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的内在本质与“对象性存在”的悬搁 被引量:4
1
作者 周书俊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4,共6页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象性存在"的悬搁达到对象内在性本质的澄明,认为任何"对象"都无非是主体的内在本质的"意向",并且这种悬搁只有主体才能把握。主体的这种对"对象性存在"的悬搁,其目的是确认...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象性存在"的悬搁达到对象内在性本质的澄明,认为任何"对象"都无非是主体的内在本质的"意向",并且这种悬搁只有主体才能把握。主体的这种对"对象性存在"的悬搁,其目的是确认内在本质的保持。所以,我们说胡塞尔所进行的全部还原,实际上正是内在"本质"的保持,而不是对这种意指"对象"的悬搁,所悬搁的只是外在的"对象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 对象存在 主观性 内在本质
下载PDF
试论对象性的存在与对感性世界的正确把握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书俊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4,共5页
感性以及感性世界,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感性以及感性世界,但总是把感性及感性世界当作“中介”,即通过感性及感性世界来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 感性以及感性世界,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感性以及感性世界,但总是把感性及感性世界当作“中介”,即通过感性及感性世界来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人与自然和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对象性的存在。整个世界自从确立了对象性的存在,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界了,而成为了现实的、包含有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认为感性世界是全部哲学的基础,而只是说感性的对象性世界,即我们感觉以外的对象性世界是惟一客观现实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感性活动 感性世界 对象性的存在
下载PDF
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书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55-59,共5页
人的存在不在于他的对象性或对象化,而在于他的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存在并不是现象或抽象的对象性存在,而是现实的,即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也正是这个对象性存在,才真正... 人的存在不在于他的对象性或对象化,而在于他的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存在并不是现象或抽象的对象性存在,而是现实的,即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也正是这个对象性存在,才真正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对象存在 和谐社会
下载PDF
非存在对象语义学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建平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68-84,197-198,共17页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作为我们世界的这样一部分,我们可以凭借它们所有的性质,依某种方式预设非存在对象的行为。自然法则不仅仅管辖着有某种性质的实际对象,而且也管辖着具有这些性质的物理上或形而上学上可能的对象。所以,形而上学研究诸如夸克、数、伯伽索斯、独角兽这样的抽象对象和非存在对象,它们按其自身的性质而被作为实体看待。如果我们要理解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事业,我们就必须预设它们的存在。非存在对象语义学试图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描述和组织这些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对象 语义学 指称 对象理论
下载PDF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5
作者 元晋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439-444,共6页
新唯物主义中存在物的"对象性存在"意味着(1)存在物的对象性关系: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存在物的对象性活动: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3)存在物的对象性活动过程: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过程... 新唯物主义中存在物的"对象性存在"意味着(1)存在物的对象性关系: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存在物的对象性活动: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3)存在物的对象性活动过程:存在物与其对象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过程。由此,新唯物主义向人们揭示出了一种存在物在与其对象的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生成着的世界图景。而人类历史就是"对象性存在"的人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也即"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存在 对象性关系 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过程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对作为对象性存在之事物的论析
6
作者 丰帆 王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29-30,35,共3页
"事物",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同时也是历代哲学派别诸多争论之一。文章从"事物"这一概念出发,梳理了从旧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表述,指出事物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的;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 "事物",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同时也是历代哲学派别诸多争论之一。文章从"事物"这一概念出发,梳理了从旧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表述,指出事物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的;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着手,分析马克思主义升华了的"对象性"的思想,最终指出了"需要和被需要"是事物作为对象性存在的根本原因。然而,马克思并没有说明人是否是对象性存在,怀德海哲学在泛经验论基础上回答了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物 对象 对象存在
下载PDF
从“对象性存在”解读“异化劳动”思想——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7
作者 辛本京 谢贤聪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91-93,共3页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的状况。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寓于对象性存在这一规定中。因而从对象性存在出发考察异化劳动更能廓清异化劳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对象存在 劳动 异化劳动
下载PDF
“是”与“存在”——对西方哲学中Be动词的再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聂敏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0,111,共7页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逻辑主义 对象存在
下载PDF
不可回避的非存在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宋荣 高新民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共6页
自柏拉图以来,著名的"非存在之谜"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为之绞尽脑汁。那么,非存在存在吗?到底有没有非存在对象呢?如果有非存在对象,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呢?它们能被描述吗?有可能提供有关非存在对象的统一理论吗?这样的... 自柏拉图以来,著名的"非存在之谜"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为之绞尽脑汁。那么,非存在存在吗?到底有没有非存在对象呢?如果有非存在对象,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呢?它们能被描述吗?有可能提供有关非存在对象的统一理论吗?这样的理论的解释力又如何呢?在当代哲学研究、尤其在心灵哲学意向性等问题的研究中,非存在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对象属性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传统哲学解决方案的现代拓展,语言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语言学研究的当代趋向,可能世界策略则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精细的逻辑论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存在对象 辩护策略
下载PDF
审美体验与音乐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西林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31-34,共4页
本文在对音乐存在涵义的考察基础上,论证了音乐艺术存在的对象性、丰富性、层次性和具象性多重特征,以审美艺术主观体验这一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审美体验与音乐艺术作品存在方式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作者认为,音... 本文在对音乐存在涵义的考察基础上,论证了音乐艺术存在的对象性、丰富性、层次性和具象性多重特征,以审美艺术主观体验这一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审美体验与音乐艺术作品存在方式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作者认为,音乐艺术作品是人类体验的符号化形式,音乐家是艺术体验的阐释者。体验渗透着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如音乐感情、生命意义、审美价值等无不折射出音乐艺术存在的精神强化客体性。从审美体验出发寻求音乐存在的原本形态,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对音乐结构实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体验 存在方式 本体论意义 核心主题 对象存在
下载PDF
对象性理论与美学革命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79-183,共5页
关键词 美学 马克思 对象性理论 对象存在
下载PDF
现代性与物体存在方式的转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仰海峰 《岭南学刊》 2007年第1期92-95,共4页
现代性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一种短暂和过渡的特征以及对这一特征的心理领悟和感受。马克思是现代性批判的先驱。物体的系列化、物体的言说体系,构成了一个将人置于其中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看起来人似乎是主体,但实际上人只是物体系的... 现代性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一种短暂和过渡的特征以及对这一特征的心理领悟和感受。马克思是现代性批判的先驱。物体的系列化、物体的言说体系,构成了一个将人置于其中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看起来人似乎是主体,但实际上人只是物体系的对象化存在,人的存在变成了物体系的现实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物体存在方式 系列化 对象存在
下载PDF
论“社会存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13
作者 满都夫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8-24,共7页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存在 对象化活动 对象性关系 对象存在 系列系统 社会化了的人类 内涵与外延 存在 自然界 “社会意识”
下载PDF
论理性存在与经验存在的语义对称性
14
作者 黄少青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论理性 理性存在 外在原因 科学概念 本体论的承诺 对象存在 思维器官 语义 经验对象 解题能力
下载PDF
对象性活动与真理的澄明
15
作者 罗千荣 傅李琦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澄明真理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从融贯论及符合论两种流行的真理观出发,试图从主体内或外找寻"客观"对象以确证真理,马克思继承且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成果及黑格尔辩证法之于真理观的成果,提出只有... 澄明真理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从融贯论及符合论两种流行的真理观出发,试图从主体内或外找寻"客观"对象以确证真理,马克思继承且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成果及黑格尔辩证法之于真理观的成果,提出只有真正具有"客观"意义的"对象性存在"的活动,即对象性活动才能使真理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性活动 对象存在 真理 澄明
下载PDF
对象化·实践·人的本质
16
作者 张军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人的对象 人的本质力量 主体人 对象存在 存在 对象化活动 实践主体 实践活动 对象 实践客体
下载PDF
身体哲学与哲学的“身体”——兼与张之沧先生商榷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书俊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如果把精神与肉(身)体割裂开来,就会导致两种必然的结果,要么把精神当做一切现实的基础;要么就把身体当做唯一的存在。前者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而后者则导致非理性主义,或者称之为唯意志主义,同样也是唯心主义。任何试图用某种超越传... 如果把精神与肉(身)体割裂开来,就会导致两种必然的结果,要么把精神当做一切现实的基础;要么就把身体当做唯一的存在。前者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而后者则导致非理性主义,或者称之为唯意志主义,同样也是唯心主义。任何试图用某种超越传统来创造所谓的新的哲学思想,如果是背离了客观现实,只能是一种奇思玄想,或者是一种谬误。现实生活中的人,只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体,身体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也只能在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中体现出来。脱离开肉体的精神只能是唯灵主义,而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 人的身体 对象性的存在
下载PDF
试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观念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根友 《理论月刊》 CSSCI 1998年第3期20-22,共3页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交流层次的加深,中西文化的深层冲突也愈加明显。价值问题的兴起似乎是时代使之然。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观念,似乎还未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本文仅就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观念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 价值观念 哲学概念 价值理想 背景知识 价值哲学 观念体系 应然判断 对象存在 价值问题 价值判断
下载PDF
哲学二元论及其嬗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书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62-66,共5页
感觉经验与抽象思维、主体性和客体性、肉体与灵魂等方面的二重性是哲学二元论产生的重要根源。作为主体的人,它之所以不同于物,就是它的抽象思维是通过感觉经验加以现实化(或称之为本质化)的,而这一特殊的、本质化的过程就使得同一事... 感觉经验与抽象思维、主体性和客体性、肉体与灵魂等方面的二重性是哲学二元论产生的重要根源。作为主体的人,它之所以不同于物,就是它的抽象思维是通过感觉经验加以现实化(或称之为本质化)的,而这一特殊的、本质化的过程就使得同一事物具有了“二元性”的特征。一个是感性、现实的,另一个就是理性、抽象的,它们共存于主体之中,都是同一个主体的“产物”。只有真正把握“对象性存在”的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向真理性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性 二元论 嬗变 对象存在
下载PDF
马克思:“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书俊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3,共3页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道",也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市民"为立脚点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道",也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市民"为立脚点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一种以全部社会的"人"为立脚点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也即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共产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道主义 对象存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