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谈“寒温统一论”
1
作者 王海铭 康静 潘英英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20-23,共4页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此证实两者在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认识、辨证体系及治疗方法上都可以融合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统一论 六经辨证 中医体质学 免疫学 耗散结构理论
下载PDF
寒温统一论视角下的脾胃病证治
2
作者 张毅堃 陆星瑶 胡鸿毅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1382-1385,共4页
寒温统一论是外感热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指导理论,临床提倡寒温结合治疗。外邪是导致脾胃病的重要因素,伤寒温病皆可致脾胃病的发生,且内伤脾胃病亦可由外邪久治不愈引起,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故寒温统一论中的治疗法则亦可运... 寒温统一论是外感热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指导理论,临床提倡寒温结合治疗。外邪是导致脾胃病的重要因素,伤寒温病皆可致脾胃病的发生,且内伤脾胃病亦可由外邪久治不愈引起,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故寒温统一论中的治疗法则亦可运用到脾胃病的治疗当中。本文结合伤寒、温病经典,从脾胃生理病理出发,总结寒温统一论辨治下的脾胃病治法,归纳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清宣祛邪”三大方面,兼顾脾胃病治疗中阴阳特征、气机升降、邪正关系,并通过现代生理学、药理学研究阐释寒温统一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疑难脾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寒温统一论 伤寒论 气机 温病 辛开苦降
下载PDF
基于寒温统一论的通脉养心丸方证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涛 杨瑾 张国骏 《吉林中医药》 2012年第11期1145-1146,共2页
通脉养心丸是以心悸、心律不齐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在寒温统一论的指导下,发现通脉养心丸以《伤寒论》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治法为基础,结合《温病条辨》甘润养阴治法,并通过方证相应、药效探讨,得出其典型证候为心中悸... 通脉养心丸是以心悸、心律不齐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在寒温统一论的指导下,发现通脉养心丸以《伤寒论》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治法为基础,结合《温病条辨》甘润养阴治法,并通过方证相应、药效探讨,得出其典型证候为心中悸动、心痛、脉律不齐,兼见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统一论 通脉养心丸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下载PDF
寒温统一论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田生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11期19-24,共6页
最早由万友生于1957年提出的寒温统一论,经历了由消除寒温斗争向用新辩证方案统一寒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寒温统一论的提出和发展与当时一元化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寒温统一论的出现是与中医发展的困境分不... 最早由万友生于1957年提出的寒温统一论,经历了由消除寒温斗争向用新辩证方案统一寒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寒温统一论的提出和发展与当时一元化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寒温统一论的出现是与中医发展的困境分不开的。在寒温统一论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政治权力和生物医学的科学解释权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两种权力的重压下,中医家比较迷茫和焦虑,被认为处于各自表述尴尬局面的寒温统一论实际上是中医家这种心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寒温统一论 权力 心态
原文传递
寒温统一谱新篇
5
作者 朱炳林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59-61,共3页
万友生先生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当代名医.先生习歧黄术五十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寒温统一”是先生继承祖国医学的一大心愿.如今、《寒温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出版,先生心愿得遂.后学如我,喜读大著,深感此书顺历史发展之潮... 万友生先生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当代名医.先生习歧黄术五十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寒温统一”是先生继承祖国医学的一大心愿.如今、《寒温统一论》(以下简称《统一论》)出版,先生心愿得遂.后学如我,喜读大著,深感此书顺历史发展之潮流,得辩证沦治之精英,于探讨理论、指导临床、大有裨益。1 顺历史发展之潮流寒温合论,肇自《内经》,有论无方,并不全面.张仲景踵事增华,创六经辩证,具理法方药,亦寒温合论,只是详寒略温.刘河间倡言火热,主寒凉,非分庭抗礼,实欲补仲景详寒略温之不足。刘氏而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说 @《寒温统一论 书评
下载PDF
论体质与寒温
6
作者 马国慧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4期511-511,515,共2页
本文据《内经·热论》理论探讨体质因素对伤寒、温病发病的直接影响,论证了中医外感热病者由感受寒邪引发,但因患者体质和体内原有的宿疾和伏邪有异。则表现出寒温不同的症候。
关键词 《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学说》新感与伏邪 寒温统一论
下载PDF
退热煎治疗外感高热300例临床观察
7
作者 曹佩红 《北京中医》 1999年第1期19-20,共2页
外感高热以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身灼热烦渴,脉浮数或浮紧为主要临床特征。按“寒温统一论”应用退热煎治疗本症300例,临床观察,其疗效优于其它中成药品。
关键词 高热 退热煎 寒温统一论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俞根初论治外感热病热入心包八法八方探析
8
作者 唐志英 《浙江中医杂志》 2005年第4期142-143,共2页
关键词 俞根初 外感热病 八法 心包 《通俗伤寒论》 论治 寒温统一论 杰出代表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