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增加的气象场判识及臭氧变化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郑永光 陈炯 +1 位作者 陈尊裕 陈鲁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8-681,共14页
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程度及地理范围目前还研究较少,且缺乏综合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资料来判识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方法.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日本GMS-5地球静止卫星水汽云图资... 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程度及地理范围目前还研究较少,且缺乏综合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资料来判识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方法.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日本GMS-5地球静止卫星水汽云图资料,以2001年3月27~29日中国南部的临安、昆明、香港臭氧探测个例为基础,结合1996年3月29日香港与2001年4月13日临安对流层中上层高浓度臭氧分布个例对副热带急流对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根据气象要素场判识春季中国南部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充分条件为根据卫星水汽图像上的暗区、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左侧辐合区、高空锋区、对流层中上层≥1PVU的向下伸展的舌状高位涡区来综合判断.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个例中对流层中上层高浓度臭氧来自平流层;香港对流层中上层低浓度臭氧来自热带海洋地区.不仅臭氧垂直廓线的多个极小与极大值表明臭氧垂直分布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而且对流层中上层PV分布以及卫星水汽图像分析也表明大气中的多尺度运动对臭氧垂直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与副热带高空急流相联系的平流层空气侵入不仅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较高纬度地区,较低纬度的昆明与香港地区也有平流层空气侵入导致对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部 对流层中上层 高臭氧 气象要素判识方法 多尺度
下载PDF
热带副热带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场分析研究
2
作者 王旭 马禹 +1 位作者 王铁 吕新生 《新疆气象》 2001年第3期5-8,共4页
利用 GMS-5卫星水汽通道资料分析了 1995年夏秋季热带副热带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场的分布及其变化。分析表明:南印度洋-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地区是夏秋季对流层中上层最干的地区,赤道太平洋、北太平洋是相对干区;夏秋季南亚和中国南部是... 利用 GMS-5卫星水汽通道资料分析了 1995年夏秋季热带副热带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场的分布及其变化。分析表明:南印度洋-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地区是夏秋季对流层中上层最干的地区,赤道太平洋、北太平洋是相对干区;夏秋季南亚和中国南部是对流层中上层最潮湿的地区,夏季比秋季更潮湿。反映出季风在这一地区的活动特点。月平均水汽场从 8月到 9月,高湿带由华北平原突然南跳到南海海面,表明对流层中上层的水汽场在 9月份发生突变,比大气环流的 10月突变早 1个月完成;青藏高原夏季东南部为湿区,秋季西北部为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中上层 水汽通道 干湿区 副热带 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夏季对流层温度异常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吴裴裴 周顺武 +4 位作者 乔钰 贲海荣 闫梓宇 刘园园 李强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2-621,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揭示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500~200hPa)温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与同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差异,从温度纬向偏差角度定义了一个高原热力指数(TDI),并分析了该指数在春夏季的多时间尺度变化...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揭示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500~200hPa)温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与同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差异,从温度纬向偏差角度定义了一个高原热力指数(TDI),并分析了该指数在春夏季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由春到夏,亚洲对流层中上层的暖中心经历了从西太平洋西进到大陆,并逐渐发展控制整个东亚地区,之后东退的过程。春季扰动温度暖中心由我国华南地区逐渐西移至高原南部,中心强度逐渐增大,夏季扰动中心稳定在青藏高原南部;2TDI的年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特征,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从4月开始明显增强,并在7月达到最大,9月后又迅速减弱;3各月TDI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均表现出夏季大冬季小的特征,夏季TDI变幅明显小于其他季节;4TD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春(夏)季该指数存在一定(明显)的月际差异,且无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中上层 温度 纬向偏差 热力指数
下载PDF
一个新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贲海荣 周顺武 +2 位作者 乔钰 单幸 李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87-1498,共12页
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对流层中上层(500~150 h Pa)温度纬向偏差的分布特征,并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纬向偏差进行垂直积分后,尝试构建一个新的表征高原热力指数(Plateau Heating Index... 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对流层中上层(500~150 h Pa)温度纬向偏差的分布特征,并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纬向偏差进行垂直积分后,尝试构建一个新的表征高原热力指数(Plateau Heating Index,PHI),并分析该指数的季节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流层中上层纬向温度偏差的暖中心存在着季节性的移动,即春季暖中心由西太平洋迅速移至高原,而秋季则快速东移到西太平洋;(2)PHI在年进程上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在11月至翌年2月为负值,其余为正值;(3)各季PHI与纬向西风的显著相关区大致以30°N为界,呈现出北正南负的反向分布。当PHI增强时,高原北(南)部西风增强(减弱),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反之亦然;(4)各季PHI与200 h Pa位势高度的显著正相关均出现高原上空,表明高原对流层加热有利于其上空位势高度的增加。当夏季PHI偏强(弱)时,对应着南亚高压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中上层 温度纬向偏差 热力指数 副热带西风急流 南亚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