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抗病品系选育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秋艳 臧国莲 +3 位作者 石英 王加才 王慧 于兰萍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第7期102-104,共3页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病原之一。本文综述了白斑综合征病原体、诊断技术、传播途径、抗病品系选育研究进展,以便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抗病品系的选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抗病品系 选育
下载PDF
日本对虾抗白斑病子三代的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能力及免疫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纪荣兴 邹文政 +2 位作者 鄢庆枇 龚三妹 叶兆弘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 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8和96h血淋巴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注射WSSV14d内抗病子三代和普通对虾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和85%,前者的抗病保护率达82.4%;感染前前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后者,且PO,AKP和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感染后两者血淋巴检测的5项指标在96h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ACP以外,抗病子三代的其他指标都比普通日本对虾的高。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能够有效地抵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侵染,其免疫指标也高于普通日本对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人工感染 免疫指标
下载PDF
蚯蚓与蝇蛆对中国对虾生长及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洪玉 张天时 +2 位作者 孔杰 罗坤 常亚青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3-510,共8页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 d后再次测定...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 d后再次测定生长指标,之后,分别投喂不同毒饵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方差分析表明:投喂4种饵料后,蛤蜊组生长最快,其次是蚯蚓,再次是蝇蛆,最后是配合饲料,各组之间对虾体长增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利用线性固定模型分析不同饵料及不同病毒量感染下对中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蚯蚓组存活率最高,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低,并且蚯蚓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蛤蜊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蝇蛆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和蝇蛆可显著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中国对虾的抗病性,是很好的对虾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蚯蚓 蝇蛆 白斑综合征病毒 人工感染
下载PDF
2株消化道优势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和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君 宋晓玲 +2 位作者 刘莉 柴鹏程 黄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450,共7页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从健康对虾消化道中分离纯化的优势菌菌株——美人鱼发光杆菌PC463和坚强芽孢杆菌PC465(菌含量≥1011CFU/g)的活菌和破碎菌各1 g/kg,观察其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保护...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从健康对虾消化道中分离纯化的优势菌菌株——美人鱼发光杆菌PC463和坚强芽孢杆菌PC465(菌含量≥1011CFU/g)的活菌和破碎菌各1 g/kg,观察其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保护率的影响。经过20 d养殖实验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的免疫组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免疫实验,其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WSSV感染后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的免疫组存活率(53%±12%)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免疫组存活率(49%±1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能力,上述有防病作用的益生菌株以饲料添加剂的方式应用于对虾养殖生产,可望成为对虾白斑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益生菌 非特异性免疫 白斑综合征病毒
下载PDF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培民 郭媛媛 +4 位作者 贾晓会 施定基 庄旻敏 何玲 贾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文主要介绍WSSV基因组以及结构蛋白、对虾WSSV免疫机制、对虾WSSV疫苗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对虾养殖中WSSV防治措施,认为对虾WSSV疫苗将是今后对虾大规模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对虾 疫苗 防治进展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白斑综合征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 被引量:21
6
作者 方金龙 王元 +3 位作者 房文红 李新苍 陈甜甜 周俊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8,共7页
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氨氮(NH_4-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危害性,开展了NH_4-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在NH_4-N胁迫质量浓度为15.6 mg&... 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氨氮(NH_4-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危害性,开展了NH_4-N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的死亡率、WSSV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在NH_4-N胁迫质量浓度为15.6 mg·L-1,分别注射2×105和2×106个WSSV粒子,结果显示,NH_4-N胁迫下注射2×105个WSSV粒子的凡纳滨对虾第144小时死亡率达到53.3%,显著高于无胁迫组(40.0%)。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H_4-N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内WSSV的增殖加快。此外,免疫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NH_4-N浓度突变会促使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短暂升高后持续降低。由此可见,NH_4-N胁迫会加快WSSV在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增殖,导致更高死亡率,这可能是因为胁迫造成了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降低和抗病原感染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氨氮胁迫 致病性
下载PDF
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状况调查 被引量:9
7
作者 邓灯 张庆文 +4 位作者 王伟继 刘萍 孟宪红 孔杰 孔晓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白斑综合征可以导致养殖对虾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是迄今为止对虾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试验采用巢式PCR法对2001年采自黄渤海的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渤海野生中国对虾携带病毒状况。各... 白斑综合征可以导致养殖对虾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是迄今为止对虾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试验采用巢式PCR法对2001年采自黄渤海的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渤海野生中国对虾携带病毒状况。各群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朝鲜半岛南海岸群体55%;渤海湾群体35%;辽东湾群体94.7%;海州湾群体47.4%。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均不同程度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辽东湾产卵场群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推测人工孵化苗种放流、海湾的地理和水质条件与中国对虾的WSSV感染率相关。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携带病毒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无特异病原(SPF)及抗特异病原(SPR)对虾养殖群体的建立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对虾携带病毒而可能导致的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同时,应该重视海区污染的治理,减少病毒病暴发的诱因。本试验建立了快速检测WSSV的PCR方法,1pg病毒核酸仍可检测到,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巢式PCR 白斑综合征病毒
下载PDF
不同靶点shRNA干扰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增殖效果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周俊芳 杨先乐 +2 位作者 万夕和 沈辉 房文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设计合成了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不同位点的5个shRNA:RR9、RR1、DP1、DP2和PK1,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实施了RNA干扰(RNAi)抗WSSV增殖的试验。结果显示:5个shRNA不同程度地抑制了WSSV的复制,降低了对虾的死亡率,其中,靶向病... 设计合成了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不同位点的5个shRNA:RR9、RR1、DP1、DP2和PK1,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实施了RNA干扰(RNAi)抗WSSV增殖的试验。结果显示:5个shRNA不同程度地抑制了WSSV的复制,降低了对虾的死亡率,其中,靶向病毒核糖核酸还原酶的shRNA RR9的RNA干扰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RNA干扰
下载PDF
肽聚糖制剂提高凡纳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力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宋晓玲 王秀华 +2 位作者 陈国福 周进 刘莉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将肽聚糖制剂添加到普通对虾饲料中,制成分别含肽聚糖制剂1% 和0.1% 的免疫饲料,按常规方法投喂凡纳对虾.4周后测定每个实验组对虾的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人工投喂感染实验.实验结果显... 将肽聚糖制剂添加到普通对虾饲料中,制成分别含肽聚糖制剂1% 和0.1% 的免疫饲料,按常规方法投喂凡纳对虾.4周后测定每个实验组对虾的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人工投喂感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实验前投喂普通饲料组对虾和投喂免疫饲料组对虾的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别(p>0.05),各实验组对虾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显著(p<0.05);感染实验后各实验组存活对虾的各项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对虾摄食添加了肽聚糖制剂的免疫饲料后,明显提高了对虾抵御WSSV感染的能力,其中尤其以添加了1%肽聚糖制剂的实验组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最强,到实验结束时累计死亡率只有10%,而对照组为75%;1%添加量组与0.1%添加量组及对照组之间的累积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果提示: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可提高对虾抗病毒感染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增加生产收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聚糖制剂 凡纳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投喂 虾饲料 WSSV 添加 感染 实验 对照组
下载PDF
中国对虾杂交优势对自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抗病力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素红 张天时 +1 位作者 孟宪红 孔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5,共8页
一个包括42个全同胞家系的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荧光标记后每个家系各取40尾健康个体混养,自然发病并确认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W SSV)。发病1周后将所有个体取出,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并对活体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 一个包括42个全同胞家系的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荧光标记后每个家系各取40尾健康个体混养,自然发病并确认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W SSV)。发病1周后将所有个体取出,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并对活体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进行W SSV检测。对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家系的存活率在60%以上,7个家系的存活率在20%以下;存活率与第一次扩增阳性率、第二次扩增阳性率呈不显著负相关。第一次扩增阳性率与第二次扩增阳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两次扩增的阳性率分析得出:青岛野生群体内自交产生的一个家系和韩国群体养殖家系与乳山野生群体杂交产生的一个家系在抗病力上显著优于其它家系;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群体间交配组合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因此家系选育可能是进行抗W SSV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群体养殖家系(♂)与乳山野生群体(♀)杂交后代的存活率(56.20%±8.75%)显著高于韩国群体养殖家系自交后代(22.50%±2.50%)(P<0.05),说明该杂交后代在抗W SSV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而韩国群体养殖家系(♂)和乳山野生群体(♀)的杂交后代所表现的杂种优势(26.95)与其反交后代(3.85)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巢式PCR 白斑综合征病毒
下载PDF
二温式多重PCR检测鉴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谢芝勋 庞耀珊 +2 位作者 刘加波 邓显文 唐小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2,24,共5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WSSV和IHHNV 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两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593 bp(WSSV)和356 bp(IHHNV)特异性多重PCR扩增条带,而对其他对虾疾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技术最低能检测到WSSV和IHHNV DNA各100 pg。用该多重PCR对400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230份检出WSSV,阳性率57.5%;96份检出IHHNV,阳性率24%;56份同时检出WSSV和IHHNV,阳性率14%。18份为阴性,阴性率为4.5%。结果提示了WSSV和IHHNV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的养殖对虾中,作者建立的二温式多重PCR可以用于这两种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力和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韦嵩 宋晓玲 +1 位作者 李海兵 李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动或激活虾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增强动物的抗病毒能力。实验通过连续投喂的方法,用3个水平(1%、0.5%、0.1%)的Ig-Guard(shrimp)制成的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动或激活虾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增强动物的抗病毒能力。实验通过连续投喂的方法,用3个水平(1%、0.5%、0.1%)的Ig-Guard(shrimp)制成的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20 d,分别测定了第5,10,15,20天血淋巴的酚氧化酶(PO)、溶菌酶(UL)、酸性磷酸酶(ACP)及肌肉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并对血清及肌肉匀浆液中蛋白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免疫组的PO、UL、ACP、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20d后,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投喂感染。攻毒后第7天各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7.95%、23.08%、35.90%。实验结果说明,Ig-Guard(shrimp)能有效提高对虾免疫因子的活性,对于提高抗WSSV感染能力也有一定作用。将对虾免疫因子活性和累计死亡率协同分析,摄食低浓度Ig-Guard(shrimp)组较之高浓度组的酶活力高,其累计死亡率低,建议适当地投喂低浓度Ig-Guard(shrimp)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卵黄抗体 免疫
下载PDF
二温式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被引量:24
13
作者 庞耀珊 谢芝勋 +6 位作者 谢志勤 廖敏 邓显文 刘加波 唐小飞 何竞铭 梁海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本研究设计了一对能扩增大小为 30 6 bp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某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 WSSV的二温式 PCR。在对包括 10 5份临床样品、10份 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在内的样品检测结果中 ,有 ... 本研究设计了一对能扩增大小为 30 6 bp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某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 WSSV的二温式 PCR。在对包括 10 5份临床样品、10份 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在内的样品检测结果中 ,有 6 5份临床样品呈现 WSSV阳性 ,而 10份 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的 PCR结果为阴性。该二温式 PCR最低能检测到 1pg的 WSSV感染对虾组织样品总 DNA。这些结果表明 ,该 PCR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温式 PCR检测 白斑综合征病毒 南美白对虾 病原 样品检测 WSSV阳性 WSSV感染
下载PDF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19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定位 被引量:8
14
作者 姜有声 战文斌 +1 位作者 程顺峰 王世表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蛋白VP19在WSS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利用VP19的单克隆抗体直接对VP19进行了定位。从患白斑综合征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鳃丝中提取WSSV,将提纯的WSSV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 为了更好地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蛋白VP19在WSS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利用VP19的单克隆抗体直接对VP19进行了定位。从患白斑综合征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鳃丝中提取WSSV,将提纯的WSSV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然后洗脱提纯其病毒蛋白VP19并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和Western-Blot技术筛选出1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将检测出的阳性杂交瘤细胞经有限稀释法克隆,研制出抗VP19的单抗,再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病毒蛋白VP19进行定位,结果显示,胶体金粒子位于WSSV病毒的囊膜上,说明病毒蛋白VP19位于WSSV囊膜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VP19 单克隆抗体 定位
下载PDF
中国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类免疫反应与验证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战军 孟宪红 +4 位作者 孔杰 单从文 罗坤 栾生 常亚青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9-993,共5页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能否产生类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健康的中国对虾接种经不同辐照强度γ射线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wpot wyndrome virus,WSSV),连续投喂接种20 d后,对其存活个体进行抗WSSV性能测试...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能否产生类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健康的中国对虾接种经不同辐照强度γ射线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wpot wyndrome virus,WSSV),连续投喂接种20 d后,对其存活个体进行抗WSSV性能测试,检验其存活情况。结果显示,至216 h实验组(射线辐照剂量分别为5 kGy、10 kGy、15 kGy和20 kGy)存活率分别为45.5%、54.2%、68%和65.4%,存活对虾的病毒携带量分别为(14.0±11.9)、(14.1±4.3)、(24.5±15.0)和(15.1±7.8)copies/ng DNA,死亡对虾病毒携带量分别为(2.1±2.0)×105、(5.2±4.4)×105、(3.8±4.4)×105和(6.2±7.7)×105copies/ng DNA,阳性对照组存活率为20%,其存活和死亡对虾病毒携带量分别为(24.7±7.4)×105copies/ng和(5.8±6.9)×105copies/ng DNA。以上结果说明,中国对虾可能存在类免疫保护作用,而且通过接种经γ射线灭活的WSSV能够提高对虾后续抗感染能力。研究结果旨为采用免疫学手段预防对虾白斑综合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类免疫 Γ射线 白斑综合征病毒
下载PDF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与对虾的免疫防御反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晓玲 黄倢 +1 位作者 王秀华 杨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3-1039,共7页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对虾后,最典型的免疫反应是对虾开放循环系统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血淋巴凝结功能下降,感染部位聚集了大量的血淋巴细胞,且以颗粒细胞为主。WSSV可感染对虾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其中小颗粒细胞感染...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对虾后,最典型的免疫反应是对虾开放循环系统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血淋巴凝结功能下降,感染部位聚集了大量的血淋巴细胞,且以颗粒细胞为主。WSSV可感染对虾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其中小颗粒细胞感染率高、感染速率快,感染后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可增加到50%;血淋巴中的总糖、总碳水化合物、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自然状态下广泛存在WSSV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的存在会导致存在免疫反应情况下的感染复发,并且有助于病毒的传播;不同WSSV感染状态下过氧化物(POD)差异显著,其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潜伏感染虾样、中度感染虾样、严重感染虾样。而其抗菌活性(UA)、溶菌活性(UL)、酶氧化酶活性(PO)、碱性磷酸酶(ALP)和凝集效价(HAT)差异不显著;潜伏感染个体对再次接种WSSV有“类免疫应答”的抗性,这种抗性不是来源于发病期对虾的天然抗性,而是WSSV感染后的一种免疫系统增强。宿主细胞凋亡可能是感染对虾在高温时反而维持较高成活率的主要机制。免疫增强剂可对对虾防御WSSV感染产生影响,脂多糖、葡聚糖、肽聚糖、岩藻依聚糖和双链核糖核酸都已被证实可提高对虾抗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WSSV主要囊膜蛋白VP28可诱导对虾对WSSV感染产生抗性降低累积死亡率,高效价的病毒抗血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虾抗菌肽也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 感染 免疫防御
下载PDF
应用多重PCR检测鉴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桃拉病毒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谢芝勋 庞耀珊 +6 位作者 何竞铭 邓显文 唐小飞 刘加波 谢志勤 廖敏 文雪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和桃拉病毒 (TSV)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多重PCR)技术。根据 WSSV和 TSV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2对分别与 WSSV和 TS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 ,用这 2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 WSSV DNA... 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和桃拉病毒 (TSV)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多重PCR)技术。根据 WSSV和 TSV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2对分别与 WSSV和 TS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 ,用这 2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 WSSV DNA和 TSV RNA模板进行多重 PCR扩增 ,结果均同时得到了 2条特异的与实验设计相符的 30 6 bp(WSSV)和 2 31bp(TSV)多重 PCR扩增带 ,而对其他对虾病病原的 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 ,该多重 PCR技术能检出 10 pg的 WSSV DNA和 1pg的 T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SV 桃拉病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引物 多重聚合酶 虾病 多重PCR检测 扩增 鉴别 RNA
下载PDF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中国对虾和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白斑综合征病毒 被引量:7
18
作者 雷质文 黄倢 +2 位作者 杨冰 史成银 俞开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用PCR制备地高辛 (DIG)标记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中国对虾和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患病严重的濒死中国对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触角腺、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鳃、卵巢之结缔组织细... 用PCR制备地高辛 (DIG)标记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中国对虾和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患病严重的濒死中国对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触角腺、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鳃、卵巢之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精巢之结缔组织细胞原位杂交呈阳性 ;人工注射感染克氏原螯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鳃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PCR制备DIG标记探针与健康中国对虾和克氏原螯虾无交叉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 中国 对虾 克氏原鳌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病毒感染检测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冯亚萍 孔杰 +8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刘宁 卢霞 曹家旺 王明珠 王军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84,共7页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 本研究分别对中国对虾野生群体(Wil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W-Fc)、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Selected-Fenneropenaeus chinensis,S-Fc)和凡纳滨对虾商业一代苗种(CommercialLitopenaeus vannamei,C-Lv)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比较W-Fc、S-Fc及C-Lv对WSSV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感染同等含量WSSV后,W-Fc、S-Fc和C-Lv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4.11±39.49)h、(166.79±51.54)h和(136.90±41.99)h,3组对虾间的平均存活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组对虾在感染期间的死亡趋势:W-Fc在96 h达到死亡高峰,并且一直持续到216 h;S-Fc和C-Lv在144 h出现死亡高峰。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3、6、12、24、36、48、72、144 h共8个时间点对3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了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存活时间和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比较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结果如下:48 h时,W-Fc、S-Fc和C-Lv3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22×10~6±6.14×10~5)、(7.10×10~3±7.26×10~2)和(1.50×10~4±4.19×10~3)copies/ng DNA;144 h时,3组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分别为(8.44×10~6±1.25×10~6)、(3.21×10~6±8.21×10~5)和(1.49×10~6±6.59×10~5)copies/ng DNA。实验结果显示,3组对虾对WSSV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凡纳滨对虾商业苗种、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表明中国对虾选育群体‘黄海2号’在人工感染WSSV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下载PDF
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斑节对虾免疫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专伟 黄建华 +4 位作者 杨其彬 周发林 朱彩艳 杨丽诗 江世贵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研究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的发病情况和4种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斑节对虾进行WSSV急性攻毒试验,发现在感染50h左右出现死亡高峰,感染60h后大部分死亡虾出现明显的... 研究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的发病情况和4种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斑节对虾进行WSSV急性攻毒试验,发现在感染50h左右出现死亡高峰,感染60h后大部分死亡虾出现明显的白斑。血液酚氧化物酶(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感染WSSV后都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并在感染后60h左右,活性达到最大值。肝脏、肌肉组织中的ACP、SOD活性变化规律与其在血液中的变化类似,肝脏中的ACP、SOD活性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中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免疫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