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及汛期暴雨的对流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明策 沈新勇 +1 位作者 刘会鹏 李小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0-602,共13页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旱期,干冷的东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水汽通量弱且以偏北风输送为主,中低层为下沉气流,无低空急流,等θse线稀疏,边界层抬升机制缺乏,是干旱加剧的主要因子;在梅汛期,西南气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低层气流在长江地区辐合,低层水汽通量增加且转为西南和东南风输送为主,伴随高低空急流耦合和深厚的上升运动,等θse线密集形成梅雨锋,增强不稳定暖湿空气强迫抬升和垂直输送,造成暴雨频发,引起区域性洪涝。暴雨中心600 hPa以下为负湿位涡的不稳定层,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是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CMF指数与旱涝变化、暴雨过程演变非常一致,在极旱(梅汛)期,CMF指数低(高),变化平缓(剧烈),CMF指数在暴雨开始时逐步剧增,结束时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对流条件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梅雨锋 暴雨增幅
下载PDF
两侧对流条件下平面冻结凝固相变换热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承虎 孙德兴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80,共6页
通过无因次分析的方法,在相界面两侧均是对流条件下,得到了平面冰层厚度和速度的时变规律、生长条件、极限厚度、温度场分布特点等重要结论,提出了凝固换热全传热系数和衰减特征时间的概念,并给出了理论公式用于换热量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无因次分析的方法,在相界面两侧均是对流条件下,得到了平面冰层厚度和速度的时变规律、生长条件、极限厚度、温度场分布特点等重要结论,提出了凝固换热全传热系数和衰减特征时间的概念,并给出了理论公式用于换热量计算。结果表明,凝固换热是一个非稳态过程,初始阶段凝固潜热释放强化了换热,衰减特征时间之后,冰层热阻开始恶化换热效果,并最终无限趋近于一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 相变 换热 对流条件 平面
下载PDF
1962—2016年安徽省阜阳市暴雨气候变化与对流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项阳 张庆奎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84-290,共7页
利用安徽省阜阳市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2—2016年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5a安徽省阜阳市暴雨气候变化及与对流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5a安徽省阜阳市暴雨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在1989年前后产... 利用安徽省阜阳市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2—2016年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5a安徽省阜阳市暴雨气候变化及与对流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5a安徽省阜阳市暴雨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在1989年前后产生突变,同时其也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安徽省阜阳市暴雨主要发生在春末至秋初的5—9月,集中发生在夏季的6—7月,夏季暴雨越多,暴雨集中指数越高。根据稳定度条件、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分别选取了K指数、大气可降水量PW和850hPa垂直速度ω850hPa共计3个对流条件参数,利用阈值统计和常规的平均值统计,进一步研究了暴雨频次与3个对流条件参数的长期对应关系。通过对比分析,相较于平均值统计,无论是年代际及年际的对应或是暴雨频次异常年份的对应,阈值统计均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阈值统计显示,近55a5—9月K指数、PW和ω850hPa的年代际趋势及年际变化与暴雨频次的变化具有较好一致性,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暴雨频次异常年份分析显示,偏多年与偏少年对流条件参数差异明显。因此高不稳定、高水汽含量和较好动力抬升的对流条件非常有利于暴雨增多,且随着年代的变化,各对流条件对暴雨变化趋势的影响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气候趋势 季节特征 阈值统计 对流条件
下载PDF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冰球蓄冰时间的焓法计算 被引量:6
4
作者 冯亦步 李晓燕 +1 位作者 胡忠军 张廷勋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介绍了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冰球蓄冰时间焓法计算的要点 ,通过计算示例探讨了影响蓄冰时间的因素。
关键词 蓄冰空调系统 蓄冰球 蓄冰时间 焓法数值计算 无因次焓 无因次温度 焓法计算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
下载PDF
一次华北飑线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与对流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陈涛 代刊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45-954,共10页
利用多种观测和分析数据对2008年6月23日午后华北地区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在夏季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相对孤立的MCSs在副冷锋附近发生发展。此次飑线天气过程中强风暴对流单体、... 利用多种观测和分析数据对2008年6月23日午后华北地区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在夏季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相对孤立的MCSs在副冷锋附近发生发展。此次飑线天气过程中强风暴对流单体、超级单体活跃,对流组织化过程与地面风场辐合线以及锋面有紧密的关系。天气分析表明22日夜间主冷锋过境后,变性高压后部的偏东风以及偏南回流导致在华北东部的锋区开始增强,通过地面观测订正的探空分析表明,对流天气发生前华北地区局地具有较明显的对流潜势。从23日午后开始,河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有明显的短波槽扰动发展,在冷涡后部有副冷锋向华北地区逼近,对流的触发与副冷锋密切相关,并通过次级环流方程进一步诊断了锋面所造成的垂直运动;来自气旋后部对流层中高层的强下沉气流,造成了华北地区垂直方向上干湿对比明显,形成较强位势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触发以及地面大风的形成。通过对垂直风廓线结构和飑线移动速度的分析,表明在此次过程中冷池边界扩张速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大致相当,因此MCS具有较强的强度并维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对流环境条件 锋面 垂直切变
下载PDF
浙江一次副高边缘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力源 杨亦萍 +1 位作者 黄晓龙 高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8期106-113,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浙江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7年8月17日浙江发生的一次大范围大风及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产生于弱对流条件下,... 为进一步探究浙江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7年8月17日浙江发生的一次大范围大风及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产生于弱对流条件下,高空槽东移、西南气流增强改善了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加强了不稳定层结;局地热对流、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为触发条件。(2)雷达垂直积分含水量密度是产生冰雹的一个重要指标,浙江本地VIL/ET≥3.9时产生冰雹概率极大。(3)雷暴回波质心快速下降标志着大风天气的产生。雷暴后侧较干入流急流利于系统的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雷暴单体减弱后的大片层状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的主要成因。(4)大风天气爆发主要有2个阶段,一是由飑线东移造成,二是飑线减弱后的单体风暴入海增强造成。飑线内部的弱中气旋是造成杭州湾沿岸大风的主要成因之一。飑线减弱后入海增强可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条件 冰雹 雷雨大风 飑线
下载PDF
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一些基本问题 被引量:165
7
作者 郑永光 陶祖钰 俞小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对深厚湿对流(业务中通常称为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条件和机理(尤其龙卷发展条件和机理)的科学理解是做好对其预报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抑制能量与抬升气块温湿状态的关系、对流温度的物理意义、对流发展所需的... 对深厚湿对流(业务中通常称为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条件和机理(尤其龙卷发展条件和机理)的科学理解是做好对其预报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抑制能量与抬升气块温湿状态的关系、对流温度的物理意义、对流发展所需的水汽条件;然后提出了我国重大强对流天气的定义,给出了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的一些规律、极端强降水与地面露点的关系、雷暴大风产生机制、冰雹融化层高度与湿球温度之间的物理联系、超级单体风暴和龙卷的环境条件、龙卷的形成机理等;最后对涡度和风矢端图及其与龙卷、中气旋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说明。文中列举的对各个概念不尽相同的解释和阈值以及我们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可供相关人员学习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条件 对流 龙卷 涡度 风矢端图
下载PDF
广汉机场一次非典型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8
作者 干全 《科技视界》 2016年第4期3-4,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 1°X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6日至28日广汉机场一次典型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两槽一脊的形势下发生的,对流层中高层受高值系统控制而辐散,低层偏南...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 1°X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6日至28日广汉机场一次典型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两槽一脊的形势下发生的,对流层中高层受高值系统控制而辐散,低层偏南风向盆地输送高温高湿气流,且暖平流明显。对称不稳定是局地强对流形成的重要条件。湿位涡正压项MPV1反映了对称不稳定与对流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斜压项MPV2反映了低空急流维持和发展在强对流天气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对流不稳定 湿位涡 雷暴
下载PDF
纳米磁流体在薄片上流动的非线性边界条件:传热和传质的强化(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Vahid FARHANGMEHR Hesam MOGHADASI Sasan ASIA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205-1217,共13页
对黏性不可压缩的纳米流体在水平薄板上的稳定边界层及传热传质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过程中,建立了非线性磁场、非线性速度和对流的非线性边界条件。然而,在水动力和热边界条件及磁场中的非线性问题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中,同时考虑... 对黏性不可压缩的纳米流体在水平薄板上的稳定边界层及传热传质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过程中,建立了非线性磁场、非线性速度和对流的非线性边界条件。然而,在水动力和热边界条件及磁场中的非线性问题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中,同时考虑了布朗运动和热泳扩散,获得了一种相似的解决方案并求解了该常微分方程(非线性)。通过验证找到了影响流体动力学、传热和传质的参数:减少舍伍德和努塞尔数,可降低表面摩擦系数,以及温度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分布。所有这些参数都受到Lewis数、Biot数和Prandtl数,以及拉伸、热泳扩散、布朗运动和磁场参数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拉伸片 磁场 热泳扩散 布朗运动 对流边界条件
下载PDF
谱松弛法研究时变Darcy-Forchheimer流体的Navier滑动条件(英文)
10
作者 Younghae DO G. K. RAMESH +1 位作者 G. S. ROOPA M. SANK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2000-2010,共11页
在金属和聚合物薄片的工业应用中,流动情况非常不稳定,并且薄片温度由设定的表面温度和热通量共同决定。此外,合理选择冷却液对实验结果也十分重要。本研究中,结合了各种效应(如布朗效应、热泳效应、Navier 滑动条件和对流边界条件),对... 在金属和聚合物薄片的工业应用中,流动情况非常不稳定,并且薄片温度由设定的表面温度和热通量共同决定。此外,合理选择冷却液对实验结果也十分重要。本研究中,结合了各种效应(如布朗效应、热泳效应、Navier 滑动条件和对流边界条件),对流过不稳定拉伸片表面的 Darcy-Forchheimer流体进行了数值分析。为了求解控制方程,使用了适当的相似变换,导出了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并使用谱松弛法对得到的耦合动量和能量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系统的数值求解,分析了现有模型中的重要物理参数。发现不稳定参数的存在对速度、温度和浓度场以及相关的热量和质量传输速率具有显着影响。同时,增大惯性系数和孔隙率可加快边界处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rcy-Forchheimer流体 纳米流体 Navier滑动 对流边界条件 数值解
下载PDF
2021年延安市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预报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强 欧阳雨 《陕西气象》 2023年第1期73-78,共6页
重大活动的定量降水预报一直都是气象服务保障的难点。对2021年延安两次重大活动的预报服务保障复盘,总结预报思路和模式偏差特点及原因。结果表明,ECMWF模式对延安市白天3 h晴雨预报准确率明显低于夜间,主要是由于模式对白天的积云对... 重大活动的定量降水预报一直都是气象服务保障的难点。对2021年延安两次重大活动的预报服务保障复盘,总结预报思路和模式偏差特点及原因。结果表明,ECMWF模式对延安市白天3 h晴雨预报准确率明显低于夜间,主要是由于模式对白天的积云对流降水预报效果较差所致。预报中需特别关注不同性质降水预报思路的不同点,ECMWF模式的对流降水空报率较高,当模式降水量预报以对流降水为主时,需要根据气候特点、对流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诊断对流发生的可能性,重点分析低层大气的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条件以及是否有触发条件。延安市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午后,11时之前以及20时之后分散式对流不易触发,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夜间辐射降温在近地面层形成逆温层,使对流抑制增强,在没有明显天气系统触发时,对流发生概率低。在实际服务中,早晨和夜间的对流,可以对模式的对流降水进行消空订正。对于系统性降水重点考虑整层大气是否饱和及是否存在上升运动,当对流层低层被下沉运动控制且相对湿度较低时,只有中层大气扰动引发的垂直运动并不会产生降水,其扰动主要造成多云天气。以上思路在2021年7月延安市的两次重大活动保障中取得较好的订正效果,可以为今后的弱降水天气保障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保障 积云对流降水 系统性降水 对流触发条件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甘璐 郭文利 邓长菊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利用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北京地区2016年7月20日(简称"7·20")和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2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7·... 利用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北京地区2016年7月20日(简称"7·20")和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2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7·20"过程主要受低涡北部的低压倒槽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使得低涡移动缓慢,而"7·21"过程北京地区位于冷涡底部宽广的槽区;(2)2次过程都出现了强的水汽辐合中心,近地面存在高比湿区;(3)2次过程均存在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和陡立区,但"7·21"过程锋区的动力强迫作用更强,低层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作用更为明显;(4)"7·20"过程前期高空有厚度"爆增效应",抑制了对流发展,而"7·21"过程整层厚度下降,前期冷空气从高层侵入华北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斜压性,有利于对流发展;(5)中尺度分析显示,"7·20"过程以稳定性降雨为主,降雨过程中几乎没有闪电发生;"7·21"过程主要以对流性降雨为主,云图上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加强,雷达回波结构更紧密,组织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环流背景 对流条件 对比分析
下载PDF
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4 位作者 王研峰 黄武斌 孔祥伟 谭丹 李文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地、沙漠戈壁少,多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05~9 d之间,有三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高原和高山地区,说明海拔高度对甘肃冰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降雹最早始于3月,最晚结束于11月,主要发生在5—8月。近40年年冰雹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一80年代是冰雹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减少,全省而言每10年减少0.5 d。5—8月冰雹日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月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河西地区外,甘肃其他四个区的年冰雹日数均发生了显著减少突变。对5月甘肃降雹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对比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降雹偏多年首先表现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异常偏高,能够达到常年的两倍以上,其次发现环境温、湿层结在偏多年份朝着冰雹在积雨云中形成、增长及其落地前融化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有利条件方向发展,例如500 hPa有一明显的温度槽且较常年偏低2℃左右,低层水汽增多、中层减少,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配置,有适宜生长和降落的0℃层(3900~4500 m)和-20℃高度(6400~7000 m)。此外,200 hPa涡旋特征的出现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冰雹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冰雹日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中尺度对流环境条件
下载PDF
混凝土箱形梁水化热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向敏 廖礼坤 王新敏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82-86,共5页
利用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了箱形梁水泥水化生热和对流边界条件,进行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仿真计算,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为类似的工程借鉴。
关键词 混凝土箱形梁 水化生热 温度场 对流边界条件 仿真 计算 桥梁工程
下载PDF
K指数在青海省西宁汛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初探(一) 被引量:3
15
作者 巨克英 张青梅 +2 位作者 赵冰燕 达成荣 张华春 《青海气象》 2002年第2期6-8,共3页
本文根据常用K指数的计算公式,针对高原的气候特点,对常用K指数计算公式试作了等压面层次上的改变,从而得到了两种应用于高原的K指数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西宁汛期1999年(6—9月)的K指数,并且应用于天气预报中,从应用结果分析,认为... 本文根据常用K指数的计算公式,针对高原的气候特点,对常用K指数计算公式试作了等压面层次上的改变,从而得到了两种应用于高原的K指数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西宁汛期1999年(6—9月)的K指数,并且应用于天气预报中,从应用结果分析,认为:两种改变层次后的K指数在西宁汛期降水天气预报中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指数 青海 汛期天气预报 降水预报 西宁市 局地对流性天气条件
下载PDF
2020年梅雨期江苏两次龙卷过程环境背景和龙卷母风暴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晓敏 郑永光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6期34-42,共9页
2020年6—7月,江苏省发生了两次龙卷事件,分别在6月12日高邮以及7月22日宿迁、连云港、盐城三市。利用观测与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两次龙卷的雷达资料特征、天气背景和对流环境条件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雷达回波显示产生两次龙卷的对流系统... 2020年6—7月,江苏省发生了两次龙卷事件,分别在6月12日高邮以及7月22日宿迁、连云港、盐城三市。利用观测与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两次龙卷的雷达资料特征、天气背景和对流环境条件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雷达回波显示产生两次龙卷的对流系统特征显著不同:6月12日是独立于主雨带回波外的离散单体,在高邮市产生了一个龙卷,持续时间较长;而7月22日产生龙卷的单体镶嵌于主雨带回波南端,生命史内跳跃式移动,影响了邻近的几个市县;但都有识别到超级单体特征。这两次龙卷均发生在我国东部龙卷最高发的地区和季节,天气尺度背景都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环流。产生龙卷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在地面暖锋南侧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域,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次的系统稳定少动,后一次则相对发展更加快速且强烈。从对流环境条件来看,两次过程都有有利于龙卷发生的中等偏强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好的低层湿度条件以及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条件,而7月22日的条件更加有利,抬升凝结高度105 m,0~1 km和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达11和2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梅雨期暴雨 江淮气旋 对流条件
下载PDF
在柱坐标系下研究由拉伸缸引起的Casson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现象
17
作者 许晓勤 陈淑梅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9-980,共12页
首次利用柱坐标研究速度滑移和对流表面边界条件下,由拉伸缸引起的稳态层流Casson纳米流体流动、传热及传质现象.采用恰当的相似变换将偏微分控制方程转化为高阶非线性耦合常微分方程,并通过打靶法进行数值求解,图示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物... 首次利用柱坐标研究速度滑移和对流表面边界条件下,由拉伸缸引起的稳态层流Casson纳米流体流动、传热及传质现象.采用恰当的相似变换将偏微分控制方程转化为高阶非线性耦合常微分方程,并通过打靶法进行数值求解,图示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物理参数对速度、温度及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速度受滑移参数的影响较大,温度和浓度分别受Biot数和Lewis数的影响较大;随着Casson参数的增大,速度下降而温度和浓度都增加;温度随着Brown(布朗)运动参数或热泳参数的增加而上升;浓度随着Brown运动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热泳参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热泳参数较大时,浓度出现了"回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坐标 Casson纳米流体 拉伸缸 边界层流动 速度滑移 对流边界条件
下载PDF
普朗克食品冻结时间计算式与蓄冰时间的计算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亦步 李晓燕 《冷藏技术》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按照普朗克食品冻结时间计算式的推导前提与思路,推导了在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初温为0℃朱在盘管外在蓄冰球内蓄冰时蓄冰时间的计算式,并提出了计算蓄冰用水初温高于0℃时蓄冰时间的修正系数。
关键词 蓄冰时间 普朗克食品冻结时间计算式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 盘管外蓄冰 蓄冰球蓄冰 修正系数 食品
下载PDF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MHD mixed convection flow of Jeffrey nanofluid over a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thermal radiation 被引量:6
19
作者 M.BILAL ASHRAF T.HAYAT +1 位作者 A.ALSAEDI S.A.SHEHZ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114-1123,共10页
Mixed convection flow of magnetohydrodynamic(MHD) Jeffrey nanofluid over a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radiative surface is studied. Radial sheet is considered to be convectively heated.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 Mixed convection flow of magnetohydrodynamic(MHD) Jeffrey nanofluid over a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radiative surface is studied. Radial sheet is considered to be convectively heated.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through heat and mass are employed. The governing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are transformed int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nvergent series solutions of the resulting problems are derived. Emphasis has been focused on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mixed convection, thermal radiation, magnetic field and nanoparticles on the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fields. Numerical values of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problem are computed for the local Nusselt and Sherwood numbers are compu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径向拉伸 纳米流体 热辐射 MHD 传热传质 表面 对流边界条件
下载PDF
Mixed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nalysis for peristaltic transport in an asymmetric channel with Soret and Dufour effects 被引量:5
20
作者 F.M.Abbasi A.Alsaedi T.Hayat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585-4591,共7页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ddresses the simultaneous effect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the mixed convection peristaltic flow of viscous fluid in an asymmetric channel. The channel walls exhibit the convective bound...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ddresses the simultaneous effect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the mixed convection peristaltic flow of viscous fluid in an asymmetric channel. The channel walls exhibit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due to Soret and Dufour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Resulting problems are solved for the series solutions. Numerical value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rates are displayed and studi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increase whereas the mass transfer rate at the wall decreases with increase of the mass transfer Biot number. Furthermore,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at transfer Biot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换热 不对称 传质分析 蠕动 通道 运输 质量传递 对流边界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