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观察
1
作者 张双 马飞 +2 位作者 王清 徐世财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4-1072,共9页
目的:观察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且随访5年及以上的22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 目的:观察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且随访5年及以上的22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3例,骨折时年龄19~58岁(40.9±10.5岁);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移位≤2mm)17例,明显移位(移位>2mm)5例。比较患者寰枢椎固定手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Landells等的方法评估患者取出内固定前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僵硬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片、多平面重建CT及功能位CT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寰枢关节稳定性、寰齿和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分级及寰枢关节活动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的相关因素。结果:2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时间为内固定术后11.0±2.7个月,随访7.9±2.0年。患者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6.5(6.0,7.0)分、1.0(1.0,2.0)分及1.0(1.0,1.0)分,取出内固定前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分别为28.5(26.5,32.0)、3.5(3.0,5.0)及2.0(2.0,3.0);取出内固定前NDI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5)。3例术前存在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1级,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严重颈部僵硬不适患者占比显著性低于取出内固定前(36.4%vs.77.3%,P<0.05)。所有患者取出内固定前骨折均愈合,未见钉棒断裂与内固定移位;末次随访时未见寰枢椎不稳,寰齿关节退变较取出内固定前加重(P<0.05),侧块关节退变分级与取出内固定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度分别为2.0°(0.93°,3.0°)和5.4°(3.7°,9.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寰齿关节退变分级与患者远期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均呈负相关(r=-0.381,P=0.038;r=-0.584,P=0.001)。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但寰枢关节活动度保留不佳,与骨折严重移位及随访中进行性加重的寰齿关节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固定 非融合 远期疗效 寰枢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