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地震震源参数、发震构造及周边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詹慧丽 白玲 陈治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1期44-55,共12页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_(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_(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我们基于前人在地震灾害、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对墨脱—察隅大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区地下结构、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不同机构给出的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总结了震前20年和震后10年较为完整的5.0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了4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地震目录和我们在震源区架设的近台观测波形资料,探讨了1964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和2019年墨脱6.3级地震的发生机制.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了三个不同方向、依次向南迁移的次级构造结,即南迦巴瓦构造结、桑构造结及阿萨姆构造结.在最年轻的阿萨姆构造结地区,印度板块不仅沿着米什米逆冲断裂向NE方向俯冲,同时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向NW方向俯冲,阿萨姆构造结前缘的察隅岛弧和桑构造结表现出强烈的地壳水平缩短.这种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的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导致主前锋逆冲断裂和米什米逆冲断裂同时发生破裂,形成M_(S)8.6的墨脱—察隅大地震,并在米什米山和阿博尔山一带发生大范围的余震活动和明显的地表形变.早期地震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地震、地质、遥感和野外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的融合可以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墨脱—地震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地震活动性 震源机制 构造背景
下载PDF
2017年米林6.9级地震与1950年察隅8.6级地震的关系及两次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尹凤玲 韩立波 +1 位作者 蒋长胜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85-3197,共13页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 2017年11月18日,我国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6.9地震.其东南220km距离处,1950年发生了察隅8.6级大地震.二者同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大拐弯处,周边分布多条活动断裂带.察隅地震作为20世纪我国内陆最大的地震,它的发生对周边断层活动性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基于分层半无限空间黏弹性地球模型,计算了察隅地震对周围活动断裂带和米林地震的影响,同时利用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周边活动断层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分析了两次地震的关系,讨论了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和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察隅地震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活动断层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库仑应力变化达到数MPa量级.在下地壳黏滞系数为1.0×10^(20) Pa·s、摩擦系数为0.4情况下,按照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断裂每年由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累积1~4kPa计算,察隅地震的发生使米林地震提前了相当于2.79~11.15年的时间.米林6.9级地震影响范围和强度有限,只对震源附近的活动断层产生一定影响,库仑应力变化最大为数十kPa量级,对远处的断层影响较小.下地壳及以下介质的黏滞系数在震后黏滞松弛过程中影响逐渐明显,断层有效摩擦系数对同震库仑应力计算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察隅地震 黏弹松弛 有效摩擦系数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基于运动学震源的察隅Mw8.6级地震动模拟
3
作者 钟菊芳 胡祎石 +1 位作者 张艳红 胡晓 《水利学报》 EI 2024年第11期1319-1332,共14页
为获取1950年察隅Mw8.6级地震的地震动空间分布规律,探讨震源模型对模拟地震动影响以及地震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区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单断层和双断层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综合考虑中国内地岩石圈速度结构模型USTClitho1.0和全... 为获取1950年察隅Mw8.6级地震的地震动空间分布规律,探讨震源模型对模拟地震动影响以及地震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区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单断层和双断层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综合考虑中国内地岩石圈速度结构模型USTClitho1.0和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分别构建单断层模型场地和双断层模型场地对应的地下一维速度结构,采用谱元法对察隅Mw8.6地震开展了目标区域地震动合成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目标区域4个观测点的模拟加速度时程、反应谱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验证了本文所构建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地震动强度大,断裂带投影区域,单、双断层模型最大PGA分别达1050和1145 cm s^(2),最大PGV分别达472和291 cm s,最大PGD分别达107和652 cm;(2)震源模型对模拟地震动影响大,单、双断层模型断裂带地表投影区最大PGA、PGV和PGD分别差95 cm s^(2)、181 cm s及545 cm;(3)单断层模型地震动随断层距的衰减拟合效果优于双断层模型地震动,除双断层模型EW分量PGD值随断层距增大而衰减的速度慢于其他两分量外,单、双断层模型的PGA、PGV及其余各分量的PGD随断层距增大的衰减速度相当;上盘地震动随断层距增加的衰减速率快于下盘;(4)察隅Mw8.6级地震在各拟建工程场点均产生了较强的地震动和明显的永久地表位移,为防止大震可能造成的严重地震灾害,建议各工程场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震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隅地震 谱元法 单双断层震源 地震动模拟 近断层效应 衰减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