化反应、烯烃氢乙烯... 介绍了近年来在离子液体/超临界二氧化碳两相体系中进行有机合成的最新进展,包括烯烃氢甲酰化反应、酶催化反应、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烯烃环氧化反应、烯烃不对称二羟化反应、氢化反应、Heck反应、醇氧化反应、烯烃氢乙烯化反应、烯烃二聚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临界二氧化碳 体系 反应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两相体系的性质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博 胡玉 +1 位作者 李欢 侯震山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9,共9页
非均相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产物的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的问题,而均相催化过程往往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却受制于催化剂、产物难于分离而达到循环使用的缺点.近年来两相催化体系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超临界二氧化碳... 非均相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产物的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的问题,而均相催化过程往往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却受制于催化剂、产物难于分离而达到循环使用的缺点.近年来两相催化体系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参与的两相体系是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流动相,聚乙二醇作为另一溶剂之一,用于固定和稳定催化剂,进行有机催化反应.其显著特点是:可在反应的同时实现分离的操作,可实现均相催化过程的连续化.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体系的相行为及其性质,并介绍了其在催化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聚乙二醇 体系 行为 催化反应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苯醚相平衡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博文 陈康 +2 位作者 丁鑫 姜召 方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62-1670,共9页
为了解决煤焦油及其轻质化产物中二苯醚的萃取精馏分离问题以及为后续的高效分离过程提供工程数据,本文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流动法可视化高温高压相平衡测定装置,对二苯醚-二氧化碳体系的相平衡数据进行了测定,测定温度为313.15K、333.... 为了解决煤焦油及其轻质化产物中二苯醚的萃取精馏分离问题以及为后续的高效分离过程提供工程数据,本文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流动法可视化高温高压相平衡测定装置,对二苯醚-二氧化碳体系的相平衡数据进行了测定,测定温度为313.15K、333.15K和353.15K,测定压力为8~18MPa,并使用Peng-Robinson (PR)和SoaveRedlich-Kwong(SRK)状态方程结合Quadratic、Adachi-Sugie、Mathias-Klotz-Prausnitz混合规则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苯醚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关联结果表明PR和SRK状态方程结合AS混合规则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关联结果,而传统二次型混合规则得到的计算结果误差相对较大。此外,关联计算还表明,选择合适的混合规则后,不同状态方程的关联结果相差不大。这表明,对于低挥发性的液体与二氧化碳这类非对称混合物体系,相平衡模拟计算的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混合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平衡 状态方程 二苯醚 煤焦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