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郑辟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37,共5页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部分,改变了传统哲学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言语行为理论由于奥斯汀、塞尔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二十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萌芽,胡塞尔对此亦有大量论述。本文立足于胡塞尔早期思想,力图勾画出胡塞...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部分,改变了传统哲学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言语行为理论由于奥斯汀、塞尔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二十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萌芽,胡塞尔对此亦有大量论述。本文立足于胡塞尔早期思想,力图勾画出胡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复杂分析,评价它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 对非客体化行为的表述 质性
下载PDF
表象与感受之奠基关系的现象学澄清 被引量:2
2
作者 牛正兰 李朝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78,共5页
在"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个现象学的基本原理中,"意向的"至少有两个含义:指向对象和构造对象。通过分析客体化行为为非客体化行为奠基,探讨表象、感觉、感性感受与感受的概念含义,可以明了,表象与感受虽然都... 在"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个现象学的基本原理中,"意向的"至少有两个含义:指向对象和构造对象。通过分析客体化行为为非客体化行为奠基,探讨表象、感觉、感性感受与感受的概念含义,可以明了,表象与感受虽然都具有指向对象的意向性,但不独立的、不具有构造对象能力的感受行为必须奠基于独立的、具有构造对象能力的表象之上才是可能的,即感受行为只会出现在与表象行为或对象化行为的复合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表象 感受 客体化行为 客体化行为 奠基
下载PDF
胡塞尔没有质料伦理学吗?——连贯理解胡塞尔前后期伦理学的一种尝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立文 《哲学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90-104,共15页
文章从布伦塔诺的《论道德认识的起源》谈起,分析了胡塞尔前期的伦理学思想及其与布伦塔诺伦理学的关系,并且在此背景下关注胡塞尔前后期伦理学的异同。论文的基本观点是,胡塞尔后期伦理学的变化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是受费希特的影响... 文章从布伦塔诺的《论道德认识的起源》谈起,分析了胡塞尔前期的伦理学思想及其与布伦塔诺伦理学的关系,并且在此背景下关注胡塞尔前后期伦理学的异同。论文的基本观点是,胡塞尔后期伦理学的变化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是受费希特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而是胡塞尔伦理学本身内在困境的产物,即发展出一门质料伦理学的困境。据此,论文将胡塞尔的后期伦理学看作是宽泛意义上的质料伦理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化行为 形式伦理学 质料伦理学 胡塞尔
下载PDF
俄语的类词短语
4
作者 毛树智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87年第6期15-19,共5页
俄语词与词的组合分为自由性、非自由性和固定性三类。其中非自由词组的界限游移不定,从而给外国人学俄语带来了不少困难。其实,从实践掌握外语的要求出发,非自由词组比成语更有言语实用价值,这是因为①非自由词组在俄语语内的界限就不... 俄语词与词的组合分为自由性、非自由性和固定性三类。其中非自由词组的界限游移不定,从而给外国人学俄语带来了不少困难。其实,从实践掌握外语的要求出发,非自由词组比成语更有言语实用价值,这是因为①非自由词组在俄语语内的界限就不够明确,那么在俄汉语际关系中就更加显得难以把握,解决了非自由词组的界限划定,也就解决了中国人学俄语在实践中屡屡遇到的一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词组 结构短语 俄语成语 语义结构 言语表述 类词 溶合性成语 言语行为 言语活动 自由性
下载PDF
非语言衔接
5
作者 王珍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205-206,共2页
Halliday & Hasan[1]认为"衔接"这个词专门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它们是语义关系,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但它的... Halliday & Hasan[1]认为"衔接"这个词专门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它们是语义关系,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但它的位置完全不是由语法结构来确定的。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衔接机制 语篇形式 结构性 言语行为 语用知识 衔接理论 话语意义 语用学 表述 中语
原文传递
联邦德国语言学家D.Wunderlich的言语行为理论
6
作者 袁杰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89年第4期182-188,共7页
0.自从英国语言哲学家J.R.Anstin的学生把他的讲演整理成《论言有所为》(How to DoThings With words)一书于1962年出版以及J.R.Searle 1969年发表《言语行为》(SpeechActs)这一专著以来,言语行为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言语行为理... 0.自从英国语言哲学家J.R.Anstin的学生把他的讲演整理成《论言有所为》(How to DoThings With words)一书于1962年出版以及J.R.Searle 1969年发表《言语行为》(SpeechActs)这一专著以来,言语行为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言语行为理论的出发点是,言语不是单纯产生(语法上正确的)句子,而是用每个句子同时来完成某种言语行为。因而,它的中心是“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按照Searle的观点,一个言语行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可能分成四种不同的行为,它们是在表达一个句子时同时完成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联邦德国 相互作用 语言学家 语用学 句子 语境 言语行为 说话人 表述形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