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方胜胜 张芳芳 胡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双足平行位坐站转移训练,研究组接受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Bre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比较两组训练后人体重心点在矢状面的最大摆动幅度(COGX)、从站到坐时间、从坐到站时间。结果训练后,两组BBS评分、QOF评分、MBI评分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步长偏差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OGX高于对照组,从站到坐时间及从坐到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坐站转移稳定性及步态对称性,并可缩短坐站转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 转移稳定性 步态对称
下载PDF
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巴焕 李宁 吴仪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研究组各65例。训练组开展... 目的:探讨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研究组各65例。训练组开展对称负重式训练,研究组在训练组基础上实施跷脉针刺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痉挛状况[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步态参数、足内翻角、坐站转移能力[5次坐立测试(FTSST)]及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结果:干预6周后,2组下肢MAS分级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下肢MAS分级优于训练组(P<0.05);2组CSS评分及5次坐立测试(FTSST)数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训练组(P<0.05);2组步速均大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大于训练组(P<0.05);2组步宽、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长偏差、足内翻角均小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均小于训练组(P<0.05);2组FMA下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训练组(P<0.05)。结论:对SPAS患者实施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肌张力、痉挛状况及步态,显著提高坐站转移能力及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跷脉针刺 对称负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肌张力 转移能力
下载PDF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范长瑞 闫倩茹 李田田 《全科护理》 2023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常规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比两组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结果:两组干预2个月末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压力中心轨迹包围的最大面积(CoP-SA)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CoP-SL)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5次坐立测试(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独立完成坐站、独立完成站坐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摆动比值、步长偏差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由坐到站、由站到坐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对称性,改善平衡功能,调节坐站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负重-训练 脑卒中 偏瘫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巨刺缪刺针法联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
4
作者 韩晓兰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5期69-71,81,共4页
目的:观察巨刺缪刺针法联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74例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对... 目的:观察巨刺缪刺针法联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74例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巨刺缪刺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伯格氏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日常活动能力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步行功能分级(Holden)评分、手部水肿程度评分、坐位平衡能力[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轨迹长(COP-SL)及轨迹面积(COP-S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MBI、Holden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手部水肿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P-SL水平低于对照组,COP-S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缪刺针法联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BBS、MBI和Holden评分,降低NIHSS评分和手部水肿程度评分,以及改善坐位平衡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刺缪刺针法 对称负重-训练 老年 卒中 偏瘫
下载PDF
强化蹲-起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及平衡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孟杰 王振坤 +1 位作者 周夏 刘曼 《全科护理》 2022年第23期3285-328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恢复期接受强化蹲-起训练的效果及对病人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9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5例,...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恢复期接受强化蹲-起训练的效果及对病人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9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化蹲-起训练,干预6周,比较两组病人静态平衡能力、步态对称性参数和坐站转移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6周末坐站转移能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5次坐立测试(FTSST)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静态平衡能力总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步态对称性参数三维步态患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和步长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中接受强化蹲-起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步态对称性、静态平衡能力及坐站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强化蹲-起训练 步态对称 静态平衡能力 转移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