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17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仝允辉 万富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7期430-431,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寰枢椎旋转移位 治疗 颌枕带牵引 手法复位
下载PDF
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26例诊治分析
2
作者 曾裴 张学军 戴祥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975-976,共2页
目的 :总结儿童寰枢椎旋转性移位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本院小儿骨科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2 6 8例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患儿的临床情况、治疗经过进行分析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探讨目前对该病的诊治进展。结果 :2 0 1例得到随... 目的 :总结儿童寰枢椎旋转性移位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本院小儿骨科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2 6 8例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患儿的临床情况、治疗经过进行分析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探讨目前对该病的诊治进展。结果 :2 0 1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2 8个月 ,191例 1次住院治疗恢复正常 ,无复发 ,10例二次入院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结论 :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是儿童常见病 ,发病后及时得到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守治疗为首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寰枢椎旋转移位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郭志伟 白德明 +2 位作者 任亮 吴超 李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2014-022016-02收治的54例寰枢椎旋转移位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45例符合研究标准。比较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未合并...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2014-022016-02收治的54例寰枢椎旋转移位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45例符合研究标准。比较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的发病时间、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差值及住院天数,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的关系。结果 45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的患儿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20例(44.4%),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25例(55.6%)。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平均发病时间5.6 d(2-11 d),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平均发病时间6.2 d(0.3-13)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未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差值分别为(1.15±1.46)mm和(2.60±1.89)mm,差异不显著(P=0.171);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平均住院天数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1.6±2.9)d vs(8.8±2.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可能是引起儿童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的病因或诱因之一,可能是影响后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寰枢椎旋转移位 肺炎支原体 儿童
下载PDF
三维CT成像在小儿寰枢椎旋转性移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新 韩镜明 +3 位作者 刘亦鸣 沈新平 李锦 陈丽玲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75-877,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CT成像 ( 3DCT)对小儿寰枢椎旋转性移位 (atlanto axialrotatorydisplacement,AAR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和比较 6例小儿AARD在普通CT扫描 ( 2DCT)和 3DCT中的影像表现。结果  ( 1) 2DCT和 3DCT测量 6例患儿寰... 目的 探讨三维CT成像 ( 3DCT)对小儿寰枢椎旋转性移位 (atlanto axialrotatorydisplacement,AAR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分析和比较 6例小儿AARD在普通CT扫描 ( 2DCT)和 3DCT中的影像表现。结果  ( 1) 2DCT和 3DCT测量 6例患儿寰齿前间距和齿状突侧距的结果基本相同 ;( 2 ) 3DCT显示 6例患儿侧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和旋转 ,2DCT不能显示侧块有无移位和旋转 ;( 3) 6例中 ,2DCT显示 1例同时有寰椎 (C1)和枢椎 (C2 )的异常旋转 (分别为 8°和 35°) ,3例有C2 异常旋转 ( 7°~ 30° ,平均 18.7°) ,2例未发现寰枢椎的旋转异常。 3DCT显示 2例同时有C1和C2 旋转异常 (分别为 11°、30°和 11°、40°) ,4例有C2 旋转异常 ( 9°~ 34° ,平均 16 .5°)。相同病例 ,2DCT对C1和C2 旋转程度的测量低于 3DCT所测得的结果 ;( 4 ) 3DCT发现 1例齿状突发育不良 ,表现为齿状突短平和齿突尖消失 ,2DCT不能观察齿状突的发育状况。结论  3DCT对AARD的诊断作用明显优于 2DCT。 3DCT不仅能准确地、直观地评估齿状突和侧块的移位程度、方向以及寰枢椎的旋转程度 ,而且能发现伴发的寰枢椎尤其是齿状突发育畸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儿童 寰枢椎关节旋转移位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