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a来新疆极地类对流层顶温度变化的若干事实和突变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广兴 何清 +1 位作者 李娟 辛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9-733,共5页
采用1963-2002年新疆12个探空站逐日探测资料,按气候特点和地理分布把新疆划分为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3个研究区域。分析了40a来新疆全年各区极地类对流层顶平均温度变化的若干事实、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用Mann-Kendall法... 采用1963-2002年新疆12个探空站逐日探测资料,按气候特点和地理分布把新疆划分为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3个研究区域。分析了40a来新疆全年各区极地类对流层顶平均温度变化的若干事实、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用Mann-Kendall法对其进行了气候突变检验。研究表明:新疆极地类对流层顶平均温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40a共下降了0.5℃,下降速率为0.125℃/(10 a)。同时,该层温度于197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显著水平达5%以上,由此说明新疆近年来高空的一些特性层也同样发生了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类对流层顶温度 区域气候变化 突变分析
下载PDF
利用COSMIC数据分析全球对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袁韡 徐寄遥 马瑞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18,共8页
利用COSMIC卫星无线电掩星观测的温度数据分析了全球范围的对流层顶参量的变化特性. COSMIC多颗卫星连续观测的温度数据有很好的全球覆盖和很好的垂直分辨率,是分析全球范围对流层顶变化的重要探测数据.经过数据筛选,得到日平均温度的... 利用COSMIC卫星无线电掩星观测的温度数据分析了全球范围的对流层顶参量的变化特性. COSMIC多颗卫星连续观测的温度数据有很好的全球覆盖和很好的垂直分辨率,是分析全球范围对流层顶变化的重要探测数据.经过数据筛选,得到日平均温度的全年分布数据.采用大气温度递减率判据得到对流层顶温度和对流层顶高度的全球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顶温度和对流层顶高度分布的基本结果与利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和欧洲气象局再分析数据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对流层顶温度和对流层顶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赤道附近和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高纬地区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出现反相;对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观测 对流层顶温度和高度 季节变化 南北不对称性
下载PDF
近66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柱总量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慧 马鹏程 +2 位作者 韩婷婷 雷瑜 马昀 《干旱气象》 2016年第6期966-975,共10页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0—2015年对流层顶温度月平均资料及ECWMF提供的1979—2015年大气臭氧柱总量月平均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近66 a中国地区上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1979年后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近66 a对流层顶温度以-0.09℃·(10 a)^(-1)的速率下降。(2)春、冬季对流层顶温度EOF1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变化,夏、秋季均表现为全场同位相变化,这种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主要模态较为一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大气臭氧柱总量的季节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对流层顶温度EOF2表现为弱的南北两端与中部地区反位相变化特征。(3)对流层顶温度与大气臭氧柱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4,大气臭氧柱总量由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显著损耗转变为之后的逐渐恢复,对应同期对流层顶温度表现为从偏高到偏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对流层顶温度 时空演变特征 大气臭氧柱总量 EOF
下载PDF
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异常与低平流层水汽异常“不匹配”个例的分析
4
作者 韩元元 田文寿 +3 位作者 张健恺 胡定珠 王飞洋 桑文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4-457,共14页
利用UARS卫星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观测资料结合同时期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2005年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异常与低平流层水汽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994—2005年期间大部分年份都是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异常偏高(偏低)对应平流... 利用UARS卫星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观测资料结合同时期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4—2005年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异常与低平流层水汽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994—2005年期间大部分年份都是热带对流层顶温度异常偏高(偏低)对应平流层水汽异常增加(减小)的温度-水汽的"匹配"现象,但是在1996年则出现了温度-水汽的"不匹配"现象。对比同年中所出现的"不匹配"月份与"匹配"月份,"不匹配"月份的对流活动发生频率低于"匹配"月份,对流活动月平均强度弱于后者,但"不匹配"月份的对流活动瞬时强度较大,在四个时段内发生了强而深厚的深对流活动,地面气旋活动与海温升高则是造成这四个时段发生强深对流活动的主要因素。在较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水汽能够从对流层低层直接传输至低平流层,使平流层水汽增加。另一方面,较强的深对流活动抬升对流层顶,使对流层顶温度降低。因而,短时强烈的深对流活动是造成1996年温度-水汽"不匹配"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匹配"月份期间BD环流的异常增强使得低平流层的水汽更进一步增加,加剧了温度-水汽的"不匹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层顶温度 低平流层水汽 不匹配 对流 BD环流 QBO ENSO
下载PDF
近35年以来中国西北干旱区对流层顶温度变化特征
5
作者 徐艺文 徐建华 +2 位作者 陈忠升 张影 柏玲 《地理科学研究》 2015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基于1980~2014年NCEP/NCAR的对流层顶温度再分析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对流层顶温度年际变化率与地表温度年际变化率、海拔之间的... 基于1980~2014年NCEP/NCAR的对流层顶温度再分析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对流层顶温度年际变化率与地表温度年际变化率、海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西北干旱区对流层顶温度在近35a呈现下降趋势,全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下降趋势较为显著,而春季下降趋势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下降趋势不明显;2) 对流层顶温度年际变化率在全年和四季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山区下降速率高于其周围盆地的速率。3) 近35a西北干旱区地表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年际变化率与对流层顶温度年际变化率呈显著的负相关;4) 从对流层顶温度的年际变化率与海拔之间关系来看,随着海拔的上升,对流层顶温度的下降速率越快,全年、春季、秋季和冬季的下降速率与海拔相关性显著,而夏季变化率与海拔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对流层顶温度 变化特征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掩星数据的全球对流层顶年际特性分析
6
作者 孙振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3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对流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进行气象研究、科学生产的重要对象,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过渡区域为对流层顶,对流层顶是人类研究对流层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COSMIC无线电掩星星座作为一种新兴的低轨掩星星座,利用遥测GNSS... 对流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进行气象研究、科学生产的重要对象,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过渡区域为对流层顶,对流层顶是人类研究对流层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COSMIC无线电掩星星座作为一种新兴的低轨掩星星座,利用遥测GNSS信号来获取相应的空间大气参数,成为大气探测以及空间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COSMIC的WetPrf产品数据,对全球对流层顶的高度及温度参数进行了反演,并根据不同的年际变化分析了其参数振荡特点。结果表明,在大时间尺度上对流层顶高度以温度及呈现规律性的年际振荡,南半球变化范围明显高于北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COSMIC 对流层高度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利用FY-3C卫星GNSS掩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对流层顶参数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郭佳宾 金双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6,共6页
使用FY-3C气象卫星GNSS掩星数据反演得到2017-03-01~2018-02-28大气温度廓线,并估计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然后利用探空气球数据和ERA5模型数据进行验证;最后以2°×2°的空间分辨率将中国区域划分为608个网格,针对每一个单元格... 使用FY-3C气象卫星GNSS掩星数据反演得到2017-03-01~2018-02-28大气温度廓线,并估计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然后利用探空气球数据和ERA5模型数据进行验证;最后以2°×2°的空间分辨率将中国区域划分为608个网格,针对每一个单元格,分别计算对流层顶参数,建立格网模型,分析中国区域对流层顶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参数随纬度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在经度上变化并不明显,表现为南北区域不对称、东西区域较为对称的现象;对流层顶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星 对流层高度 FY-3C 精度分析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平凉一次暴雨前对流层顶异常特征分析
8
作者 赵慧 马鹏程 薛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9期195-198,213,共5页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 d至前2 d对流层顶...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 d至前2 d对流层顶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并于暴雨发生前2 d降至最低,最低为14.6 km,相反地,对流层顶温度在暴雨发生前5 d至前2 d开始上升,并于暴雨发生前2 d升至最高,可达-65.6℃。对流层顶高度在暴雨发生前2 d的空间形变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高度的经向梯度变化比纬向梯度变化明显;从纬向看,暴雨发生前2 d,2 PVU等位涡线可以向下发展至380 hPa附近,凹陷最明显,即暴雨发生前2 d平凉地区对流层顶会出现折卷现象,暴雨发生当天,上升运动最强盛,最大垂直速度可达-0.3 Pa/s;对流层顶高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由高层向下侵入的高位涡冷空气及对流层顶折卷过程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对流层顶附近异常信号对暴雨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暴雨前 位涡 风场 垂直速度 对流层高度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对流层顶气象要素分析
9
作者 张玲 李中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359-360,共2页
对济南2005~2014年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测到的对流层顶高度及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动探测及资料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济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第一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较第二对流层顶明显;年际变化统计... 对济南2005~2014年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测到的对流层顶高度及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动探测及资料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济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第一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较第二对流层顶明显;年际变化统计分析表明,10年来第一、第二对流层顶高度、温度均出现下降趋势,整体下降幅度较小,与全国对流层顶前期变化升高的趋势有所不同;近10年济南地区主要是以第二对流层顶为主,第一对流层顶夏季出现频率较少;第一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范围为5 334~14 200 m,平均10 984m;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变化范围为13 334~21 905 m,平均16 185 m;第一对流层顶温度变化范围为-72.0^-20.9℃,平均-55.4℃,第二对流层顶温度变化范围为-80.9^-51.5℃,平均-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 对流层 对流层高度 对流层顶温度
下载PD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atmosphere ozone and temperature at Zhongshan Station over East Antarctica 被引量:6
10
作者 BIAN LinGen LIN Zhong +2 位作者 ZHANG DongQi ZHENG XiangDong LU Long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262-270,共9页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s presented by using ozone sounding data at Zhongshan Station over East Antarctica from February, 2008 to February, 2...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s presented by using ozone sounding data at Zhongshan Station over East Antarctica from February, 2008 to February,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ights of thermal tropopause and ozone tropopause are mostly the same with yearly mean 7.9 and 7.4 km separately above the station. There is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tropopause, manifested by the clear one-wave pattern with an opposite phase.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tropopause temperature is visible in autumn and faint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tropopause height can be better confirmed by utilization of the changes of ozon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tropospheric ozone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not clear, relative to stratosphere. In the spring, ozone in the low level of stratosphere lost seriously. The minimum partial ozone in 14 km was 1.57 MPa only and the maximum partial ozone occurred in the up level stratosphere. In the rest of the season the ozone increases with height rising in the low level of stratosphere.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ozone lost in spr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low temperature of polar night and the process of PSC photochemical destruction ozone in the stratosphere. From the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ozone and temperature, it is meaningful to understan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ozone dele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A atmospheric ozone and temperature vertical structure seasonal var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