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行”与“环中”:《人间世》寓言结构关系新论
1
作者 李媛 雷欣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4-39,61,共7页
《人间世》的前三则寓言呈现由“内”向“外”的特点,共同说明内修对于解决外在处世问题的决定性作用。自颜阖问于蘧伯玉至颜回见仲尼寓言,讨论的问题以颜阖的提问为原型,逐渐具体、丰富;提出的对策由“顺”到“心斋”,逐渐向己、向内;... 《人间世》的前三则寓言呈现由“内”向“外”的特点,共同说明内修对于解决外在处世问题的决定性作用。自颜阖问于蘧伯玉至颜回见仲尼寓言,讨论的问题以颜阖的提问为原型,逐渐具体、丰富;提出的对策由“顺”到“心斋”,逐渐向己、向内;方法的效用由“正身”到“鬼神来舍”,逐渐向外。后五则寓言以无用自保为主旨,呈现有层次的递进关系。以荆氏楸柏寓言为转承点,论述对象由木转为人。八则寓言呈“2+1+5”的结构模式。颜阖问于蘧伯玉寓言作为结构模式中的“1”,是八则寓言的逻辑中心。《人间世》的主旨紧紧围绕这个“1”,包含两个层次:以心斋内修,以自保处世。后者既是实现前者的途径,又对前者有所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世》 庄子寓言 寓言结构模式 自保 内修
下载PDF
《天下无贼》的伦理寓言结构剖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春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15,19,共4页
《天下无贼》是部好商业片,几位人气正旺的明星就是一个卖点,扣人心弦的火车上的故事,美丽的西藏风光,漂亮的几近炫耀的打斗动作,钱失而复得,一波三折的悬念,王丽为腹中小生命吞食烤鸭的最后煽情……都是影片的亮点。但我以为真正唤起... 《天下无贼》是部好商业片,几位人气正旺的明星就是一个卖点,扣人心弦的火车上的故事,美丽的西藏风光,漂亮的几近炫耀的打斗动作,钱失而复得,一波三折的悬念,王丽为腹中小生命吞食烤鸭的最后煽情……都是影片的亮点。但我以为真正唤起大众情感共识,从而实现商业效应的,是影片中隐含的传统道德伦理主题模式。《天下无贼》从制作到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迎合了民间对正义、道德、爱情的审美需求。因为社会有不公,有黑暗,英雄式微,情感枯竭,所以人们才在影片的虚拟世界寻求一种心理的满足。冯小刚导演了一场人性回归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伦理 母题模式 正义 影片 社会伦理 传统伦理 情感 大众文化 寓言结构 英雄
下载PDF
“无”意味的形式——论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
3
作者 胡志明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0-86,共7页
卡夫卡生前一直钟情于寓言艺术,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寓言化特征。为了让小说回归其本来所具有的生活诗性,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征也在不断地得到深化,乃至于其后来的小说均蕴含着一个拟寓言结构。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除了赤... 卡夫卡生前一直钟情于寓言艺术,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寓言化特征。为了让小说回归其本来所具有的生活诗性,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征也在不断地得到深化,乃至于其后来的小说均蕴含着一个拟寓言结构。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除了赤裸地袒呈自身外,似乎根本不指向其他任何特定的"意味",具有一种超寓言的审美功能,故而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无"意味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小说 寓言结构 “无”意味的形式 寓言
下载PDF
永恒的“生死场”:生命隐文的寓言结构
4
作者 郭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生死场》自1935年出版以来就成为批评界关注的重要作品。有关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叙事因素构成了本文意义的内在的连贯性整体,这个意义链本身决定了对《生死场》诠释的可能性范围。本文从作家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出发,阐释《... 《生死场》自1935年出版以来就成为批评界关注的重要作品。有关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叙事因素构成了本文意义的内在的连贯性整体,这个意义链本身决定了对《生死场》诠释的可能性范围。本文从作家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出发,阐释《生死场》对"生命"与"性别"的侧重,认同萧红作为女作家感性而具象的女性经验,彰显《生死场》的独特价值——生命隐文的寓言结构。对"生"与"死"的喻义阅读把我们引向了作家沉重的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话语表达。揭示出人与动物一样无意义的"生"与"死",萧红描写出生命的乏味及盲目的形而下生存状态,蕴含着作家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女性意识 寓言结构
下载PDF
《镜花缘》的神话寓言结构和谪仙托生母题探析
5
作者 赵晓红 《丝绸之路》 2011年第6期64-65,共2页
采用神话寓言的方式作为小说的结构,寄寓作者的某种创作意图,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不仅采用了神话寓言的方式作为小说的结构,而且,在这样的结构中,还十分醒目... 采用神话寓言的方式作为小说的结构,寄寓作者的某种创作意图,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不仅采用了神话寓言的方式作为小说的结构,而且,在这样的结构中,还十分醒目地贯穿了道教的谪仙托生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花缘》 神话寓言结构 谪仙托生母题
下载PDF
都市生活寓言——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寓言结构
6
作者 杜学霞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6-27,35,共3页
以《长恨歌》的文本分析入手,分析其蕴含的寓言结构、指出这是一个由隐喻和暗喻两部分组成的喻言,阐释其包涵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对现代人生活的隐喻价值。
关键词 都市生活 王安亿 《长恨歌》 寓言结构 隐喻 暗喻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乌托邦想象的解构:索拉里斯星寓言及其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乌托邦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子类型,"如何想象乌托邦"实际上就是关于"乌托邦的想象如何被书写出来"的问题。《索拉里斯星》采取了一种"双重书写"的形式策略,其结果是将乌托邦体裁本身的局限性转化... 乌托邦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子类型,"如何想象乌托邦"实际上就是关于"乌托邦的想象如何被书写出来"的问题。《索拉里斯星》采取了一种"双重书写"的形式策略,其结果是将乌托邦体裁本身的局限性转化为讽喻性和批判性,使得我们能够在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总体性系统的内部对其进行驳斥,阐释由此转入政治伦理学领域。同时文本表面的那种主体性与他性的对立建构也完全失效,莱姆的怀疑主义实现了对乌托邦想象力的解构,证明了即便是对一种最低限度需求的"零度乌托邦"的想象,也无法逃离意识形态的现实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考古学 乌托邦 《索拉里斯星》 寓言结构 解构
下载PDF
庄学奥义的全息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0-29,共20页
作者抉发"内七篇"单篇奥义(见去年本刊连载),是对庄学奥义的局部论证。本文探索"内七篇"总体结构,是对庄学奥义的总体论证。
关键词 庄学拼图 支离拼板 重言为真 终极法则 庄学四境 结构重言 四境动植象征 四境排行隐喻 角色四境定位 篇名结构 单篇结构 寓言结构 庄学全图 南溟弔诡
下载PDF
访唐何求,计程何谋,原位何由?──观世音东行长安与取经故事立象结构(《〈西游记〉美学问议录》之三)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7,共8页
《西游记》取经故事结构与题旨有个相生相发的演变过程。随着各种相关作品寓言特征的逐步强化,立象结构也产生着变化。百回本突显"心性修持大道"与《心经》"五蕴"课题解决的关系,形成以观世音访求取经人才为主的纲... 《西游记》取经故事结构与题旨有个相生相发的演变过程。随着各种相关作品寓言特征的逐步强化,立象结构也产生着变化。百回本突显"心性修持大道"与《心经》"五蕴"课题解决的关系,形成以观世音访求取经人才为主的纲领性结构,以取经"五众"作为体现结构功能的重心形象。小说结构纲领中对取经历程的目标与角色关系的细致安排与全书丰富情节相呼应,既显示"心性修持"需要发挥象罔的思路,又显示各种创造包括艺术创造都需要谋略的哲理。取经团队构成紧扣结构与小说题旨的需要。"五众"是以心行为最活跃因素的个体与整体统一的象征形象。"仁者"与"行者"的统一体现明代心学新进流派的积极思想光源。观世音形象与结构及情节的密切关联,是借佛教菩萨寓言立象的出色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寓言立象结构 立象谋略 结构重心
下载PDF
本雅明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启示
10
作者 王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0,共4页
本雅明的成功是由于他揭示了当时先锋派文学和机械复制艺术的一些固有特点,使人看清了当下艺术的一些美学特质。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虽然本雅明本人对此未作什么正面阐述,而且这些结论本身也似乎与马克思主义文论... 本雅明的成功是由于他揭示了当时先锋派文学和机械复制艺术的一些固有特点,使人看清了当下艺术的一些美学特质。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虽然本雅明本人对此未作什么正面阐述,而且这些结论本身也似乎与马克思主义文论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细察其间的脉络不难看出,这些理论恰是本雅明在新时代尝试构建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结果。因此,他的成功足以给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寓言结构 机械复制艺术 马克思主义文论 启示
下载PDF
一篇现代诗学文献的省思
11
作者 冯尚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0年第2期63-73,共11页
本文依据文学自身的规定和文献的写作现场,尝试指出,一个世纪以来被指认为近现代文学重要文献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可能是伦理学论文的一个变体,是青年思想者王国维伦理表达的一次试笔。因为此文的立足之地是叔本华的伦理思想,而其... 本文依据文学自身的规定和文献的写作现场,尝试指出,一个世纪以来被指认为近现代文学重要文献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可能是伦理学论文的一个变体,是青年思想者王国维伦理表达的一次试笔。因为此文的立足之地是叔本华的伦理思想,而其中知识学的逻辑前提是人类学领域'神话'观念的真理性。循此出发对传统经典的哲学美学释读路径,与其说沟通了中西叙事文学的交流,不如说罔顾了《红楼梦》自身的寓言结构所呈现的诗学本质,也就是忽视了这部经典的真义;在提示一切最高价值的暂时性和虚无性的面具特性的同时,对日常生活繁琐、细腻、无聊、忧心、玩笑、游戏诸面相的诗意叙述与深挚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神话 寓言结构
下载PDF
启蒙文化语境中的当代小说语言
12
作者 孙德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浩劫 ,人们从历史的教训中发现思想文化启蒙的必要与急迫 ,于是继承了五四这一传统 ,这就为当代小说提供了启蒙文化语境 ,于是小说语言打上了启蒙的烙印。具体来说 ,小说语言被注入了人文理性 ,语态庄重 ,常采用寓言式...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浩劫 ,人们从历史的教训中发现思想文化启蒙的必要与急迫 ,于是继承了五四这一传统 ,这就为当代小说提供了启蒙文化语境 ,于是小说语言打上了启蒙的烙印。具体来说 ,小说语言被注入了人文理性 ,语态庄重 ,常采用寓言式语言结构 ,呈现出读者在场的“精英独白” ,让读者在“审美的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文化语境 小说语言 寓言式小说语言结构 人文理性 "审美的沉思"
下载PDF
论吉剧创作中的荒诞化趋向
13
作者 李丹丹 《剧影月报》 2019年第1期23-25,共3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吉剧创作者开始自觉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尝试借鉴现代主义的荒诞化表现手法,打破生活的固有逻辑,设置荒诞的戏剧情境,表达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与认识,探索心理的真实,在剧作文本的整体结构上也形成了一种...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吉剧创作者开始自觉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尝试借鉴现代主义的荒诞化表现手法,打破生活的固有逻辑,设置荒诞的戏剧情境,表达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与认识,探索心理的真实,在剧作文本的整体结构上也形成了一种寓言式的结构模式,对吉剧的发展与繁荣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戏剧情境 哲理意蕴 寓言结构 吉剧
下载PDF
后现代社会的总体性何以可能?——从认知绘图美学评詹姆逊的总体性寓言
14
作者 王曦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74-190,320,共18页
'认知绘图',从在詹姆逊文章中初次露面,到在《地缘政治美学》、《可见的签名》、《悠久的与后现代的》等几部专著中逐渐发展完善为詹姆逊独特的叙事美学体系,这一术语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他看来,认知绘图并非单... '认知绘图',从在詹姆逊文章中初次露面,到在《地缘政治美学》、《可见的签名》、《悠久的与后现代的》等几部专著中逐渐发展完善为詹姆逊独特的叙事美学体系,这一术语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他看来,认知绘图并非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替代传统民族地理符号,帮助个体重建身份认同的一种新型叙事结构。本文旨在勾连詹姆逊前后期的理论尝试,以探讨詹姆逊予以厚望的叙事结构,能否如他宣称的那样投射出一种'作为意愿的总体性',使媒介信息时代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个体借此重获久已失落的集体经验和政治行动力。借此探索亦可窥见詹姆逊坚守如一的叙事寓言,何以成为阶级意识消退下的一种妥协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绘图美学 詹姆逊 寓言结构 总体性 电影叙事
原文传递
寓言批评——本雅明“辩证”批评理论的主题与形式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旭东 《文学评论》 1988年第4期149-157,共9页
韦勒克在他的小册子《西方现代四大批评家》里并没有挑选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然而一贯严谨的韦勒克还是不惜笔墨加上了一句:“也许本雅明也应算上”。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批评领域韦勒克... 韦勒克在他的小册子《西方现代四大批评家》里并没有挑选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然而一贯严谨的韦勒克还是不惜笔墨加上了一句:“也许本雅明也应算上”。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批评领域韦勒克的权威并不那么可信,那么当代美国最显赫的辩证批评家弗·杰姆逊教授则说:“从今天的眼光看,本雅明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从1928年的《德国悲剧起源》到1940年的《论历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波德莱尔诗 寓言结构 历史哲学 抒情诗 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 批评家 艺术作品 主题
原文传递
论莎士比亚《暴风雨》寓意的两面性
16
作者 邓杉 《学园》 2019年第9期135-136,共2页
《暴风雨》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传奇剧之一,讲述了一个复仇与宽恕的故事。故事融合了诸多超自然和超现实的元素,有着浓厚的魔幻主义色彩,同时也彰显了当时最具特色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现代文学批评的框架下,《暴风雨》的意象呈现... 《暴风雨》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传奇剧之一,讲述了一个复仇与宽恕的故事。故事融合了诸多超自然和超现实的元素,有着浓厚的魔幻主义色彩,同时也彰显了当时最具特色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现代文学批评的框架下,《暴风雨》的意象呈现出多样性和矛盾性,其释义的层面得到了延展,其寓言价值也有了更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结构寓言 个体寓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