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对接社会需求的系统化校内专业设置机制——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
1
作者 胡晓莹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3-18,共6页
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办"需求导向型"院校。建立对接社会需求的系统化校内专业设置机制,必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建立校内专业设置机制,一要建立招... 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办"需求导向型"院校。建立对接社会需求的系统化校内专业设置机制,必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建立校内专业设置机制,一要建立招生专业遴选机制,二要完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三要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四要推进毕业生就业监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接社会需求 专业设置机制 高职院校
下载PDF
对接社会:大学的生存之道 被引量:3
2
作者 唐菡悄 杨正清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14,共7页
大学对接社会不仅是历史选择的表现,同时也是现实生存的要求。当前我国大学纷纷提出以社会需求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从社会需要的被动视角来改革教育,忽视了大学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大学的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大学本应主动地对接社会,而... 大学对接社会不仅是历史选择的表现,同时也是现实生存的要求。当前我国大学纷纷提出以社会需求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从社会需要的被动视角来改革教育,忽视了大学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大学的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大学本应主动地对接社会,而且对接社会的前提必须是对人性的追求。文中将大学的宗旨理解为培养顶天立地的成人,而且顶天立地的品质应当与社会保持密切关系。文中将大学对接社会解释为对应社会各大子系统并连接社会发展趋势,为促进大学职能的实现,提出了三种对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接社会 大学 输出 大学职能
下载PDF
基于快速对接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从敏捷制造理论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兰兰 《教育探索》 2020年第12期56-61,共6页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求其能够快速响应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社会需求的矛盾益发凸显,在实地调研分析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现状的基础上,将敏捷制造理论引入人才培养系统中,并借鉴...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求其能够快速响应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社会需求的矛盾益发凸显,在实地调研分析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现状的基础上,将敏捷制造理论引入人才培养系统中,并借鉴制造业的成功理念和经验,从专业去实体化的高职院校组织架构、基于虚拟组织的专业构建、模块课程标准化、延迟分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快速响应社会需求的路径和政、校、企等三方协同的政策保障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对接社会需求 敏捷制造 路径
原文传递
多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社会对接服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陶然 《黑龙江科学》 2021年第9期94-95,共2页
对多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社会对接服务进行研究,分析了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学习服务原则、协同共享原则是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要遵循的原则。多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策略主要包括强化教师... 对多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社会对接服务进行研究,分析了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学习服务原则、协同共享原则是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要遵循的原则。多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策略主要包括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多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提高社会对接服务效能的策略主要包括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定期安排一些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观摩学习,与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对工作内容、操作方法、职业前景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要引进必要的项目激励机制和专门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校企合作项目的完成速度、技术含量、社会服务价值等作为评价指标。要提升科研项目成果在教师个人绩效评价中所占比重,强化高职教师的社会对接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融合 高职教师 创新团队 社会对接服务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对接探析
5
作者 江颉 《广西教育》 2013年第35期28-29,共2页
阐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接的意义,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对接的措施。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对接
下载PDF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对接模式
6
作者 王大勇 《职业时空》 2011年第1期38-39,共2页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职业为对象的专业性教育,其课程体系设置与传统学历教育有鲜明的区别。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塑造,社会职业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打破社会与学校的界限,培...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职业为对象的专业性教育,其课程体系设置与传统学历教育有鲜明的区别。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塑造,社会职业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打破社会与学校的界限,培养具有深厚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对接,走人才培养的创新道路,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社会对接
下载PDF
云计算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旌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57-59,共3页
"云计算"具有极强的变革力,不仅涉及IT业界,终将影响全社会。云计算对于高校既潜藏发展危机更蕴含创新契机。理性解读云计算的科学内涵,挖掘其中新生的革命要素,是实现高校创新性跨越发展的需要。加速高校资源数字化建设、实... "云计算"具有极强的变革力,不仅涉及IT业界,终将影响全社会。云计算对于高校既潜藏发展危机更蕴含创新契机。理性解读云计算的科学内涵,挖掘其中新生的革命要素,是实现高校创新性跨越发展的需要。加速高校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高校改革科学化定位、完善高校教育社会化对接是值得研究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高等院校 数字化建设 科学化转轨 社会对接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逸 《信息与电脑》 2015年第12期187-188,共2页
传统高校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局限于老旧的一锅端、灌输式和应试制,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社会实践功能还无法发挥其想象中的应有作用,无法解决学生对知识生动的理解,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 传统高校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局限于老旧的一锅端、灌输式和应试制,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社会实践功能还无法发挥其想象中的应有作用,无法解决学生对知识生动的理解,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高校应突破传统教育的枷锁,利用互联网搭建校企合作新桥梁。基于此,通过分析传统高校教育弊端,提出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互联网+"作业"、互联网+"学校"和互联网+"老师"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对接 教育模式
下载PDF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新媒体产业导论课程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璇 《数字教育》 2020年第3期45-49,共5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开设新媒体产业课程体现了专业延展性,顺应了国家战略性需求,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兴媒体产业高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子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新媒体产业导论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学生以跨学科、潜学科的学术视角学习...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开设新媒体产业课程体现了专业延展性,顺应了国家战略性需求,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兴媒体产业高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子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新媒体产业导论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学生以跨学科、潜学科的学术视角学习整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实地调研和动手创新能力。本研究以翻转课堂模式为主,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微课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主要包括课前学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社会对接。该模式为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型架构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社会对接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接探讨
10
作者 江琳 《人生十六七》 2018年第1Z期124-124,共1页
中国传统文化衍生于中国本土,有着千年的深厚历史积淀。而现代的中国社会则是由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虽有差异但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探讨高中生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接学习,对... 中国传统文化衍生于中国本土,有着千年的深厚历史积淀。而现代的中国社会则是由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虽有差异但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探讨高中生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接学习,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对接
原文传递
中英美术学院教学形态及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探索美术院校教学思维的未来观
11
作者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9-32,共4页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当今艺术教育的国际视野下,我国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与西方美术学院教学在思维理念、课程内容上的类比,并通过论述、梳理、整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如何构建一个新的视觉艺术教学形态。
关键词 同质化 美学共性 思维不确定性 社会对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