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蛛网膜下腔给药是脊髓损伤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干预方式,但目前缺乏可与缓释/控释剂型配合从而减少给药次数、避免蛛网膜下腔内置管的一次性较大剂量蛛网膜下腔内给药的方法。目的:探索一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以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背景:蛛网膜下腔给药是脊髓损伤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干预方式,但目前缺乏可与缓释/控释剂型配合从而减少给药次数、避免蛛网膜下腔内置管的一次性较大剂量蛛网膜下腔内给药的方法。目的:探索一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以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的蛛网膜下腔注射方法。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脊髓损伤组采用NYU(New York University)脊髓打击器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注射组经寰枕后间隙将200μL模拟药液(生理盐水)注入蛛网膜下腔,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正常对照组无处理,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暴露寰枕后膜后关闭切口,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重复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的操作。借助甲苯胺蓝染色探索药物注射1.5 h后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弥散与分布情况,通过旷场试验、斜板试验、热板试验、体质量测量等验证是否发生蛛网膜下腔注射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各组经寰枕后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射未造成大鼠BBB评分、热板试验与斜板试验结果的异常。②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组大鼠术后1周时可恢复术前体质量(P>0.05),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组术后2周时体质量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③术中及术后未观察到蛛网膜下腔注射引起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特殊征象,未见脑脊液/模拟药液外漏,术后大鼠可正常抬头,未出现精神萎靡和自残行为,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组未发生排尿排便障碍。④蛛网膜下腔注射后1.5 h,甲苯胺蓝溶液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内广泛弥散,全段脊髓均有分布。⑤上述数据表明,经寰枕后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安全可靠,对脊髓损伤大鼠单次给药剂量200μL时,药物能快速到达脊髓损伤部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小,因此是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供选择的蛛网膜下腔给药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蛛网膜下腔给药是脊髓损伤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干预方式,但目前缺乏可与缓释/控释剂型配合从而减少给药次数、避免蛛网膜下腔内置管的一次性较大剂量蛛网膜下腔内给药的方法。目的:探索一种对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以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的蛛网膜下腔注射方法。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脊髓损伤组采用NYU(New York University)脊髓打击器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注射组经寰枕后间隙将200μL模拟药液(生理盐水)注入蛛网膜下腔,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正常对照组无处理,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暴露寰枕后膜后关闭切口,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重复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的操作。借助甲苯胺蓝染色探索药物注射1.5 h后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弥散与分布情况,通过旷场试验、斜板试验、热板试验、体质量测量等验证是否发生蛛网膜下腔注射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各组经寰枕后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射未造成大鼠BBB评分、热板试验与斜板试验结果的异常。②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组大鼠术后1周时可恢复术前体质量(P>0.05),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注射组术后2周时体质量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③术中及术后未观察到蛛网膜下腔注射引起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特殊征象,未见脑脊液/模拟药液外漏,术后大鼠可正常抬头,未出现精神萎靡和自残行为,蛛网膜下腔注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组未发生排尿排便障碍。④蛛网膜下腔注射后1.5 h,甲苯胺蓝溶液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内广泛弥散,全段脊髓均有分布。⑤上述数据表明,经寰枕后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安全可靠,对脊髓损伤大鼠单次给药剂量200μL时,药物能快速到达脊髓损伤部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小,因此是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可供选择的蛛网膜下腔给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