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联知识点拨与训练
1
作者 陈艳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0年第1期63-63,共1页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上闪亮登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获得了一致好评。对对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仿写,不过跟一般形式的仿写题相比,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对联知识 训练 点拨 高考语文试卷 文化形式 中华民族 特殊形式 仿写题
下载PDF
串联对联知识与语言训练——《对联的撰写》教学探索
2
作者 陈杰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6年第7期85-90,共6页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很浓的人文性和很高的语言要求,对学生而言,对联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联的撰写》一课,充分利用如皋的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及练习的材料;同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在复杂多...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很浓的人文性和很高的语言要求,对学生而言,对联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联的撰写》一课,充分利用如皋的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及练习的材料;同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的“现挂”艺术,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和层级,把对联知识和语言训练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着力实现“实中见趣、透中见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 撰写 对联知识 语言训练
下载PDF
汉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对联知识漫谈 被引量:2
3
作者 颜咏梅 《收藏家》 2018年第9期48-52,共5页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汉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一般把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平仄对称,内容上相互关联呼应,形式上彼此排比对称的两句话组成的文体,称为对联。由于它的形式独特,语言鲜明,音韵和谐...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汉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一般把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平仄对称,内容上相互关联呼应,形式上彼此排比对称的两句话组成的文体,称为对联。由于它的形式独特,语言鲜明,音韵和谐,内容风趣,具有诗的神韵,再加上优美的书法,从而成为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知识 文化艺术 艺术表现形式 汉文化 对称 音韵 内容 书法
原文传递
大连新闻工作者赴辛寨子采访体验 姜末、卢建伟、张嘉树等给蓝城小学孩子讲对联知识
4
作者 苏航 《东北之窗》 2017年第20期F0002-F0002,共1页
11月8日是第18个中国记者节。11月7日,在市记协组织的“走转改”走基层活动中,来自大连各新闻单位的部分新闻工作者来到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进行集体采访和开展支教体验活动。在辛寨子街道,街道党委和街道关工委领导向大家介绍了党... 11月8日是第18个中国记者节。11月7日,在市记协组织的“走转改”走基层活动中,来自大连各新闻单位的部分新闻工作者来到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进行集体采访和开展支教体验活动。在辛寨子街道,街道党委和街道关工委领导向大家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围绕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 对联知识 采访 大连 卢建 孩子 小学 经济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由一副闹笑话的书法说说对联知识
5
作者 邹复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9年第4期12-13,共2页
让我们先看一副对联书法,选自《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这是山东一位作者创作的、经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评委经过百里挑一的评审后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并... 让我们先看一副对联书法,选自《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这是山东一位作者创作的、经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评委经过百里挑一的评审后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并收入作品集的作品。释文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篆刻家 对联知识 笑话 作品展览 作品集 出版社 中青年 荣宝斋
原文传递
开展拟写对联复习语文活动的尝试
6
作者 张和忠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09年第4期54-55,共2页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从五代至今,逢年过节、喜寿丧悼、园林题署、厅堂点缀以及店肆开张等等,人们多以对联表情达意。特别是在古代,对对子更是检验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对联渐渐不为中小学生所熟知,虽然学生...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从五代至今,逢年过节、喜寿丧悼、园林题署、厅堂点缀以及店肆开张等等,人们多以对联表情达意。特别是在古代,对对子更是检验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对联渐渐不为中小学生所熟知,虽然学生们平时也注意积累古诗,知道什么是对仗,教科书的“阅读欣赏”中也展示了一些名对联,但能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对联的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让学生开展拟写对联的活动了。因此,学生了解对联知识甚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知识 语文活动 拟写 中小学生 复习 表情达意 阅读欣赏 语文学习
下载PDF
教你玩好文字游戏——对联
7
作者 詹长青 《中考金刊》 2006年第10期4-5,I0023,共3页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掌握一点对联知识,既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美,又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对联知识主要是能弄清对偶修辞手法即可。也就是要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掌握一点对联知识,既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美,又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对联知识主要是能弄清对偶修辞手法即可。也就是要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其中,“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是难点。近年来,就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有关对联的考题.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就出现了很多的对联考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知识 文字游戏 语言概括能力 中考语文试题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想象能力 修辞手法
下载PDF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8
作者 覃志运 《中学教学参考》 2013年第7期41-41,共1页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过程 对联知识 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文化 文化智慧 陶冶情操 语文课堂
下载PDF
学写对联 美化生活
9
作者 杨荧郁 《写作(中)》 2010年第2期16-17,共2页
对联知识已经陆续走进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试卷。但在各地的语文课堂上,却似乎很少有人开讲其有关的课程。为了应对考试。为了陶冶性灵,为了美化生活。也为了传承国粹,我们应当掌握一点有关对联的知识,学会写作一些常用的对联。
关键词 对联知识 生活 高考语文试卷 语文课堂 课程 考试 写作
下载PDF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初探——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对联赏析
10
作者 安文杰 《内蒙古教育(B)》 2011年第5期64-64,共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在“梳理探究”部分编入了“奇妙的对联”一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独讲这一节,学生难于把握,也很难理解其针对性,如果把对联知识分散在一些课文中,特别是在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文学常识时,恰当地...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在“梳理探究”部分编入了“奇妙的对联”一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独讲这一节,学生难于把握,也很难理解其针对性,如果把对联知识分散在一些课文中,特别是在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文学常识时,恰当地引人一些名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赏析对联的能力和熟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知识 课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材教学 赏析 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作家作品
下载PDF
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11
作者 朱桂兰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112-112,共1页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教学 语文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对联知识 平仄对仗 学生学习 汉语修辞 语文教师
下载PDF
引导学生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智峰 《学语文》 2016年第5期24-26,共3页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尝试从传统语文中寻找灵感.我以“嵌名联”为主线,上了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既让学生学习了对联知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引导学生 嵌名联 开学 对联知识 激发 学习
下载PDF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13
作者 易湘林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4-26,共3页
毫无疑问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联知识的穿插与运用。教师巧妙运用对联与学生对话,使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人物的环节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文化性。这是这节课不同于其他课的特色之一。但是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是一种比较高明... 毫无疑问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联知识的穿插与运用。教师巧妙运用对联与学生对话,使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人物的环节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文化性。这是这节课不同于其他课的特色之一。但是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形式罢了,并不能因为采用了这种或另一种新形式,就可以成为新课改的典范课,而这,恰是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一种认识误区。其实这堂课隐藏在“对联”这个高明形式之后,而真正使课堂体现一种新气象,真正吸引学生,吸引我们的,乃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对话方式、彻底的生本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真正的深入理解与掌控。只有这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理念渗入,才使本课堂不受预设的牵制,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开合有度,达到一种高度的自由与和谐。一篇传统的“反映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文本,被教者以举重若轻的态度轻松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接,进而又实现了更加符合学生年龄与身份的对文本的创新与超越,读出一个“可爱的范进”来。不仅如此,实录中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儒雅课堂与口语课堂的结合;入理答案与入情答案的选择;教师引导的程度与方式;教参内容的开放与扬弃;文本内容的突破与限度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的。唯其如此深入研究与深刻反思,我们才可以由“完美”中看到“不完美”,从“不完美”中升华认识,不断进步。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实录课堂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进中举》 课堂实录 学生年龄 教师引导 文本内容 对联知识 封建科举制度 对话方式
下载PDF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14
作者 齐运雷 《商情》 2010年第22期153-153,共1页
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找好知识的“点”“面”,弄清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以点带面,以面抓点。二是把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的串联,有利于学生记忆。三是把课外知识课内化,运用学生常见的对联来引导学生的... 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找好知识的“点”“面”,弄清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以点带面,以面抓点。二是把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的串联,有利于学生记忆。三是把课外知识课内化,运用学生常见的对联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四是把历史场景重现,让学生亲自体会历史情景,加深知识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面交叉 知识串联对联民谣 诗词法
下载PDF
也说对联题的难度——兼与张斗和老师商榷
15
作者 秦一义 《语文学习》 2012年第2期23-23,共1页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刊登了张斗和老师的文章:《对联热的冷思考》。笔者品读再三,心有戚戚焉。同时,对张文关于对联知识的阐述,略有存疑,提出来求教方家。
关键词 对联 老师 《语文学习》 对联知识 冷思考 文章 品读
原文传递
第一节 语言创意
16
作者 朱贤中 《初中生之友(学习号)(下)》 2015年第6期47-48,共2页
综合性学习语言创意类试题主要题型有:①句子仿写;②拟广告大标语;③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④手机短信;⑤颁奖辞、推荐辞、赞美词;⑥网络跟帖;⑦趣解汉字;等等。
关键词 学习语言 创意 句子仿写 对联知识 手机短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