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许渊冲英译版《离骚》象似性分析
1
作者 师依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8期26-31,共6页
象似性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也是一种修辞手段,象似性从语言符号的本质出发,研究和论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一种自然的可论证的联系。其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频率较高,逐渐成为增加诗歌韵律、升华文学作品艺术情感的... 象似性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也是一种修辞手段,象似性从语言符号的本质出发,研究和论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一种自然的可论证的联系。其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频率较高,逐渐成为增加诗歌韵律、升华文学作品艺术情感的独特写作手法。《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由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抒情诗,该诗歌文化意象丰富,也引无数学者为其折腰。纵观国内外,《离骚》的英译本有十几个,在众多译本中,许渊冲的英译版相对来说叫权威和受欢迎。本文基于语音象似、数量象似、对称象似和隐喻象似四个方面解读许渊冲英译版《离骚》中的象似性,尝试探蹊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Iconicit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ranch of contempora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a rhetorical device. Star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linguistic symbols, it studies and argues for a natural and demonst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symbols.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poetry creation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unique writing technique that increases poetic rhythm and elevates artistic emotions in literary works. “Chu Ci” is one of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i Sao”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u Ci”. It is a lyrical poem created by the poet Qu Yua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ultural imagery of this poem is rich, and it has also attracted countless scholars to bow to i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abroad,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i Sao, among which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is relatively authoritative and popular.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similarity in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Sao” from four aspects: phonetic similarity, quantitative similarity, symmetrical similarity, and metaphorical similarity,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语音 数量相 对称象似 隐喻
下载PDF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鲍勃·迪伦的歌词象似性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成汹涌 丁运梦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4-69,共6页
作为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论域,象似性从语言符号的本质出发,研究和论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一种自然的可论证的联系。鲍勃·迪伦作为西方音乐界泰斗级人物,其作品除了结合美国传统歌谣的韵律外,更由于歌词中蕴含了丰富... 作为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论域,象似性从语言符号的本质出发,研究和论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一种自然的可论证的联系。鲍勃·迪伦作为西方音乐界泰斗级人物,其作品除了结合美国传统歌谣的韵律外,更由于歌词中蕴含了丰富的象似性,深受美国民众喜爱并传唱至今。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象似性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频率较高,逐渐成为增加诗歌韵律、升华文学作品艺术情感的独特写作方法。基于语音象似、数量象似、对称象似和隐喻象似四个方面解读鲍勃·迪伦作品中的象似性,尝试探蹊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 数量 对称象似 隐喻 鲍勃·迪伦
下载PDF
语篇象似性与翻译 被引量:2
3
作者 汤丹 欧阳俊林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4-78,共5页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在篇章中的象似性现象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同时也要受篇章象似性的制约。文章主要从距离象似性,语音象似性,形状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来讨论篇章象似性对翻译的制约。
关键词 篇章 距离 语音 形状 对称象似 翻译
下载PDF
语篇象似性与语篇连贯 被引量:1
4
作者 汤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4-56,共3页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在篇章层面上,象似性有着重要的语篇连贯功能,因为象似性是语篇视角在语篇构建时的具体体现。文章主要从声音象似性、视觉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来讨论语篇象似性和语篇连贯的关系。
关键词 声音 视觉 顺序 对称象似 隐喻 语篇连贯
下载PDF
语言象似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为例
5
作者 濮阳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8-22,共5页
从篇章象似性的视角出发,考察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阿Q正传》英译本中两类对称象似性——重复和排比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品评不同处理方式的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应做到形式对等,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中具有表现意义的象似性,以实现... 从篇章象似性的视角出发,考察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阿Q正传》英译本中两类对称象似性——重复和排比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品评不同处理方式的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应做到形式对等,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中具有表现意义的象似性,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象似 翻译 《阿Q正传》
下载PDF
诗歌象似修辞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卢卫中 《外国语言文学》 2003年第1期60-64,共5页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重要关注 ,语言学家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 ,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 ,对于“语言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理据性”的理论的证明和支撑 ,皆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来 ...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重要关注 ,语言学家们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 ,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 ,对于“语言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理据性”的理论的证明和支撑 ,皆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来 ,国内外学者又将象似性理论用于文体分析和文学欣赏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 ,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 ,也存在于篇章层面 ,对于诗歌语篇而言尤其如此。文章认为 ,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并提出诗歌的象似修辞理论 ,借以指导象似度高的诗歌的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修辞 语言 诗歌创作 对称象似 顺序
原文传递
对偶的认知解释 被引量:8
7
作者 于广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8-61,共4页
对偶是汉语传统的特有的修辞手法。从认知的角度看,对偶的形成受到人的认知心理上的对称性原则的影响。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对偶的形成动因和机制可用对称象似动因来解释。其实,在我国人们早就有了这方面的认知和做法。
关键词 对偶 认知 对称性原则 对称象似动因
下载PDF
认知突显对the结构的诠释
8
作者 刘敬钰 《现代语言学》 2014年第4期165-171,共7页
英语定冠词the用法繁多,使用中较难把握。本文利用认知突显观对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theory)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试图阐释有the结构和无the结构现象的深层原因,指出语言运用更多的是由人的经验结构决定的。同... 英语定冠词the用法繁多,使用中较难把握。本文利用认知突显观对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theory)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试图阐释有the结构和无the结构现象的深层原因,指出语言运用更多的是由人的经验结构决定的。同时图形/背景理论为英汉突显的非对称象似性研究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结构 认知突显观 图形/背景理论 对称象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